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滕吉文 《地学前缘》2006,13(3):19-22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主要讨论以下3个方面问题,即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当今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当前地球物理学要做些什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只有在清晰思路指导下取得高分辨率的数据才能反演,并刻画其壳、幔的精细结构;第二,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存在分区特征,特别是地壳低速层、力学作用、深部物质运移、多要素约束下的物理-数学模拟及陆-陆碰撞动力学响应进行量化研究;第三,当今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中国地球科学家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乃是中国地球科学家摘取“桂冠”的一个契机,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起具有中国地质科学特色的理论和模型。  相似文献   

2.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是过去十年国际上地球化学学科发展非常迅猛的方向,我国科研人员也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参与到这一前沿研究的大潮中,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这一学科方向的重要研究力量.本文回顾了过去十年(2010-2020)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同时对一些重要研究方向的代表性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分析技...  相似文献   

3.
近期召开的以"全球构造与固体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43次学术讨论会上,我国科学家从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国固体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机会和科学选择,对促进我国地球科学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将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期召开的以"全球构造与固体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43次学术讨论会上,我国科学家从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国固体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机会和科学选择,对促进我国地球科学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将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1 进行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队伍现状分析的必要性 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结构,特别是岩石圈和软流层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成因及过程,应用于地球的资源开发、环境和地震灾害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因此从建国初期开始,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现代化工业,在国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分部门进行了专业发展的集中投入,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培养人材,以能源矿产为目标投资于石油、地质部门,  相似文献   

