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0年10月,中国南海出现了三个台风(图1)。本文分析了该月大量的高空探测、卫星云图、飞机探测以及200个以上的海洋探空资料。对每个台风强度变化的原因作了讨论。1.台风的加强、移动和减弱图1给出了这三个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台风艾里丝(Iris)是在中国南海发展的,而台风乔  相似文献   

2.
同心双眼台风结构和强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善敏 《大气科学》1986,10(2):183-188
本文利用飞机探测、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同心双眼台风的特征和强度.作者普查了1949—1983年35年的观测资料,得到76个同心双眼台风,发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强台风中,常常可以观测到这种结构的台风眼,而且它与台风的自身强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这类台风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都有明显的规律.根据观测事实,本文提出了同心双眼台风结构的一种理想化模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从1970年开始在业务天气分析和预报工作中使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的。当前,我们不仅能得到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分辨多通道云图,也能实时得到短时间间隔的地球静止卫星云图,与早期ESSA卫星每天一次的电视云图相比,资料条件的改善是非常显著的。今天卫星云图已经成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气象台在台风分析预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卫星资料对于天气分析和预报是有价值的工具,在资料稀少的地区更是如此。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评述卫星云图在台风研究和分析预报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一、由卫星云图分析台风的发生发展 1.台风发生的前期扰动台风是由什么扰动发展起来的,这是台风研究和台风发生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受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3小时间隔的地球同步卫星云图照片,给出预报台风的方法。包括判别台风发生发展,确定中心位置,估计强度,从而作出台风强度、路径和台风天气的预报。  相似文献   

5.
正1引言卫星观测具有较大的空间覆盖率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快速对大范围环流系统的分布做出全面的监测,已经成为监测和预报业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FY-2G已经投入业务应用,并提供半小时一次的卫星图像,可以更细致地分辨系统的发展演变。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台风,主要针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强度、移动路径及其产生的暴雨等天气  相似文献   

6.
华南台风路径的云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台风结构、环境流场与台风路径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卫星云图的分析也证明,台风云团特征、环境流场的云系结构和台风路径之间的关系[1][2][3]。台风云团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保守性。比较间隔24小时的前后两张卫星云图,发现某些云图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常常对台风未来的移向移速有指示意义。根据近几年来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分析了1973年到1979年5月至10月影响华南的台风卫星云图资料,结果发现:当台风云团和主要螺旋云带组成“9”字型结构时,台风几乎都向偏西方向移动;当它们的组成呈“6”字型结构时,台风将向偏北方向移动;而它们的组成  相似文献   

7.
台风中尺度对流云团与中尺度暴雨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选取1996-1998年5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分析其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数学化处理的逐时红外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台风中尺度暴雨的强度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最冷云区温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常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偏东侧具有云顶温度梯度密集、云顶温度等值线曲率较大、云团处在发展阶段这些云图特征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两年来,我们在台风预报中着重使用了卫星云图,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所介绍的南海台风和西太平洋台风预报经验,是根据卫星云图资料作出的,它的目的是想直接在卫星云图上,从云系结构和云系分布的外形特点入手,找出作台风动向、发生和发展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2002年9月下旬至10月初黑河地区森林大火时,对“海高斯”台风变性登陆后与地面系统相结合产生较大降水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特殊路径进行了分析,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水汽图、各种物理量图及T 213资料对换518号台风达维(DAM REY)强度变变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本文主要对台风规定时刻定位误差作初步分析(不包括预报定位产生的误差)。在台风定位的日常工作中,使用飞机探测、雷达探测、卫星云图,地面资料及国外台风警报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为反映台风路径的基本趋势,排除随机误差,在确定下次位置前,对前一次定位需进行平滑处理。台风登陆后主要依据地面资料定位,这方而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特例。  相似文献   

12.
王远超 《广西气象》2006,27(A01):58-59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水汽图、各种物理量图及T213资料对换518号台风达维(DAMREY)强度变变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高拴柱  杨克明 《气象》1996,22(6):19-24
利用天气图,台风年鉴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199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风暴的天气气候特征,并探讨了该年热带风暴偏少,台风少,强度弱和风暴疑难路径多的原因,所得结果有利于业务预报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六个登陆华东的台风数字化序列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了台风中心附近大暴雨,台风中外围螺旋云带上的大暴雨,台风南侧外螺旋云带尾部大暴雨及台风龙卷形成过程在卫星云图上表现出的一些特殊事实。  相似文献   

15.
查玉泉 《气象》1976,2(7):10-11
预报台风的发展和加强这是个难题,尤其是南海台风,由于生命史短,发展迅速,加之海洋上测站稀、资料少,在天气图上难以分析判断。卫星云图虽是一种较好的工具,但往往由于高层云系掩盖了中低云层的变化,且时间间隔较长,在两次云图间隔期间的发展变化更不易分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沿海的测台雷达站网已初具规模,这对于判断台风中心位置、台风移动路径和台风强度的变化,也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量的卫星云图观测资料来提高台风暴雨的预报能力,解决并提高对台风强降水云系变化的预报精度,延长对未来云系变化的预报时效,构建基于合作对策Shapley-模糊神经网络的华南区域台风卫星云图非线性智能计算滚动集合预测模型,对增强卫星云图资料在台风暴雨天气预报中的实用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3—201...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FY-2E 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登陆珠江三角洲沿海的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的大风过程进行对比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本身的强度、结构及其变化对台风的影响范围、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大风的出现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气压梯度加大有助于增加大风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喇叭口”地形的狭管效应对风速有加强作用。卫星云图对预测台风大风的影响时间和影响范围有一定参考作用;当台风中心进入雷达的监测范围时,雷达产品可以有效估测风速大小、影响时间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8.
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在人工增雨时机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晰莹  金风岭 《气象》2003,29(8):52-54
概述了干旱期间选择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方法,以2000年6~7月哈尔滨地区特大干旱期间进行的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为例,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选择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区域应是比较有利的。因为从卫星云图中的水汽图、红外和可见光云图上可分析出云系中的含水量、云顶温度、云系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天气雷达跟踪订正,可直接指挥飞机和高炮在有利的区域和时间内进行作业,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文兴  张廷治 《气象》1986,12(9):2-6
1985年8月上、中旬,接连有8506、8508、8509号3个台风先后影响辽宁省,给辽宁省造成历史上少见的灾害。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这3次台风的天气过程、环流系统、环境物理条件及卫星云图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台风的强度变化、台风前方积云线的发生发展条件及台风暴雨强度不等的原因。并对日本12L—FLM数值预报产品与实况进行了对比检验,提出一些有益于台风天气预报的着眼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20年的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葵花(Himawari)8和风云(FY)卫星云图数据,首先将卫星原始数据转换为FULLDISK灰度图像作为台风涡旋识别技术的图像来源,并制定新的VOC(Visual Object Classes)标注规范,构建了样本标注数据集。利用运行速度快、识别准确率高的人工智能领域经典目标检测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模型作为台风涡旋识别的基础模型,并针对台风涡旋识别的独特性,特别是弱涡旋识别困难,提出一种迭代的SSD目标检测模型,明显提高了台风涡旋的识别精度。通过目标检测技术对卫星云图进行智能特征分析、抽取、识别和定位,实现了自动涡旋正确识别和定位,最终建立了智能台风涡旋识别技术。测试结果显示:该技术对强热带风暴级以下强度台风涡旋正确识别率为40%~80%,对强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台风涡旋正确识别率达90%以上,能够精准识别强台风级及以上强度涡旋,该技术为今后业务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卫星图像对台风进行实时精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