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武昌  赵苑  董逸  赵丽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8,42(10):137-145
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MTE)指的是生物的代谢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生物个体大小(即生物量)的增加而异速增长。根据MTE理论可预测异养过程与自养过程对温度的反应不同,低温对异养代谢的抑制要明显;而随着温度升高,异养代谢升高的速度比自养代谢升高的速度要快。MTE理论可以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的代谢研究进行理论指导,用于解释一些低温造成的海洋浮游生态学现象,以及预测全球变暖的影响。多年来人们一直根据MTE理论开展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发现低温会抑制细菌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长,并可以降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春季高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会抑制细菌的生长,而浮游植物则几乎不受影响,从而造成春季水华发生。温度和底物浓度是冷海(水温≤4℃)细菌生长率低的原因,但在永冷海(周年温度≤4℃的海区,包括极地海区和深海的大部分)中究竟是低温还是底物浓度限制了细菌的生长率仍被争论。全球变暖的预测认为本世纪海洋表层温度会升高2~6℃。根据MTE理论,温度升高对自养和异养过程的影响不同,围隔实验证明全球变暖将导致水华与细菌、水华与微型浮游动物的时滞变小,促进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和浮游植物的摄食,改变有机物质自养生产和异养消耗之间的平衡,使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进入呼吸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异养。但在温度升高对海洋细菌生长效率和细菌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面,MTE理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2.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浮游植物量、浮游动物量、营养盐浓度 (包括无机氮和无机磷 )以及碎屑量为生态变量 ,在HAMSOM水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 1个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NPZD模型。采用此模型研究了渤海 1999年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大致呈双峰分布 ,春季水华出现在4,5月份 ,秋季水华出现在 9,10月份 ;受透明度和局地水深的影响 ,渤海湾和辽东湾北部浮游植物量的年变化呈夏季大、冬季小的单峰分布。 1999年渤海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是 :除莱州湾一年中有春、夏 2个峰值外 ,其它 3个海区都是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分布 ;1999年整个渤海年平均的初级生产力为 2 5 7mgC/m2 /d。  相似文献   

3.
可见光和紫外线对浮游动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处于中枢地位.大多数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自身又是鱼类等高级摄食者的饵料,在食物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微型浮游动物又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游动物存活、繁殖的成功与否决定于能否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浮游动物行为的研究对理解浮游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系统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对浮游动物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浮游动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华是一段时期内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生物量快速、显著增加的过程,其对整个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各生源要素循环等均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与水动力条件、气象条件、温度、盐度分布与变化、营养盐的补充与循环、浮游植物种类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湍流混合及垂直对流、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光合作用有效光强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和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华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水华机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海上观测、卫星遥感、模式模拟等手段对浮游植物水华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2000,22(1):102-109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森铭 《海洋学报》1992,14(2):130-134
近30年来,海洋围隔生态系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984—1987年,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中国厦门和加拿大悉尼分别使用围隔装置进行了重金属和工业区沉积物、尾矿,石油和石油分散剂Corexil 9527对围隔系统中浮游生态系影响的研究.本文使用4个浮游围隔装置研究了分散剂BP-110OX及其分散了的石油对围隔系内的浮游植物种群的影响,并就浮游植物在污染压力下的动力学,种群结构和浮游动物的作用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相似文献   

8.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控制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节律、规模和归宿。从海洋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的控制、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机制、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的研究方法和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模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控制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贡献,为进一步预测和控制有害藻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在其生态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1991年上半年南海大鹏湾盐田水域夜光菏和浮游动、植物之间的种群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春季高峰期3月至5月初,调查海域共出现12个夜光藻和浮游动、植物高峰。其中,以发生4次赤潮的夜光藻种群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枝角类的鸟啄尖头蚤,其最高数量高达96238ind/m^3。相比之下,在夜光藻和枝角类岛啄尖头捕食压力的影响下,浮游植物的春季高峰并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的过度繁殖,不但对产浮游性卵的  相似文献   

10.
海洋底栖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学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