6.
地热是主要地球物理场之一,地热能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我国地热科学。到90年代,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过去20年里,我国地热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从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地热系统、油气盆地地热、矿山地热、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回顾地热研究代表性的创新进展,并对深层地热、海洋地热、环境地热等研究方向作了展望。本文认为,过去20年我国地热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未来发展势头强劲。在经历了由浅入深,从今到古的成长之后,地热研究还将不断拓展领域,为我国地球科学,特别是能源与环境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与主体发展方向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滕吉文 《地质论评》2002,48(2):125-139
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球深既是资源、能源形成和演化的场所,又是地震灾害的策源地。它涉及了当今众多相邻学科的发展与成就,故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在阐述我国20世纪,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地球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主体成就的基础上,依据当今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初、中吉的发展导向,并提出了某些战略重点。基于这样的前提,文中着重讨论了以下6个问题:①地球深部结构与大型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主题与目标;②地球物理深部地震探测揭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复杂性;③岩石圈内的大型滑脱构造和地震“孕育”的深部环境;④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与各向异性;⑤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⑥21世纪初,中叶地球深部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8.
赵波  张志强  郑军卫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71-1375
对科研成果产出的定量科学评价,可以了解科研队伍的现状和科研的影响力。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集了2000—2004年SCI数据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地球科学论文,统计分析中国地球科学SCI论文的产出和被引用情况,以了解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4年中国的国际地学研究论文数量以年均21.87%的速度递增,5年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2.57。地球科学二级学科领域SCI论文产出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在中国地学研究队伍中,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系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论文数量合计占中国国际地学论文总数的83.58%。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人数在8 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9.
从同位素到板块构造:化学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它在研究地球内部化学组成和演化时,把地球视为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地质集合体。通过研究地球各层圈内部的化学结构和过程以及不同层圈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本质上研究和认识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文中概括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的特点和突出成果,分析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对在中国开展壳幔相互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际合作对于提升中国地球科学家的成就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定量分析其作用,对2001~2010年期间中国地球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出版物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论文的引用率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在AGU出版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前50位中国地球科学家中,96%的人与国外科学家进行过合作研究,并且国际合作研究论文的引用率也远远高于国内科学家独立研究成果,被引用率最高的前10名中国地球科学家的论文均有国际合作背景的研究.这表明,开展国际合作对中国地球科学家提升其学术成就和增加影响力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实行以来,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领域共资助了263个项目。这些项目遍及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基本反映了我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发展的现状和水平、专家队伍的组成和素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半数项目跟踪着国际上的学科前沿,其中有些与国际同步发展,有少数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部分项目是引用先进技术、理论和方法取得新的数据和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部分项目是结合我国地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单学科或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试图对某些关键性的问题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化学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学地球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它在研究地球内部化学组成和演化时,把地球视为一个完整的动力学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地质集合体。它通过研究地球各层圈内部的化学结构和过程以及不同层圈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而从本质上研究和认识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简述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概括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的特点和突出成果,分析了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对在中国开展壳幔相互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二处地球化学学科(申请代码:D03)所管理的基金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包括项目申请、受理、同行通讯评议、会议评审以及资助情况等,并通过对学科近5年项目申请情况的分析,提出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结果显示:(1)2023年度地球化学学科项目申请量相比2022年度减少5.1%,但申请项目的依托单位数量近几年保持连续增长;(2)表层地球化学作为学科新增代码,项目申请量增长较快,2023年度已进入学科前3位,成为学科领域的新增长点;(3)近5年地球化学学科项目申请人、负责人的年龄均较地球科学部平均年轻1岁以上。总体而言,地球化学学科目前面临体量基数小和增长慢的挑战,也存在研究队伍相对年轻化的优势。学科未来既需持续加强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研究,又要着力强化支持地球化学的应用研究。最后对2022年度结题项目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岩石圈的研究是八十年代地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欧洲地球科学家对此十分重视,打破学科和地域界线进行综合研究.1.岩石圈结构的研究.地表观察和地球物理、超深钻相结合,对莫霍面的位置和性质、康氏面是否存在、上地壳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2.岩石圈的动力学.从构造地震、热流和岩浆活动、盆地和地形等三方面提供了由深而浅的岩石圈动力信息,发现三者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3.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从地缝合线的性质和作用、蛇绿岩套的特征及磨拉石盆地发育诸方面来探讨波罗的地质、加里东造山带、海面造山带和阿尔卑斯——地中海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4.大洋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主要阐述大西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乾  刘玉平  叶霖  朱笑青  高振敏 《矿物学报》2007,27(Z1):133-1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涂光炽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分散元素成矿机制研究"和包括多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及其兄弟单位的科学家们对分散元素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批新的重要成果,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6.
主要根据2007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会议的资料,简述了地球深部科学研究最近几年来的新进展。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领域: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模拟到状态方程理论和实验研究;地幔相变和地震的不连续性到深源地震机制;地核的结构和动力学到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和熔体等地球深部科学研究。从会议的内容看出有三个亮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学科间的融合是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2)国际间的合作是当前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3)高精度的技术(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ers)和集群(clusters)纵观计算机)是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新手段。中国科学家应该关注固体地球科学中这个前缘研究同时共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徐善法  王玮 《地学前缘》2012,19(3):84-92
以长江中下游1∶20万铜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研究了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认为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学异常图具有不同的研究意义:(1)1∶2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矿床异常,用于大型矿床预测。研究区内13个大型矿床中有12个落在具有三层套合结构的地球化学异常中,已知矿床储量与异常面金属量、异常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5,显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规模与储量之间的较好相关性。(2)1∶5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矿区异常,用于在成矿带中预测有利成矿区。(3)1∶100万地球化学异常可以圈定大型矿集区或成矿带,用于矿集区预测。如果把研究区内面积大于1 000km2且含有3个以上已知矿床的异常作为矿集区的话,则长江中下游存在3个大型矿集区:马鞍山—南京矿集区、九江—瑞昌—大冶矿集区和德兴—黄山—安庆—铜陵矿集区(实际上包含德兴和铜陵2个矿集区)。大型矿床多产于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中,大型矿集区所形成的异常具有至少3层套合结构,浓集中心与大型矿床存在对应关系,这些规律的发现为在不同成矿域预测新的大型矿集区提供了重要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7月 10~ 13日世界各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家聚集阿姆斯特丹 ,参加了题为“一个变化地球的挑战”的科学讨论会。会议期间 ,各国科学家介绍了他们各自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听取了同行们的经验介绍 ,并对地球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讨论。而IGBP核心计划的研究执行情况是与会科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核心计划与地球系统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加深对人类星球生命支持系统和变化发生机理的认识 ,应该是每位从事全球变化的科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IGBP核心计划覆盖了地球系统研究的各个领域 ,从陆地、海洋、大气、河流和海岸…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国际地球科学正在登上系统科学的新高度,从学科细分走向整合集成,从现象描述走向机理探索。上海7年前开始的"地球系统大会"系列,就是要在中国搭建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的转型,推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于2016年7月4~6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国内外156个单位的一千余名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其中海外单位16个。大会共设26个专题,收到770篇论文摘要。会议共安排670个报告,其中354个口头报告,316个展板报告。  相似文献   

20.
1 背景 1989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球科学家队伍现状研究与中国地学家数据库”。经过二年半时间,于1992年6月建成中国地学家数据库。本文是对该库中派生出142所高校中2314位高校地学专家的基本情况,参加重大科研情况(观测考察项目)及获奖成果,参加国际合作、学术论著等60多项信息内容近20万条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研究分报告(有关项目可参见附件:中国地球科学家数据库信息集表A.B.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