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玉龙雪山冰川沉积序列OSL定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玉龙雪山分布有欧亚大陆纬度最低的海洋型冰川,其主峰及周边地区保存了大量清晰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该区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及其冰川作用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应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对玉龙雪山冰川沉积物进行了定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重建玉龙雪山冰川作用史。研究结果表明:玉龙雪山东麓的末次冰期冰碛物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时期,其平均年代约在25ka,西麓末次冰期冰碛物形成年代约为50k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中期(MIS3b)。而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年代在240ka左右,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对应于MIS8阶段,当时玉龙雪山存在多条复式山谷冰川。该研究可为玉龙雪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历史的重新认识以及光释光测年技术在该区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柴西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发育了第四纪湖泊冰水沉积,其特征是灰绿、黄褐色页岩和泥岩中含大量的冰水滴石。滴石最大粒径可达4cm×12cm,成分复杂,有火山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我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茫崖坳陷第四纪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我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第四纪冰水沉积充分说明在第四纪冰期青藏高原没有被整个大冰盖所覆盖。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经过极其剧烈的争论才得以确立的。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早于1922年,就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未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承认,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期。以后又在长江下游相继找到了大量冰川流行证据,又遭到强烈反对。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教授在安徽黄山慈光寺U形谷壁上发现了确凿的冰川擦痕的证据,并对江西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量的确凿事实,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新的篇章,但反对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李钟武  陈治荣 《地质论评》1991,37(2):125-132
横断山区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发育期次较多、古冰川遗迹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作者近10年来在该区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新资料,特别是~(14)C年代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第四纪冰期划分出8期(次)冰期(冰进、间冰阶段),并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该区冰川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规律,其与青藏高原抬升有关;横断山区第四纪冰川活动范围可至北纬26°线以北。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第四纪冰期的来临,被公认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两大事件。用冰期和间冰期来划分我国第四纪地层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所开创并致力研究和极力倡导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冰期间冰期,即从气候地层学观点来划分第四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第四纪开始时,出现全球性冰期寒冷气候。此时堆积物及其所产化石组合,为确定第四系下限提供了可靠证据。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也建议,以晚第三纪以来第一次明显的气候变冷作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依据之一。也就是承认第四纪开始是一次寒冷的冰期气候。W.H.Zagwijn(1960,1974)根据孢粉资料,将荷兰的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填绘出了大面积分布的早更新世早期香孜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对该河湖相沉积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环境、所含化石特征和形成时代等的研究表明,它是第四纪冰期冰缘区的最早沉积记录,也是第四纪冰期的下限。为青藏高原建立气候地层层序、第四纪冰期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浦庆余 《地质论评》1980,26(2):177-178
1979年9月10日至16日,中国地质学会和新疆地质学会在乌鲁木齐市郊联合召开了新疆地区第四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讨论会。会议就新疆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分层,以及第四纪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第四纪冰期划分方面。大家同意对天山三个冰期的原有划分意见,即分为望峰冰期(力行达坂冰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形成时代,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过各种看法。有人认为是更新世冰期的产物;有人认为既有更新世的残留,又有现代小冰期形成的。近年来,该区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及新生代地层编表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大量地层、古生物、古冻土遗迹等方面资料。特别是孢粉分析及同位素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对于该区第四纪地质历史、古地理环境演变、以及古气候变迁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为本文讨论第四纪时期古冻土演变和现今冻土的形成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在此之前有过漫长的大间冰期,致使倒数第三次冰期冰碛被侵蚀凌夷,表面发育红色风化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周口店地区早更新世古冰楔遗迹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3.
极地冰芯包含了大气循环的各种信息,微粒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揭示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冰芯中微粒的含量变化可用于年层的划分,矿物和粒径特征可以用于源区以及大气本底值的研究。另外,微粒记录中还包含了火山、沙尘暴以及人类活动等特殊事件的信息。在过去的50年间,在几大冰芯研究的基础上,极地冰芯微粒的分析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近年来,得益于测试水平的迅速提高,微粒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展望未来,人们将会开拓更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冰蚀湖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冰川发育过程。年保玉则山(果洛山)下的希门错是在冰川强烈退缩后形成的一个典型冰蚀湖。从地域分布上讲,该区冰川发育遗迹分为4个部分,即上希门错以上、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希门错出口附近和希门错以北6~10km处。前人依据冰碛物的暴露年龄和上覆黄土的热释光年代将上述4组冰碛物划分为4次冰进,包括形成于MIS3阶段的尼格曲冰期、形成于末次盛冰期的希门错冰期、以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的冰碛物作为标志的末次冰消期和形成于全新世的新冰期。通过对采自希门错长达12.8m的岩芯研究发现,希门错自约38kaB.P.以来有连续的湖泊沉积,这一地质证据说明在湖泊存在的这段时间内,冰川规模都没有超过现在湖泊所在位置。希门错冰期的形成时代应该至少老于湖泊沉积物底界的年龄,即大于38kaB.P.,而并非末次冰盛期的产物;尼格曲冰期的形成时代则应该更老。文章还初步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与冰碛物测年结果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差别及其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认为冰碛物的暴露年代和热释光年代均可能代表了冰川退缩后的年代,而不能代表冰川的形成和发育年龄,冰川存在的时间要比通过冰碛物所测的年代更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典型冰蚀湖的形成时代、演化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湖泊气候环境记录的全面认识,也将为冰川形成与演化历史、特别是冰川形成年代和其他测年资料的科学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age and correlation of marginal moraines in Norway is discussed. A tentative location of the ice margin 15,000 B.P. is suggested, as well as a more firmly based location of the 10,000 B.P. ice margin. The results are preliminary and based partly on observations by the field parties of the I.G.C.P. project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16.
