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东爵  吴丰州 《地质论评》1980,26(4):319-330
一、引言煤的接触变质作用,能够使一个大型煤田的煤质从气煤经历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在短距离内达到天然焦,从而构成由低变质到高变质的带状分布(图1、2)。火成岩对煤田讲,有他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他有利的一面。岩浆的热液对煤的变质作用,除去吞噬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于煤质分类的研究,虽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沿用着很简单的分类法,把煤种分为无烟煤、半烟煤、烟煤、褐煤。这种落后的分类法,已远不能满足我们国家正在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需要。近几年来,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分类法,根据煤的化学成分,煉焦性能及技术加工特性诸条件,将煤分为泥炭,褐煤、长焰煤,瓦斯煤、蒸发肥煤,煉焦  相似文献   

3.
运用煤田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值及工业分析等有关数据,确定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含煤亚段的煤种主要为褐煤、长焰煤和气煤;进而阐述了该煤段垂向上煤级与埋深的变化规律性、不同赋煤区各煤级垂向界限的差异性。在平面上,长焰煤在东部凹陷的6个赋煤区均有分布,褐煤分布于东部凹陷西南端和中北部,气煤则集中分布于该凹陷的中南部。区域地温场和火山活动控制了煤级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用IR-1600系列傅利叶变换红外线分光光度计对腐植煤系列的褐煤、长焰煤、气煤、工、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煤样的镜质作了测定,共红外光谱特征反映了它们在变质程度上的区别。得出的镜质体芳核C=C键红外吸收波数随煤级变化曲线,反映腐植煤的芳核C=C键红外吸收波 随煤化程度增加而降低或向低波娄迁移的规律。有理由相信、腐植煤的煤化程度或牌号煤也可以用红我光谱方法精确确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煤炭勘探报告、其化验数据以及煤质变化规律,推导出热液分布情况,结合煤中锗分布范围、分布形态及含量变化规律,探讨了热液对五牧场矿区煤中锗分布的影响。表明五牧场矿区煤中锗含量与热液有着密切的联系:垂向上,锗含量变化规律可以划分为与热液活动引起的煤质变化相吻合的阶梯形,表现为褐煤层的锗含量普遍较低,受热液二次富集改造,出现低变质的长焰煤,气煤等煤层出现了锗的富集;平面上看,锗元素的富集区域表现为围绕煤的变质中心呈一定规律分布,推测为热液将强变质煤中的锗元素活化,在浓度差的驱动下,在平面上横向搬运,到达受到热液弱变质但是有机质尚且丰富的长焰煤、气煤后,再次被有机质束缚,在长期热液作用下,达到富集。  相似文献   

