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7年3月~1988年12月笔者于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特殊的地理、水文环境、沉积物的高磷量、磷形态的快速转化是西海域初级生产力[555g/(m^2·a)]比九龙江口区[159g/(m^2·a)]高得多的主要原因。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等以生物为媒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形态转化,本文估算了九龙江水总磷(TP)的入海通量为787t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资料,着重讨论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总磷(TP)等各种形态磷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叶绿素(Chl.a)、总悬浮物量(TSM)等其他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口水体中各形态磷的行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陈淑美  卢美鸾 《台湾海峡》1997,16(3):299-305
199御3月至1996年2月,逐月从九龙江口的淡水端到入海端的全段河口区采取表层水样。测定并计算水体溶解态和颗粒态的磷:DIP,DOP,DTP,PIP,POP,PTP和TP。结果表明,河流为九龙江口带来大量的磷。其主要以无机态的PIP,DIP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资料、讨论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沉积与再悬浮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磷含量最高值处距悬浮颗粒物最大沉降速率处下游约5km,磷在悬浮颗粒物上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磷存在,在表层沉积物中主要以无机结合态磷存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可溶性磷自表层沉和只物上释放以及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磷的解吸作用,是该水域溶解态无机磷再生  相似文献   

5.
九龙江口海域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资料,着重讨论颗粒态磷,溶解态无机磷,溶解态有机磷,总磷等各种形态磷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叶绿素,总悬浮物量等其他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资料,讨论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沉积与再悬浮过程中磷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磷含量最高值处距悬浮颗粒物最大沉降速率处下游约5km。磷在悬浮颗粒物上主要以颗粒态有机磷存在,在表层沉积物中主要以无机结合态磷存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中可溶性磷自表层沉积物上释放以及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磷的解吸作用,是该水域溶解态无机磷再生的两个主要来源。潮汐运动对磷的形态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九龙江口本中1995年有机物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廖文卓 《台湾海峡》1998,17(2):180-184
1995年3个航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体总有机物的含量受悬浮物含量控制。在S〈5的低盐度区,悬浮泥沙和有机物产生明显的絮凝;在S〉5的广阔海域,它们的行移接近于理想混合。估算得出九龙江河流的入海一约;悬浮泥沙为9.8*10^5t/a;总COD为3.2*10^t/a,其中溶解态COD为2.1*10^4t/a约占2/3,为水体有机物的主要开矿如换算为溶解有机碳,则DOC的平均通量为3.2*10  相似文献   

8.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了颗粒态磷(P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水携带入海的磷大部分以颗粒态存在,DOP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形态磷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河水海水混合过程中,PP发生明显转移,在S=15~20水域,达最低值。悬浮颗粒物上吸附的磷在盐度增大时解吸是DIP随S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海区生物必需的磷主要不是来自九龙江水的供给,而是从海区磷的再生、转化中得到补充。  相似文献   

9.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了颗粒态磷(P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水携带入海的磷大部分以颗粒态存在,DOP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形态磷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河水海水混合过程中,PP发生明显转移,在S=15~20水域,达最低值.悬浮颗粒物上吸附的磷在盐度增大时解吸是DIP随S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海区生物必需的磷主要不是来自九龙江水的供给,而是从海区磷的再生、转化中得到补充.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水土 《海洋与湖沼》1993,24(6):664-670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杨逸萍  胡明辉 《台湾海峡》1998,17(3):269-274
于1995年3、5月在九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Cl2可提取磷(MgCl2-P)含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并与叶绿素a以及悬浮物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NaOH/NaCl可提取磷(NaOH/NaCl-P)  相似文献   

12.
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无机氮与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水土 《海洋通报》1993,12(5):26-32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开发磷等营养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本文着重讨论该海域水体氮磷比值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及春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以及无机氮对磷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宋金明 《海洋科学》2000,24(7):42-45
基于海洋生源物质循环研究的新思路,提出海洋沉积物中可转化的磷只能是自然粒度状态下的非碎屑态磷。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自然粒度下可转化的磷在58.5~69.8μg/g之间,仅占总磷的9.1%~11.0%,而全粒度(研磨)下可转化的磷在454.8~529。2μg/g,占总磷的74.4%~89.1%,说明全粒度下(研磨)可转化的磷大部分不能参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步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发现,小、大  相似文献   

14.
9810号台风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年10号台风期间及台风解除后一周内,对九龙江口和西海域表层水中总磷(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进行了为期9d(10月26日至11月3日)的现场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台风对上述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的影响,认为台风伴随的增水、入海径流量的骤增和底质再悬浮的加剧导致表层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短期增加。  相似文献   

15.
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的行为与入海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5年3、5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Cl2。可提取磷(MgCl2-P)含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并与叶绿素a以及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NaOH/NaCl可提取磷(NaOH/NaCl-P)随盐度增大按指数关系下降,其含量与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HCl可提取磷(HCl-P)在河口区的行为表现为保守混合。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入海通量约517t/a,其中潜在生物可利用磷(PBAP)的贡献为溶解活性磷(DRP)的3倍。  相似文献   

16.
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无机氮的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及厦门西海域调查结果表明九龙江口与厦门西海域无机氮含量较高,分别为28.25和18.76μmol/L,NO_3-N是该海域氮的主要存在状态,NH_4-N也是较重要的形态。九龙江溶解无机氮入海通量估算为6千吨/年。氮的循环、转化对于维持厦门西海域生产力水平有重要的作用。NO_3-N、NO_2-N、NH_4-N分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口水体中1995年磷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3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体总磷含量受悬浮物含量控制,在S<5的低盐度区,悬浮泥沙和磷产生明显的絮凝沉降,在S>5时,它们的迁移接近于理想混合。溶解磷的河口转移与其在河流端的浓度密切相关。当河端浓度低时,磷略呈溶出现象;而河端浓度高时则接近于理想混合过程。估算得出九龙江河流总磷的平均入海通量为2.9×103t/a,其中溶解磷和颗粒磷各占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根据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15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对该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各海区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空间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近岸向远岸逐渐下降的趋势,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平均浓度排序为: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南部海域>东部海域>大嶝海域,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平均浓度排序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东部海域>南部海域>大嶝海域;时间上,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低。研究海域平均DIN/DIP摩尔比值为40,总体表现为磷限制。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域富营养化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若干海域溶解态铀同位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敏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7,16(3):285-292
本文测定了南沙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与九龙江口水体中溶解态^238U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南沙,南海东北部海域溶解态^238U比度及234U/^238U)A.R呈均匀分布状态,进一步证实开阔大洋水中铀同位素分布的均匀性。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238U含量较南海水来得高,且其变化与盐度的变化不要协调,表明海域也许存在^238U的附加来源。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河口区磷的转移和入海通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92~1993年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区总磷的分布和转移受悬浮物含量明显控制。当SPM含量低时,其迁移过程接近理想行为;SPM含量高时则为非理想行为。估算得出,九龙江水体总磷的平均人海通量为1.47×103t/a。其中,溶解态磷为0.43×103t/a,约占29%;颗粒态磷占71%,九龙江水磷的输入以颗粒态为主。溶解态磷的分布,基本上在某一水平上了波动,其入海通量受环境影响很小,可能意味着颗粒磷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