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0,(1):41-43
林则徐,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土、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澳门地名谈     
自1616年葡萄牙在澳门任命第一任澳门总督算起 ,葡萄牙对澳门的统治已约400年的历史。在这约400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地名都记录了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1 以澳门总督名字命名的澳门地名亚马喇马路(EstradadcFerrciradoAmaral)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 ,以澳门第79任总督亚马喇的名字命名。亚马喇(Jo仭oMariaFcrrciradoAma ral)又译为阿马留。他在1846年4月从里斯本抵澳门任澳督。亚马喇是海军军人 ,其右臂在年轻时参加葡萄牙开拓巴西殖民地战争中被大炮炸去 ,葡…  相似文献   

3.
正门光彩夺目正殿光彩耀目配殿光彩炫目双福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阿古拉嘎查,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布达礼从清廷接受了30张度牒,兴建了三间小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因原来的寺庙十分破旧,故在双合尔山西侧兴建了一座四方大庙。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双合尔山山顶兴建了一座佛塔。乾隆元年(1736年),  相似文献   

4.
隐姓埋名蒸发人间避风躲险寄居林间逃离追捕削发寺间“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吴梅村的《圆圆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陈圆圆的传奇经历。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后起兵反清失败,陈圆圆的下落就成一个不解之谜。“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吴梅村的《圆圆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陈圆圆的传奇经历。作为明末清初名将吴三桂爱妾的陈圆圆,原籍苏州。蔡东藩著《清史演义》对其有这样的记载:圆圆姑娘姓陈名沅,字畹芬,能诗能画,能善弹琴,因遭乱流落,为玉峰歌伎,艳帜高张,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7):74-80
清宫御砚始制于康熙年间,从1691年(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亲自设计、监制第一方松花石砚开始,到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皇帝撤拼松花石砚作,限制雕制,松花石砚在宫内只生产了67年,共计产砚近二千方。仅作为皇帝御用、供奉先祖、赏赐重臣之用。  相似文献   

6.
一、《康熙南巡图》概述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1707年)的24年间,先后到东南一带六次南巡。《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描绘了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经山东入江苏,到了苏州、南京,再到杭州,最远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每卷画中均以康熙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7.
提起宫保鸡丁这道名菜,人们可能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它的可口美味,但大多数人可能尚不知道它是一道以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官衔命名的菜。据《历代名人年里碑传》及(续碑佳集·二十八》载:丁宝桢,字稚璜,咸丰进士,贵州平远人。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生,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戍卒。曾任山东巡抚,以诛太监安德海名震天下,官至四川总督。丁宝桢曾被赐封为“太子太保”,简称宫保。这是一种荣誉头衔,在清代一般二品巡抚、总督多授此衔。所以,人们又尊称了宝桢为丁宫保。丁宝桢于清同治六年(1876年)到济南…  相似文献   

8.
孤寂无依的昭西陵在清东陵陵区内,每座帝陵的附近都建有皇后陵寝和妃嫔的园寝。唯独有一处陵寝孤孤单单地建在大红门外的东侧。这就是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它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原来她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生母,康熙时代被尊为太后,到雍正、乾隆年间又加进为孝庄文皇后。她虽是顺治皇帝的生母,但比顺治还多活了20多年,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才去世,终年75岁。康熙初年,她以太后的身份实行变相的垂帘听政,为后来慈禧的篡权树立了先例。她死前对孙子康熙遗言:“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  相似文献   

9.
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吴文化区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其孕育、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受吴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整合演变模式。本文试从文化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吴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得出:(1)吴文化是水的文化;(2)吴文化区域系统是开放的巨系统;(3)吴文化系统在其整合过程中,形成斑斓的吴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银冈书院     
银冈书院文/荒原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河北定州一位26岁的年轻人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幸中进士第,被朝廷授刑部主事,两年后又改任湖广道御使,巡按四川。正当他仕途有成鸿图大展之时,却因为揭露了平西王吴三桂手下一员大将的跋扈不法行为而遭诬陷,一纸...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8):14-15
兴国,建县始于三国,置平阳;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改称平固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相似文献   

12.
报恩寺是江苏省苏州市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年),初名玄通寺。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又说孙权的乳母陈氏舍宅为寺,规模宏大,面积近四十亩左右。唐开元年问(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自宋至清.报恩寺屡经灾变而盛名不衰,号称“吴中第一古刹”。  相似文献   

13.
吴三桂的遗脉隐居何方?绝代佳人陈圆圆墓葬何处?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直是个未解之秘。大量证据证明,马家寨吴氏家族就是吴三桂后裔,而被吴三桂后人指认作"陈老太婆"的墓穴极有可能是绝代佳人陈圆圆的墓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1,(12):39-39
铁岭市银州区地域,夏、商、西周时期,属肯州。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公元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将富州改为银州。明朝时期,在银州设铁岭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铁岭卫于沈阳、开原间古银州之地,境域南部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铁岭卫。康熙三年(1664年)废卫设县,银州所在地属奉天府辖地。1954年9月1日,境域隶属辽宁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评介朱照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广州510640)由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刘瑞华和何正执笔撰写的《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一书由海洋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专著共13章46万字,作者们根据多年来亲自考...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东北边患迭起。日本吞并朝鲜之后,又蓄谋以此为跳板侵占我国东北。“自临(江)至长(白),江道五百余里,究仍鞭长莫及。往往韩民越垦,滋生边衅。近复密迩,强邻越衅堪虞”。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三省改设行省,并拟增设府厅州县,以固边陲”。②这就需要弄清拟设政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新设奉天、吉林两省的边界情况。因为,奉吉两省此前系盛京、吉林两将军辖区,边界线不甚清晰。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十月初一(1907年11月6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派李廷玉调查临江一带情况。十二月二十五日(1908年1…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千米,因横跨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足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始建于li89年,1444年重修。原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有望柱,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  相似文献   

18.
苇韦 《中国地名》2014,(6):46-49
政尚清廉诗传南北首倡神韵独领风骚勤于著述名垂千秋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为清初名著一时的“神韵派”领袖,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桓台)人。生于明崇祯七年,卒于康熙五十年。死后因避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祯)讳,改名士正,清高宗乾隆皇帝觉得“正”与“祯”差异较大,为避免一代诗宗的本名年深日久而流失不传,于是特赐名士祯,又补谥文简。所以,长期以来,满清的各种官修文献中都称他为“士祯”,其本名反而长期不传。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伟钰  防方林 《中国沙漠》1997,17(2):214-217
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思考*江伟钰陈方林①(甘肃政法学院兰州730070)(①甘肃省审计厅兰州730030)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甘、宁、青、新、内蒙古6个省(区)中各省(区)的一部分或全部,面积约251.6万km2,人口约935.2万人。该区地...  相似文献   

20.
京郊平谷丫髻山东南的行宫村,是个一看就美,越看越美的小山村。若不然,康熙大帝怎么会青睐于此,选作行宫呢?行宫是天子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可以说是皇都文化的延伸。行宫多,可以说是古代交通不发达的产物。“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这首诗也道出了行宫入住率之低。平谷这座行宫算是荣幸的,它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成,第三年康熙大帝二游丫髻山时,在此下榻;乾隆十二年(1747)、十八年(1753)乾隆帝两游丫髻山都住此宫;道光帝为太子时,十余次到丫髻山诣山瞻礼,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与太后同游丫髻山再住此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