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状地貌是在较短的距离内 ,从海岸到山顶的坡面上多级分布的阶梯状地貌。一般来说 ,它反映了地壳的构造运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层状地貌都是这样。只有地壳活动时期的火山喷发、砾石扇和地壳稳定时期的风化壳、古河道发育的层状地貌才能表明地壳的一次大的构造运动。据此认为 ,中国华北山地的喜马拉雅运动起始于始新世 ,至渐新世结束了第一幕。中新世是喜马拉雅运动的较激烈期 ,至上新世结束了第二幕。自第四纪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一亚幕 ,也就是新构造运动。自晚更新世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二亚幕 ,即最新构造运动。现在 ,第三幕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2.
地处中亚腹地的新疆,新构造活动极其强烈。地质历史时期,新疆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运动状况相当复杂。对于历次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前人虽有一些研究,但是,关于新疆构造地貌问题的系统阐述则比较欠缺。正因为如此,笔  相似文献   

3.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夷平面的形成有4种基本方式: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大致形成于20-3.6Ma B.P.期间,完成时的高度低于1000m;剥蚀面形成于3.6-1.7MaB.P.期间。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信忠保  谢志仁 《地理学报》2006,61(5):549-560
从海面-地面系统出发,对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进行了完整构建,它是包括地面高程、沉积厚度、地壳垂直运动速率与古海面波动等在内的多变量地学过程模拟模型。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时期的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从模型输出的各时期古地貌图来看,效果良好。模拟结果表明:以太湖平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区域的地貌演进过程可大致以7000 a BP和3000 a BP为界划分为早期快速海侵,中期岸线反复摆动,晚期迅速海退三个阶段;太湖平原核心区始终未曾遭受过大规模海侵,基本保持为陆地环境,但太湖平原西缘和太湖湖盆等部分区域可能曾数度受到过海侵的影响。分别利用304个分文化期考古点数据和73个考古点测年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于 2 5MaBP以来的第四纪 ,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 ,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全新世地貌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贾铁飞  银山 《地理科学》2004,24(2):217-221
根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全新世风沙和湖泊沉积记录及其沉积时代进行分析,认为全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地貌演化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育时期:Q33~Q41湖泊地貌发育时期,Q41风沙地貌发育时期,Q42湖(河)(屠申泽)地貌发育时期和Q43风沙地貌发育时期。全新世中期屠申泽最为繁盛的时期,湖泊相互沟通,范围几乎占据了整个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之后经历了自南向北的萎缩、分化过程,而屠申泽的萎缩、分化过程正是乌兰布和沙漠晚全新世风沙地貌发育并不断扩张的过程,这是一个以自然环境变化为主因、以人为影响为辅因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家界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阐述张家界地貌形成了2.5MaBP以来年 第四纪,现正处于青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其形成基础是厚层,坚硬,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岩,形成原因是地壳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的侵蚀,剥蚀。形成机制是流水溯源侵蚀-岩石块体崩塌-谷坡后退,今后将会向低丘-残丘的方向演化,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地貌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12.
浙江方岩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成因与特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岩丹霞地貌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南褶皱系构造单元,该单元在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入欧亚板块之下,促使大陆边缘地壳重新活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本区构造应力场由晚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转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发育了永康早白垩世断坳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下白垩统永康群馆头组(K1g)、朝川组(K1c)和方岩组(K1f)地层.中生代晚期永康盆地逐渐隆升,结束了红层沉积,遭受侵蚀,方岩地区丹霞地貌密集围谷、密集方山和廊穴等青年期的地貌特点表明该区大规模的抬升发生在较近的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13.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卫星影象的分析,把盆地划分为7个地貌分区,并论述了沉降、差异性块断升降、掀斜等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分区、水系格局的影响以及深层构造运动对地壳厚度、基底结构、断裂构造的继承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第四纪构造活动、沉积作用以及现今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对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及其东缘(1:25万岳阳市幅)进行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与编图。研究区共厘定出9种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各地貌类型的地表高程、第四纪地壳升降特征、风化剥蚀和沉积作用等各具特征。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地貌图的编制,既反映出地表地理环境暨地貌特征,又提供直观表达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和深化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构成了新疆地貌的基本轮廓.新疆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可划分为熔岩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和湖成地貌等类型,具有山系走向与深大断裂方向一致,山地与盆地高差悬殊,山地层状地貌明显,山间盆地多,沙漠面积大,各山地气候地貌垂直分带各异,地貌类型组合呈环状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的众多小河河谷地貌在该断裂处无显著变化,显示自晚更新世这些小河河谷形成以来该两断裂无明显造貌运动.  相似文献   

18.
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部沕沕水生态风景区九天沐雨瀑布之后的水帘洞内。在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灰烬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头化石和石器。根据地貌发展阶段、动物骨骼化石和石器特征,初步推测古人类生存的时代为30 ka B.P.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反映古人类生存时期的气候条件比较温和。沕沕水地区地质地貌调查和洞穴发育研究表明,水帘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构造稳定期,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早全新世受构造活动影响,洞穴遭到破坏,古人类迁徙它处。  相似文献   

19.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 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 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 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 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 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 导致水洛 河倒流, 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 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 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 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 世以来, 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相似文献   

20.
以流域为单位计算地貌参数有助于分析区域构造活动。该文以北天山山区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805个流域,提取地势起伏度(RA)、分形维数(FD)、河流阶梯指数(SL)、面积-高程积分(HI)、圆度比(Rc)5个参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RAT),以此分析北天山流域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强度。研究表明北天山不同地貌分区内呈现不同地貌特征,高山区地势起伏度及河流阶梯指数整体较大,河谷区圆度比变化较大。相对构造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表明,研究区域中间部分构造活动较为活跃,自中部向东西两侧,强度逐渐降低;低山丘陵区中,准噶尔南缘断裂带所在区域构造活动强度更高。以流域地貌指标反映的构造活动强度分布与地壳构造变形位移场所计算结果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