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学名:Yongjinglong datangi李立国,李大庆,尤海鲁,皮特·道德森2014语源:属名"Yongjing"指甘肃省永靖县,是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long"即"龙";"datang"有两个含义,一指中国"唐朝",二献给我国恐龙研究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唐智路先生。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15-18米特征:大唐永靖龙的正模化石包括三颗牙齿、八个椎体、左侧肩胛乌嘬  相似文献   

2.
<正>炳灵大夏巨龙学名:Daxiatitan binglingi尤海鲁、李大庆、周伶琦、季强,2008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30米特征:大夏巨龙是巨龙型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5米,整个身体长度为30米,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2004年发现于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个化石点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标本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代表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分支系统分析发现黄河巨龙为一原始巨龙型类蜥脚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2004年发现于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个化石点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标本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代表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分支系统分析发现黄河巨龙为一原始巨龙型类蜥脚类。  相似文献   

5.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西南地区上白垩统正阳组(K2z)以研究区命名,层型剖面在研究区内。1974年1∶20万黔江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该层位中首次发现爬行动物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泰坦龙)科(Titanosauridae)、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和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次亚目(Carnosauria)化石。西南地区晚白垩世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6.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双庙晚白垩世早期孙家湾组巨龙类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 :维曼北方龙 ( Borealosaurus wimani gen.et sp.nov.)。正型标本是一独特的中后部尾椎 ,归入标本包括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层位的孤立的一牙冠 ,一中部尾椎 ,和一右肱骨。北方龙的后凹形中后部尾椎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质》2013,(4):F0002-F0002
<正>学名:Jintasaurus meniscus尤海鲁,李大庆2009语源:"Jinta"即"金塔",该恐龙化石产地据甘肃省金塔县不远;"sauros"源于希腊语,即"蜥蜴";"meniscus"源于拉丁文,意为"新月形的",指标本枕部半月形的枕骨侧突和枕髁。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9米特征:一原始鸭嘴龙型类恐龙。它的半月形枕骨侧突非常发育,以致其末端低于枕髁;这是在其他鸭嘴龙型类恐龙中未见的。意义:截止日前,北山地区已发现了三种原始鸭嘴龙形类恐龙,即诺曼马鬃龙(2003)、半月金塔龙(2009)及日伦叙五龙(2011)它们在鸭嘴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蜥脚类恐龙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蜥脚类划分为2个超科、7个科。它们分别为勺齿蜥龙超科Bothrosauropodoidea,包含火山齿龙科Vulcanodon-tidae,鲸龙科Cetiosauridae,腕龙科Brachiosauridae,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和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圆齿蜥龙超科Homalosauropodoidea,包含梁龙科Diplodocidae和巨龙科Ti-tanosauridae。  相似文献   

10.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大庆  周伶琦  彭措 《甘肃地质》2014,(2):F0002-F0002
学名:Gobititan shenzhouens尤海鲁,唐烽,罗哲西2003 语源:“gobi”即戈壁,指蒙古与内蒙古之间的地理区域,该处已发现了大量的中生代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3.
云南楚雄盆地东南部侏罗纪地层中富含以基干蜥脚型类为代表的恐龙化石。基干蜥脚型类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在中侏罗世地层中被发现,而1∶20万地质图中该区域含上述化石的层位被划入中侏罗统。笔者在安龙堡一带恐龙化石调查中,发现之前对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划分有误。我们对冯家河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确定了该区域恐龙化石所在层位。厘定后该区域冯家河组为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中侏罗统张河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以及泥岩与紫红色-灰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韵律互层,中部和顶部富含恐龙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通过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与上下地层间未发现明显的沉积间断,笔者推测其为连续沉积。连续沉积的下侏罗统在滇中十分罕见,尤其是该区域下侏罗统中部和顶部富含大量恐龙化石,为研究恐龙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新恐龙动物君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政武  庞其清 《地球学报》1996,17(Z1):135-139
新发现的山西天镇恐龙动物群是以巨龙类(titanosaurids)和甲龙类(ankylosaurids)为代表,含有鸭嘴龙类及兽脚类化石,其中一具何存较完整的巨龙类骨架(已获骨骼近70%)包括3个甲龙头骨及其头后骨骼.该动物君化石相当丰富,经与蒙古、印度、老挝、加拿大、美国和阿根廷等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君的比较我,实属晚白垩世较为罕见的一新恐龙动物群。由于天镇恐龙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将原划归始新世的灰泉堡组的时代归属晚白垩世,而且对白垩系划分和探讨恐龙的分类、演化、迁徒、动物地理区及其绝灭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地质矿产报”报道,我国地质学家在山西省天镇县晚白垩世地层中采获了以巨龙科为代表的恐龙化石群。在采获的2000余件恐龙化石中,包括2个目、4个亚目和5个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骨架,长20m,高5m,70%的骨骼完整,头部有牙、有颈椎、脊椎、四肢、肩带、腰带、尾椎等。化石群中还有肉食龙、鸭嘴龙、甲龙以及一些非恐龙类的脊椎动物化石。 巨龙科恐龙出现在晚白垩世,这曾是国际恐龙学家的一种理论推理。但到目前为止,国外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角;第四转子发育明显,侧视呈土丘状;第四转子位于股干中间偏上靠近内侧;髁间凹发育呈"U"型;远端关节面与骨干间有一小的夹角。虽然只有股骨保存,但根据特征对比及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因素,其代表了一种新的大型巨龙型类恐龙,故建立新属新种:奇台傅山龙(Fushanosaurus qitaiensis gen. et sp. nov.)。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产自山东诸城上白垩统王氏群中一个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肱骨(ZJZ-57)。它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肱骨三角胸嵴向远端扩展,肱骨近端外侧1/3处发育隆凸,表明其属于较进步的巨龙类成员。另外,它具有一些独特的鉴定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任何巨龙类:近端横向强烈扩展,近端最大宽度与骨干长度之比为0.55;骨干粗壮,粗壮指数为0.39。综合研究表明,ZJZ-57所属个体代表了一种新的巨龙类恐龙:臧家庄诸城巨龙(Zhuchengtitan zangjiazhuangensis gen.et sp.nov.),它可能与Opisthocoelicaudia的亲缘关系较接近。这是山东晚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巨龙类恐龙。  相似文献   

19.
《甘肃地质》2012,(1):F0002-F0002
特征:大夏巨龙是巨龙型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20.
依据采自广西扶绥县早白垩世那派组的部分蜥脚类头后骨骼化石,建立了一新属新种:赵氏扶绥龙(Fusuisaurus zhaoigen.etsp.nov.)。赵氏扶绥龙的正型标本包括左肠骨、左耻骨、前部尾椎、大部分的背肋和左股骨的远端。新属种具有的独特组合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蜥脚类恐龙,如肠骨前突腹背侧强烈扩张,前突侧视呈半圆形,但前突的前缘与腹缘交界处明显呈锐角,腹缘明显凹入。扶绥龙具有巨龙形类恐龙的一些共近裔性状,比如耻骨的坐骨关节面较为纵深,前部背肋呈板状,耻骨突前的肠骨板明显高于其后的肠骨板,但扶绥龙缺少巨龙类恐龙的一些进步特征,如背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