6.
<正>特高挥发分、特高油含量煤以高挥发分、高焦油产率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利用价值。统计了我国不同成煤时代、不同地区煤炭资源的挥发分产率和焦油产率概况,得到了我国特高挥发分、特高油含量煤的保有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陕西子长矿区、甘肃炭山岭和龙沟矿区、云南省曲靖和黑龙江省东三江等地区的特高挥发分、特高油含量煤的煤岩煤质特征,探究了成因类型、煤岩组成和煤质特征对挥发分和焦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特高挥发分、特高油含量煤主要为褐煤、长焰煤和气煤,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对煤化学结构的改造对煤层CO2封存能力极为关键。论文开展了模拟埋深1500m (62.5℃、15 MPa)条件下4组不同变质程度煤的ScCO2-H2O体系与煤岩地球化学反应实验。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获得了反应前后煤化学结构演化特征,探讨了煤化学结构演化的机理。结果表明:ScCO2作用后,煤中脂肪烃链长度普遍增加,仅肥煤的芳香烃丰度增大,肥煤、瘦煤和贫煤含氧基团丰度的增大主要由氢键基团含量的增加贡献,无烟煤含氧基团丰度则主要受低分子化合物溶出的影响。ScCO2引起的溶胀作用造成肥煤和瘦煤芳香层面之间交联键断裂,芳香微晶内部结构疏松,而芳香层面内CAr-CAr交联的形成提高了肥煤和瘦煤芳香性和芳香环缩合度;贫煤和无烟煤中非稠合多苯结构脱落使芳香微晶内部更紧凑,脂肪烃链长度的增加则降低了贫煤和无烟煤芳香性和芳香环缩合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炼焦煤资源具有以下特点:煤炭资源丰富,但炼焦煤资源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全国29个省(自治区)都赋有炼焦煤,可是炼焦煤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为数不多的地区;炼焦煤种品种齐全,但分布不均匀,其中气煤和1/3焦煤在炼焦煤查明资源储量中占较大比例,焦煤与肥煤是炼焦的主力煤种,但占比例较小;目前华北聚煤区东缘的几个大煤田正以每年约15m的速度向800m延伸,个别煤矿的开采深度已到1 000m,勘查深度也达1 200m,因此,研究深部煤的变质作用意义深远。根据煤的深成变质作用理论,我国华北东缘诸多煤田的深部煤质有可能变好,有可能赋存大量的肥煤、焦煤和瘦煤等稀缺资源,该预测结论若获得验证,将有利于解决我国主要焦煤资源紧缺瓶颈,为未来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煤变质作用主要属于区域变质,部分地区接触变质作用明显。通过对煤田煤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主导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叠纪以前研究区在构造作用下沉降,煤变质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且各地差别不大,至三叠纪末期煤的变质程度已经接近长焰煤;三叠纪以后南北煤田R值出现显著差异,中北部各煤田煤变质仍然由深成作用主导,而南部济宁、巨野、滕南等煤田在侵入体的作用下,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开始主导煤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巨野、滕南等有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的局部地区;在东部煤田含有大量无烟煤和天然焦,肥煤所占比例明显比中西部大,这是由于郯庐断裂剧烈的水平地层错动,煤系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黔西滇东典型矿区含煤地层热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研究黔西滇东地区构造特征、含煤地层发育及受热背景等基础上,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技术,探讨了格目底向斜及恩洪盆地含煤地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揭示出含煤地层成熟演化的阶段性。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变质作用主要受该区的沉积埋藏、岩浆热液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控制,煤变质作用很不均匀;含煤地层被分割于众多独立次级向斜单元,总体上具有向斜控气的构造特征;格目底向斜晚二叠世煤现今处于焦煤—瘦煤阶段,镜质体反射率达1.7%左右,恩洪盆地则为气煤—肥煤阶段,镜质体反射率约1.0%。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田苗苗  曾世攀  郭鲁成  卢硕  唐俊 《岩土力学》2022,43(11):3015-3026
中国包含多种煤阶煤层,由于煤质、地质条件等差异,不同煤层中的水分赋存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性。煤阶、饱水度作为影响液氮低温致裂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分别选择褐煤、烟煤与无烟煤3种煤阶煤样,并制备得出饱水度分别为0%、33%与99%的煤样进行液氮溶浸处理,使用摄像机定点拍摄、观察煤样表面宏观裂隙处理前后的演化规律,并对煤样进行氮气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氮溶浸后褐煤因产生的一条与多条贯穿裂隙发生整体结构上的断裂,烟煤表面有新裂隙产生,原生宏观裂隙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无烟煤表面宏观裂隙无明显发育;煤样饱水度越高,液氮的致裂增透效果越显著;液氮溶浸对3种煤阶煤样的致裂增透效果关系为:褐煤>烟煤>无烟煤,在完全干燥状态下,由于热应力不足以破坏颗粒间链接,烟煤与无烟煤的增透效果近似相等;对于褐煤,液氮溶浸处理对完全干燥状态下的煤体即产生有效致裂,渗透率平均增幅高达559.35%,对于烟煤,在饱水度为33%和99%的状态下,液氮溶浸对煤体具有明显致裂效果,渗透率平均增幅分别为330.60%和448.77%,对于无烟煤,在饱水度为99%的状态下液氮溶浸处理才能对煤体产生有效致裂,渗透率平均增幅为185.53%。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煤级煤储层中游离气含量分布特征,本文基于游离气主要存在于煤孔隙中的认识,优化了游离气含量估算方法,并利用全国典型含煤地区包含从褐煤到无烟煤的42组不同煤级煤的煤层气参数测试数据,采用优化的游离气含量估算方法计算了不同煤样的游离气含量,并与解吸气含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煤中游离气含量所占总气含量的比例随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增高呈减小趋势,在褐煤到无烟煤三号阶段的所占比例分布在2.13%~33.25%;游离气含量和解吸气含量与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关系均呈"双峰"特征,但双峰峰值大小顺序正好相反,游离气含量在肥煤阶段的峰值高于无烟煤三号阶段,总气含量与镜质体平均最大反射率关系主要受控于解吸气含量。   相似文献   

