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点源冰雹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一类新型冰雹云——点源冰雹云。文章介绍了点源冰雹云的实例、特征、演变规律、单体性质及单体之间关系等。此文还介绍了它的模式及它与传播雹云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三次超单体雹云的雷达资料和一次入云探空资料,分析了超单体雹云的结构、垂直气流特征以及它的传播规律。对于超单体雹云的天气条件,文中着重分析了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对超单体雹云的影响以及雹暴前的降雨过程(先兆过程)对雹云发展的作用。最后,讨论了人工影响超单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云的变化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表现。它表征着不同天气的变化,是天气和气象要素的综合反映。它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特别是积云性云(cug)和积云状云(cuf),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大气稳定状况。积云性云表示天气由不稳定趋向稳定,无论是积云性层积云(Sc cug)还是积云性高积云(Ac cug),一般都预示着对流的减  相似文献   

4.
用文(一)的微物理模式在一维时变动力学框架里模拟了江西阵雨云,75·8暴雨和张家口冰雹云。用实测探空作为输入,计算结果同实测的云降水和雷达回波特征相比,在很多方面相当一致。它展示了暴雨云的持续性和冰雹云的低降水效率等,表明了在这些云底较暖的积雨云中贝吉隆过程对降水作用不大,而暖雨过程则是启动降水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刘增国  閤大方 《气象》1981,7(9):27-27
积状云是一种孤立分散的云,实测云高困难较多。但它是对流性云,所以与当地湿度有一定关系。 一、积云云高与相对湿度:我们找出了1970—1979年全部912次实测积云云高(h)的记录,以它为纵坐标,以所对应的相对湿度(r)为横坐标组成点聚图(图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附表所示。  相似文献   

6.
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过程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昔阳地区冰雹云形成进行了个例分析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冰雹云形成演变常有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五个阶段。云体并合是雹云出现跃增的重要成因之一;较强回波伸入低温区是成雹的重要条件。文章指出,雹云形成常有“酝酿期”存在,它对雹云识别和人工防雹都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7.
一、三维积云数值模拟的提出积云数值模拟是用流体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及描写云物理过程的方程组,用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云中各物理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来说明云体发展的一种方法,它的发展已有20余年历史。一维云模式可以详细了解云的垂直结构,在探讨云物理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时,它具有计算简单的优点,但是它不能反映水平方向的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对云内物理量的作用,只能以参数化形式考虑云外空气夹卷入云的机制。周晓平首先用二维模式计算了积云的发展,十几年来,在了解云中微物理和宏观气流的二维图象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对各种动力因子在形成云方面的作用,也作了对比模拟,已经得到了比较完善的结果。但是二维模式只能反映平面图象和轴对称的气流模型,然而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雷达气象已经揭示出强对流风暴云体内实际上存在三维气流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库(车)、沙(雅)、新(和)地区一次冰雹云的回波结构和发展方式,其中热力浮升发展的雹云结构和气流特征与一般的弱单体相似。并探讨了它与由山区的动力抬升所形成弱单体雹云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朱国森 《气象》1981,7(10):29-31
天气雷达是当前探测雹云的有效工具之一。近年来,各地广泛利用这种工具观测雹云的演变规律和垂直剖面结构,积累了不少有关雹云回波特征的资料。它对于准确识别雹云,深入研究雹云和有效影响雹云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虽然,3厘米雷达主要缺点是在暴雨中被强烈吸收而引起的回波失真和难以确定各参数的误差。但是,我们这些年利用711天气雷达观测雹云的结果表明,距离适中的雹云回波资料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云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云系云微物理结构和人工增雨催化个例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小敏  刘奇俊  章建成 《气象》2007,33(7):33-43
改进了胡志晋、刘奇俊的云物理方案,并实现了与GRAPES模式的耦合;利用包括了新云物理方案的GRAPES模式对祁连山地区一次山区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祁连山地区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并开展了人工催化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的双参数方案能够较好的模拟此次降水范围、强度及云场分布的特点和规律;(2)新方案给出了祁连山云系的合理微观结构和它的特征;(3)播撒冰晶可以增加降雨,在云初始阶段播撒增雨范围较广,在云发展阶段播撒增雨范围较集中;(4)播撒冰晶后,云的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辐辏状云具有宽广的云区,长条平行的分布反映了高空的流场特征,特别是辐辏状卷云,现在知道它是副高边缘或是南支急流云系的指示云,因而常被用作重大天气过程的征兆。观测事实指出,出现在低空,云条延伸很长的堤状云(常称为长堤云),与大型天气过程关系密切。也是一种很好的天气指示云。本文就我们近年来(1981—1989年)南宁的云天日记和云图拍摄资料,分析探讨辐辏状和堤状云的规律及与未来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飞机云     
明朗的秋空常常飘荡着团团云彩。我们经常看到,飞机穿云而出,在高高的天空中飞行着。 此刻,仰望晴空,只见飞机吐着雪白的线条向前飞去。这就是飞机云。它从远处的云群中钻出来,一直向前延伸,就象飞机把云曳着向前而去。 飞机云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飞机掠过空中时所产生的云,而不是它把飘荡着的云向前拽。那么,飞机云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海水和陆地包含水份,当受到太阳的照射时,就会慢慢地蒸发,变成水蒸气,搀杂于空气之中。这种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到冷却,骤然凝成许多细小的水珠,它们聚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云。  相似文献   

