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潜力及对国家减排贡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评估低碳能源发展潜力及对实现国家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目标的贡献,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和明确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价值.论文设置了中国低碳能源的两种发展情景,并从总量、分品种和分领域评价了两种情景下低碳能源的发展潜力和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估了两种情景下中国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评估结果表明: 1)发展低碳能源对于完成国家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在平稳、较快和高速经济增长3种方案下,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最低贡献为12.58%,最高则可达30.25%; 2)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越低; 3)若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能源的投入,同时则需大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碳生产率,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2.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4和CO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通过比较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测算结果, 指出现有测算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 按照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各省及中部、东部、西部等主要区域的能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 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比分析, 对1990至2008年间不同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重要指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 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是东部地区排放总量和累计排放量最大, 但西部地区排放总量及占全国的份额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着重指出西部地区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其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地区, 如不尽快转变其发展模式, 则会使未来的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揭示珠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演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对推进流域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从流域、城市和网格尺度分析了珠江流域碳排放空间变化趋势,使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修正引力模型探讨了城市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 9 497万t增长至2019年的31 877万t,东莞、深圳和广州始终是高碳排放城市。网格尺度上高碳排放集聚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中上游高碳排放区呈点状分布。珠江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交互效应呈下降趋势。时空动态分析显示相邻城市碳排放存在正向协同发展趋势。城市碳排放关联强度均值由5.93增长至18.97,核心节点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得到提升,碳排放关联网络结构呈集中化趋势。该方法耦合多源数据开展碳排放估算研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可为碳排放时空动态分析和低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998-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和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了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6年间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且拐点即将到来;(2)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一次线性关系,显示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初级特征;(4)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低碳经济的核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适合国内一般城市的低碳景观设计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依托低碳化城市景观规划研究、低碳景观施工方式研究、碳汇系统研究和碳排放量化体系研究几个方面的专项研究分析,归纳出了城市景观设计在低碳形势下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7.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现状方面,年发文量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发文作者呈现“大体分散、局部集中”状态,大部分发文机构独立开展研究;(2)研究热点方面,发现了农业碳排放、碳排放、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和碳汇等核心关键词,识别出农业碳排放、土壤固碳、碳足迹、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碳减排6个聚类,找到了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低碳经济、固碳减排、温室气体、对策、碳汇、lmdi模型、固碳速率和农业碳排放效率12个突现词,当前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农业碳源/碳汇研究、农业固碳研究、农业碳减排研究、农业碳足迹研究和低碳农业研究五大类;(3)研究趋势方面,初现关键词集中在2009—2014年出现,农业碳效应研究呈现研究热度阶梯式上升、研究主题断崖式减少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等趋势。最后,从中小区域、综合视角、全产业链、农户行为...  相似文献   

8.
面对低碳航空发展态势给航空业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减排机制的转变,基于外部性视角,首先介绍并分析了航线网络模式影响航空碳排放环境损害的一般模型与碳排放环境损害要素的确定以及灵敏度分析方法的应用,然后系统总结了航线网络碳排放外部性要素——飞行操作阶段(着陆/起飞阶段与巡航阶段)、扇区飞行距离、航线类型、终端区近地空域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2类航线网络模式碳排放环境损害的方式和规模不同,城市对模式低于中心—辐射模式;航空碳排放环境损害是以上4个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与机型、航空公司类型等相联系。枢纽机场愈益严重的碳排放环境损害引发了对中心—辐射航线网络模式选择的质疑,当然,基于低碳经济对航线网络模式提出选择与调整的建议也需要考虑腹地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飞  韩君 《冰川冻土》2023,(3):940-952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把握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特征、制定土地利用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集中国生态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于一体的典型区域的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排放系数法深入分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85—2020年绿洲规模呈持续扩张趋势,与1985年相比,2020年的绿洲面积相对增加了13.17%;建设用地以单向转入为主,其余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双向转变频繁。