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剑勇 《华南地震》1998,18(1):104-107
根据国家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网)的技术改造》总体技术设计方案的要求,就广东省地震前兆监测网以及前兆观测仪器系统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其在“九五”期间所要完成的各项技术改造项目作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地震台各观测手段经过多年运行,需更新老化的仪器。根据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04.02”的要求,对胜利油田地下流体观测手段进行了数字化观测技术改造和观测环境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技术与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前兆台网中心技术改造是中国地震局“九五”数字化前兆观测系统技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甘肃省前兆台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验收,考核期间系统正常运行率达到98%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系统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实施的《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技术改造项目》使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由模拟到数字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对项目的技术思路,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及建设特色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震磁电模拟实验系统技术改造”课题,对震磁电关系模拟实验室进行了实验系统的改造。该文简要地介绍了该课题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电阻率CT仪,电磁实验用十通道智能仪表放大器,磁天平及非磁滞乘磁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十五”期间对西安台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进行了数字化技术改造并投入观测,发现部分资料经常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步波动现象,且伴有非渐进性台阶;这是其他因素影响还是地震前兆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7.
为作好“八五”期间我国监测台网的调整优化工作,国家地震局科技司针对测震台网的技术装备现状,采取了仪器更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措施,以优化台网的技术装备系统。为解决测震台网中短周期地震仪存在的如记录初动不清、小振幅失真致使某些地震漏报、错报等问题,1990年我们所接到将DD-1地震仪记录器技术改造的任务。经仪器研制人员的努力,已  相似文献   

8.
1975年海城地震后,为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国家地震局于1976年成立了“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决定对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同时新建上海、昆明、成都、兰州、沈阳等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六个台网的技术系统由总体设计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实施.这一整套技术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实施建设,简称为“768工程”.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 2月 1 3日由中国地震局组成的验收专家组 ,对新疆地震局地震前兆台站 (网 )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验收。地震前兆台站 (网 )技术改造项目是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新疆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改造项目的实施 ,使部分前兆台站的观测环境、工作条件、观测项目综合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大为改善。该项目按期完成了 5个台站 2 5个测项的数字化改造及 1个前兆台网中心的建设。在验收过程中专家组对乌鲁木齐基准台、库尔勒台及局台网中心分别进行了技术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5个台 2 5个测项及前兆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10.
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条件和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秋龙  王道 《内陆地震》2001,15(1):39-48
在新疆现有仪器设备基础上,结合“九五”流体台网数字化技术改造要求,在不同观测点、不同观测条件下,利用不同方法对水温、压力、水氡、气氡、氦和断层土壤气氡等测项开展了多项对比观测实践验,找出 了稳定可靠、反应灵敏、信息量大、适用野外自动化观测的观测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至深井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改造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介绍了周至深井数字化观测技术改造的方案设计及工程实施情况,通过对考核运行结果的具体分析,对该井地下流体的观测铲能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提出今后地下流体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震台网IPVPN联网与实时数据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九五”期间,全国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重大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建成由47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和30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组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一些省、直辖市和市县地震机构也先后建成了以监测本行政区域地震活动为主要目的区域性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台网”)约20多个(庄灿涛等,2003;吴书贵,2003),这些台网的建成及投入运行对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地域及建网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台网一般采取独立运行模式,自成体系,区域间数据交换困难,对于行政辖区临近交界多发地震地区而恰好是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较差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述工作是国家地震局1989年组织的工作任务之一。文中对现状的分析、对地磁基本台站布局的科学依据、基本任务以及技术改造方案等主要内容,均已纳入全国地震监测系统调整优化方案(1989—1990),但布局方案与实施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审议,这两节可在国家地震局1990年7月的全国监测工作会议材料“全国地震监测系统调整优化方案”附件中见到。故略去。  相似文献   

14.
Geotech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为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实施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项目,其中有对区域模拟遥测地震台网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这些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系统大都采用由国内生产的JCV系列或FSS3型短周期地震计(频带1s~20Hz)和部分FBS3型宽带地震计(频带20s~20Hz)以及16位EDAS3型数据采集器,台网中心采用的是国内EDSPMCRTS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3)。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现状和近期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 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 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美双方于1992年~2001年,对CDSN进行了二期技术改造.本文综述了CDSN二期技术改造的目标和技术内容;ldquo;新一代rdquo;CDSN的技术特性和运行状况;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FD-105K测氡仪技术改造的思路并对测氡仪标定器的研制及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观测数据快速传递和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20.
对六十年代生产的烟熏记录地震仪进行技术改造:保留烟熏记录,保留65摆(或DD—1摆)以ARA积分放大器代替线性放大器,以线性笔头代替积分记录笔,增配电子报警器及交直流自动切换电源,组成新的地震观测仪器系统。技术改造方案在广东地震台网实施、两年来仪器运行正常、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