13.
gd15N-values and nitrogen contents of a series of humic and bituminous organic sediments of different ranks were determined. The change of the isotopic abundance of nitrogen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heating in model experiments, using a gas flame coal.In the case of humic carbon coals the relative nitrogen contents vary from 0.8 to 1.4% and the δ15N-values from +3.5 to +6.3%. increasing from the brown coal to anthracite ranks. During the coalification process both the δ15N-values and the relative nitrogen contents do not vary continuously with the rank, but pass through maxima and minima. Model experiments using a gas flame coal show the same trend. Nitrogen with δ15N-values of +2.8 or ?7%. was released in pyrolysis experiments, applying a gas flame coal and a steam coal at temperatures of 650 and 1000°C, respectively.The investigated bitmuinous sediments yielded relative amounts of 0.1 to 0.8% with δ15N-values of + 4.2 to + 10.7%.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elucidation of nitrogen genesis in natural gas deposits.  相似文献   

14.
山西炼焦煤资源不仅分布广泛,煤类齐全,而且资源丰富,粘结性强、结焦性好。大量分析数据显示山西霍西煤田霍州矿区粘结性较好,特别是南部的霍州—乔家湾区,煤的粘结指数为80~100,胶质层厚度为24~33mm;沁水煤田东部潞安矿区煤的粘结性较差,为全省最低,一般在13~68,胶质层厚度在0~7.5mm。单独炼焦性能最好的是西山古交矿区、霍西汾西矿区和柳林三交矿区的主焦煤,其次是霍西的肥煤和乡宁的焦煤,比较差的是大同的气煤,潞安和西山的瘦煤。  相似文献   

15.
华北上古生界浅层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具有颁布范围广、组成偏轻的总体分布特点,在进入高煤级煤阶段之后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型常规天然气甲烷稳定同位素分布范畴。该区浅层煤层甲烷稳定碳同痊素偏轻的现象主要起源于热力馏背景之上叠加的解吸-扩散效应,由此导致了煤层气原生带→过渡带→解吸带的垂向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山西煤类齐全,煤质较优良,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以山西多年来的煤炭资源预测资料和众多矿区勘查资料为基础,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类分布特征及其变质作用。研究认为,山西的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性,38°线以北煤变质程度较低,煤类较单一,以气煤为主;38°线以南煤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类较多;山西省煤变质类型主要有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三种类型,深成变质是基础,也是山西省最重要的变质类型,岩浆热变质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于深成变质的基础上造成的,接触变质只是局部的,对区域性的变质影响甚微。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煤级煤对H2S气体的吸附差异及吸附模型,采集新疆气煤,山西潞安瘦煤、晋城无烟煤3个煤样进行了工业分析、煤岩分析和平衡水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采用Langmuir,BET,D-R和D-A吸附模型,利用拟合软件对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回归拟合,并检验拟合程度。结果表明:煤对H2S的吸附量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为第Ⅰ类等温吸附线;其中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n=1的D-A模型的拟合效果次之,BET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与吸附模型中参数个数无明显关系;煤吸附H2S可用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煤层气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煤层气集中在邯峰矿区-开平煤田的NE向带状区域。通过对省内4个重点区及5个一般地区煤层资源评价,底板标高-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6046.32亿m^3,可采资源量为2523亿m^3,主要分布在底板标高为-1500m~-2000m的煤层中。根据煤层气资源和煤储层物性特征,认为峰峰矿区是河北省煤层气勘查开发的有利地区。在大淑村、小屯矿等无烟煤、贫煤发育区,可实施短半径水平分支井;在煤层气富集、渗透率适当的中煤级煤地区,可以实施垂直井或井组;在高瓦斯的煤矿开拓区,可以采用三维立体的煤层气(瓦斯)抽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