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广有  孟庆奎  王智超  毕记省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5-2022062025
加强国外军事地质发展历史研究,充分吸取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经验教训,对做好我国军事地质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加速军事地质技术发展,提升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地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和头号军事强国,军事地质调查能力世界领先,目前已经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其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值得研究借鉴。通过对美国军事地质发展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军事地质孕育兴起、成长壮大、高速发展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美国军事地质经验借鉴、军民融合、任务目标、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和成果保密6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我国军事地质工作实际,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5点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荣  杨宗喜  郑人瑞  李鹏远  周平  金玺 《地质通报》2016,35(11):1926-1935
军事地质伴随着军事活动而生,并伴随军事活动和地质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对国外军事地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国外军事地质分为早期孕育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介绍了国外在军事工程地质、军事水文地质、军事矿产地质、军事海洋地质、军事地球物理和军事遥感地质六大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总结了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的3个特点,分别为军民共同推进军事地质工作、地质工作与国防建设统筹部署,及军民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应用。提出了未来军事地质的三大趋势,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成为军事地质工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军事地质将由资源保障走向空间拓展、现代军事地质的保障工作由国内(局部)扩展到全球(全时域),为中国国内军事地质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以上都需要与地质密切相关的知识来协助解决。通过梳理与地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运用,结合现代战争特点与需求,系统厘定军事地质定义、内容和方向,以及各专业在军事上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军民融合地质与军事的三种形式,即"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和"军民联合",为现代战争中军事地质研究及基础地质的军民融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军事地质是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与地质信息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与现代陆域军事行动的关系研究,提取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要素,改化为军事地质要素,与军事目标、军事地形和军事行动相结合,形成军事人员能够使用的军事用图,是军事地质研究重点。按照地质资料类型提取改化为军事地质要素的过程划分5大类、若干小类和子类军事地质要素指标。军事地质成果按照提取过程和使用对象分为军事地质改化类和应用类成果,改化类地质成果为军事地质要素成果,供军事地质改化人员使用,是地质成果向军事地质成果改化中间成果;应用类成果分为供一线作战人员使用的军事地质地形成果和供一线指挥员使用的军事地质专题成果。本研究为民用地质向军用地质转化和表达、民用地质术语向军事术语转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我国城市化的趋势与世界总趋势一致,因此弄清国外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趋势对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城市地质的定义、内涵、任务、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与阐述,接着对国外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开展的主要城市地质工作内容、思路、技术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地质的理论研究、工作重点、技术方法、信息系统、工作深度、机制建设等方面,分析未来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地质工作现状和发展历程,对我国未来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内容、研究层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建议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王正邦 《铀矿地质》2002,18(1):9-21
本文首先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重点,分4个阶段概要回顾了世界铀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基本的历史经验。其次,全面阐述了当前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的现状,对砂岩型铀矿在世界铀矿在世界铀资源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矿床分类、时空展布特点和规律及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剖析,重点从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条件及铀源条件等5个方面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3类表生后生渗入型砂岩型铀矿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以美国和中亚两个砂岩型铀矿主产区为代表,概述了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最后,在展望世界铀资源供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明确指出我国铀矿地质战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我们应采取4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拓展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促进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与地质学的融合发展,通过梳理总结军事地质发展简史,结合现代高技术战争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了“军事遥感地质学”这一学科概念,初步定义了军事遥感地质学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工作任务,并对未来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我国现代军事地质研究和我军战场地质环境建设保障体系,采用地质环境研究思维分析陆战场空间的结构特征、空间变化规律、物理化学界面和动态变化趋势,构建军事地质环境研究内涵与关键技术。提出军事地质环境包括作战环境和地质环境,研究要素分别为战场空间结构、军事地理环境、军事行动环境和地质体时空环境、地质体现状环境、地质体应用环境。军事地质环境研究内涵是将作战环境和地质环境整合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把握战场空间的结构特征和军事地理与军事行动环境背景,据此确定地质需求内容和军事地质应用主题;通过研究地质体背景条件、物理化学状态、空间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趋势等,分析一定区域地质环境的质量、容载和反馈能力,为军事作战应用地质条件提供利弊研判和优劣预测。适宜军事地质环境数据获取和信息表达的关键技术包括民用地质数据军事应用改化、境内快速立体调查、境外遥感地质解译和按需定制专题图。概括认为当前我国军事地质的主要探索研究方向有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下的作战环境质量评估与治理、地质客观规律的普适性与特殊薄弱点军事应用、隐匿军事目标靶区的地质环境定位预测、地质模型的军事地质环境信息表达。  相似文献   