13.
叶家东  史斌强 《大气科学》1987,11(3):320-330
本文用简单的结构模式分析诊断了扰动压力对积云对流的效应.结果表明:由浮力项、平流项和拖曳力项触发引起的扰动气压垂直梯度力与各对应源项具有同等量级,但与其源项的作用力方向相反.扰动气压梯度力在云的中上部为负力,它抑制了云的生长发展;在云的下部为正力,它使云向上的加速度增大.扰动气压梯度力对深对流的影响要大于对浅对流的影响.在云下部的扰动低压中心位于云边缘附近.浅对流与深对流的量级分别达-0.1— -0.2hPa和-0.2— -0.4hPa.  相似文献   

14.
陆春松  徐晓齐 《湖北气象》2021,40(3):271-279
夹卷混合过程表征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云物理和动力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的过程之一.它影响着暖云降水形成过程,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强度,云-气候之间的反馈等.本文总结了夹卷混合机制的含义和分类,云降水物理和光学性质的重要性,以及夹卷混合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夹卷混合过程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两个乌鲁木齐冬季层积云个例的观测结果,初步揭示了它发生、发展和消亡各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况及云的宏、微观结构情况,得出了有关该种云的发生、发展及消散过程的一些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流层气溶胶和云的大气辐射加热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申绍华 《大气科学》1991,15(6):89-98
本文利用建立的辐射模式研究了在一般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有云气溶胶大气的辐射加热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云和气溶胶对大气的辐射加热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依赖于云的状况(云高、云厚和云内含水量)以及气溶胶浓度的大小、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和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王德元 《气象》1975,1(10):28-28
云的生成演变同天气系统有密切关系。具有指示性的堡状云往往在锋前出现。从堡状云的生成来看,它是  相似文献   

18.
云的形成和演变,是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演变的具体表现之一,云的形状、数量和分布常常标志着当前大气运动的状况,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按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观测记录,可以了解云的形态、结构、组成。为了满足天气分析预报的需要,从天气和它的发展又按各类云的天气意义规定了27个电码,以便将天气主要云的状况真实而迅速的传递到各级预报服务部门和航空部门,使预报人贝从天气图上正确地判断云的区域分布,推断短期内天气演变的趋势,做出准确的天气一预报和飞行的安排。云码编报即然如此重要,统一观测人员在日常观测中对云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层混合云是中国主要的降水云型之一,它的动力和热力特征比单一的层状云或对流云都要复杂。利用NCEP的 1°×1°再分析资料,通过WRF模式对东北地区一次典型积层混合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分析并结合实际资料,从热力和动力方面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从稳定性上分析,此次过程属于潜在不稳定型,在积云初始生成时,对流有效位能并不大,假相当位温随着高度递减,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在积云嵌入大片层状云的过程中,水汽高低空辐合辐散场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热力作用为积层混合云过程提供了条件,动力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个简化的混合相云降水显式方案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提出一个新的混合相云降水显式方案,它预报2个云物理量,即云水(冷区为过冷云水)和降水(冷区为冰雪,暖区为雨),考虑了7种云物理过程。文中给出了详细的方程组,可以作为一个子程序供大、中尺度天气模式使用。该方案还与详细微物理显式方案和暖云方案作了实例模拟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