Recent models of the last Scottish ice sheet suggest that nunataks remained above the ice surface in areas peripheral to the main centres of accumulation. This proposi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140 mountains over an area of 10,000 km2 in NW Scotland. Outside the limits of the later Loch Lomond Readvance in this area there is evidence for a single high-level weathering limit that separates glacially eroded terrain from higher areas of in situ frost debris. This limit occurs at altitudes ranging from 425 to 450 m in the Outer Hebrides to >950 m on the mainland, and is best developed on lithologies that resisted breakdown after ice-sheet downwastag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weathering limit as a periglacial trimline cut by the last ice sheet at its maximum thickness is supported by: (1) joint-depth and Schmidt hammer measurements that indicate significantly more advanced rock breakdown above the weathering limit; (2) a much greater representation of gibbsite (a pre-Late Devensian weathering product) in the clay fraction of soils above the limit; (3) cosmogenic isotope dating of the exposure ages of rock outcrops above and below the limit; (4) the sharpness of the limit at some sites and its regular decline along former ice flowlines; and (5) shear stress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e inferred altitude and gradient of the former ice surfa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ce surface based on trimlin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mainland ice shed lay near or slightly east of the present watershed and descended northwards from >900 m to ca. 550 m at the north coast. Independent dispersion centres fed broad ice streams that occupied major troughs. On Skye an ice dome >800 m deflected the northwestwards movement of mainland ice, but the mountains of Rum were over-ridden by mainland ice up to an altitude of ca. 700 m. The Outer Hebrides supported an independent ice cap that was confluent with mainland ice in the Minches. Extrapolation of the trimlin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most reconstructions of ice extent are too conservative, and suggests that low-gradient ice streams extended across the Hebridean Shelf offshore. Wider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hat blockfields and other periglacial weathering covers are not all of the same age or significance, depending on the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 to frost weathering; (2) that the contrasting degree of glacial modification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ighlands of Scotland may reflect a former cover of predominantly warm-based ice in the former and predominantly cold-based ice in the latter; and (3) that the approach and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constraining ice-sheet models, not only in areas peripheral to the main centres of ice accumulation in Britain and Ireland, but also in other mountain areas where nunataks protruded through warm-based Late Pleistocene ice masses.  相似文献   

17.
降雪通过冷型或暖型成冰作用转化为冰川冰,中国冰川以暖型成冰作用为主.利用在雪层中插置竹板,通过竹板进行层位跟踪的方法,历时24个月连续观测,研究了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降雪演化为粒雪冰的时间问题.结果表明:夏季,新雪转化为细粒雪约需要7 d,细粒雪转化为粗粒雪约20 d到3个月;同样的转化在冬季分别需要约2.5个月和2~4.5个月.粗粒雪转化成粒雪冰的时间大约40个月.由此得到该处新雪演化为粒雪冰历时约41~47个月.8~9月为雪粒演化的主要成冰期.不同层位雪层的密实成冰速率因粒雪性质和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融水是影响成冰时间及成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部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分布于扬子板块的皖南、浙北、浙西和赣东地区,其中皖南休宁、歙县、浙北富阳、浙西建德及开化等地保存有两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四分,而非以往认为的三分,分别记录了冰期-解冻期-冰期-解冻期四个阶段的沉积,这两个冰期分别为古城冰期和南沱冰期,相当于国外的司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和马林诺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浙西江山和赣东广丰等地则只保存了一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冰期-解冻期两个阶段的沉积,地质年代为南沱冰期。由上可见,南沱冰期比古城冰期规模更大,冰碛沉积的范围更广泛,对铁、锰、硅及磷的富集成矿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领先于全球冰盖的变化,是热带过程调控冰期旋回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与氧同位素相结合,还成功地运用于全球冰量的估算,是目前古环境研究中较常用的古温度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20.
南极的海冰区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属新兴的生态学研究领域。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对海冰在冰区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共识。随着EASIZ和CS-EASIZ等国际南极区域性计划的相继出台,该研究已成为目前南极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文章同时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