(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碳排放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20年净碳排放量(113.17×104t)相对1985年(48.57×104t)增加了1.33倍,净碳排放量与绿洲面积显著正相关,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排放量是净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弹性系数整体呈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1.83增至2020年的205.91。(3)1985—2020年的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绿洲碳排放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分别由1985年的32.17 t·km-2和5.09 t·km-2增至2020年的60.74 t·km-2和10.48 t·km-2,但绿洲碳排放强度增加速率小于耕地和建设用地,同期的绿洲碳吸收强度普遍呈递减趋势。(4)工业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的多年平均绿洲碳排放强度最大,以灌溉农业为主的行政单元相对较低,以畜牧业为主的祁连县最低。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及其变化,有助于宏观把握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特征,对于寻找解决土地利用的减排方案、加强土地管理和推动土地利用的低碳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认识基础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勘察设计》2011,(9):87-87
中国铁建目前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独家投资10亿元成立港航局集团,正式进入水工市场。中国铁建港航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水利、水电、能源工程项目施工,桥梁工程施工等。中国铁建董事长盂风朝表示,为抓住在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的发展机遇,中国铁建成立港航局集团,这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七年地矿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开展“二次创业”,以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为宗旨,组织实施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加快队伍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培育部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继续推  相似文献   

12.
一、地矿政策信息11997年地质矿产H作要点(1)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二次创业”的自觉性和创造性。(2)全面实施矿产资源法,深化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矿业发展。(3)力。快队伍战略性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正嘉兴规划院结合行业热点、市场需求,业务领域向纵横双向拓展,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以市政业务为核心、以测绘业务为基础支撑的战略布局,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优势,重点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EPC和海绵城市研究两大创新能力,培植公司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中国西北地区由过去发展的腹地转变为开放的前沿。通过引入STIRPAT模型,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设定了三种情景分析节点城市未来低碳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人文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5.2%,能源消耗强度(T)、富裕程度(A)和人口数量(P)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11、0.285和0.222,基准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存在“拐点”,预计碳排放峰值将在2025-2033年间出现,低碳情景峰值比政策情景提前8 a到达,峰值总量减少40.79×104 t。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就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具体到勘察设计行业来说,作为改制或重组后的设计单位必须进行结构优化、战略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相适应的项目管理体系,打破行业界限,参与国际投标,积极开拓国内外工程总承包市场,进而成为具有国际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荆襄磷化学工业公司通过改革,改组企业组织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再造化学矿山企业管理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合理调整企业人员结构和债务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正式提出自主减排的目标者,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方共识。这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唯一出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将有助于拓展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增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话语权,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温室气体减排催生的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已是全球经济新发展模式的共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淼  吴秀芹 《中国岩溶》2023,(4):763-77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供应地,但工业化进程缓慢致使碳排放增长显著,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探究广西历史及未来碳排放规律,以期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由于县级碳排放数据可获取性方面的限制,研究以2003—2017年广西县级碳排放数据,进行广西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压力的时空变化分析,划分广西不同地域碳排放类型和碳排放情景,并利用可扩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模型(STIRPAT)对2022—2035年间广西各地域碳排放类型进行了不同情景下碳排放达峰预测。(1)2003—2017年间,广西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压力增幅明显,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碳排放总量变异系数总体趋势平稳,呈高强度变异。(2)依据碳排放总量、强度、压力分级组合,碳排放可分为高总量-高强度-高压力型等6种地域类型,根据广西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基准情景、节能情景等7种情景。(3)广西全域达峰预测结果显示,4种节能发展情景均能在2030年前完成达峰目标。不同地域类型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高总量-高强度-低压力型与高总量-低强度-低压力型采用节能情景可以实现达峰目标。高总量-高强度-高压力型和高总量-低强度-高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被提了出来,并被专家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在近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污染排放国之一。秉承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言时表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仍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十七大之后,与武汉城市圈一起,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所谓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被认为是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这一经济模式,正与"两型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低碳时代到来,湖南如何接招?可持续发展专家牛文元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