9.
郝俊卿 《陕西地质》2013,31(1):76-79
如何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教训,推动地质公园健康发展是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当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实地考察美国典型国家公园建设基础上,对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规划管理和遗迹保护进行了分析,据此指出了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今后发展应在坚持保护性开发基础上,逐步完善公园规划设计的统一性和持久性,注重地质遗迹保护的制度严格性和体验开放性,以期为我国地质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徐佳佳  王欢  于洋  马冰 《中国地质》2023,(2):650-652
地质填图一直是各国地质调查机构最核心的工作。美国在联邦层面和各州之间通过合作开展地质填图,已有3多年的经验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于1997年建立的大湖区地质填图联盟属于区域层面的工作联盟,其特点是区域上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背景大体类似,从而可能面临相同的地质问题和经济社会挑战与机遇。本文简要介绍美国大湖区地质填图联盟的组建背景和工作职责,并初步总结提出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区域层面开展填图合作与联盟提供借鉴。1大湖区地质填图联盟的组建背景1.1美国五大湖区概况美国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主要在美国境内。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7月 2 3日至 2 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 ,主要内容有 :1)关于 2 0 0 1年度全国地层委员会工作情况的汇报 (王泽九副主任 ) ;2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各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安排 ;3)审查修改已完成的《中国区域年代 (地质年代 )表》说明书 (初稿 ) ;4 )审查已编制完成的《中国地层典》(中文电子版 )。此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将在下期另行刊出。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三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边步  相似文献   

12.
13.
由中、美两国古生物学家袁训来、肖书海、尹磊明、安德鲁·诺尔 (美国科学院院士 )、周传明和穆西南共同撰写的《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生命》一书最近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为三章 ,用一百八十余幅彩色图片配以文字系统地介绍了湖北三峡庙河、皖南蓝田与贵州瓮安三地的“庙河生物群”、“蓝田植物群”和“瓮安生物群”的地质背景与生物群面貌 ,其中包括发现时轰动全球的生物胚胎化石。陡山沱期生物群发生在“雪球事件”之后、埃迪卡拉生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出现之前 ,目前国外尚未发现与之同期的多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compilation of analytical data, a new set of “usable values” is calculated for six of the best known silicate rock reference samples produc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best laboratories” method is described an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recently published values.  相似文献   

15.
The deinocephalian pelvic girdle, of general pelycosaurian structure, is useful in systematic diagnosis. In primitive Russian deinocephalians, two contrasting pelvic patterns are recognized, one light, thin-walled, narrow, and of V-shaped cross-section, and the other massive, thick-walled, wide, and of U-shaped cross-section. The former is characteristic of two families of lightly- built, mobile land carnivores, the Eotitanosuchidae and the Brithopodidae. The Eotitanosuchidae are more primitive and pelycosaur-like, while the Brithopodidae show more variation, and specializations of large size, shallower acetabulum (related to mobility?), and re-enforcement of a weak pubic symphysis by additional processes. The massive type of pelvis characterizes large, heavily built herbivorous animals of the family Estemmenosuchidae. In general pelvic structure, the Estemmenosuchidae resemble the South African anteosaurs and tapinocephalians and the Russian tapinocephalians. In detail, however, they show a more primitive stage of evolution, overlaid by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ations which relate them more closely to the advanced Russian forms than to those of South Africa. Three new genera are erected, Biarmosaurus, fam. Eotitanosuchidae; Chthomaloporus, fam. Brithopodidae; and Molybdopygus, fam. Estemmenosuchidae. One specimen formerly referred to Deuterosaurus Yefremov 1954, and five formerly included in the type of Brithopus Yefremov 1954 are referred to Molybdopygus. The more primitive deinocephalians are from Yezhovo in the Ocher District, Perm Province, while more advanced forms are from Isheyevo, in Tataria, where-therocephalians and other South African elements are also found.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Ochersk beds are older than those of Isheyevo and must be dated to zone I of Yefremov's system. — N. Hotton III.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