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历时两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在阐述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展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划及其开发模式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晖  张岳桥  杨农 《中国地质》2004,31(2):218-224
利用调查获得的滑坡数据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发生的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和坡高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统计结果与深切河谷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的滑坡高程主要集中在1500~2000m,大渡河流域滑坡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1000~1500m和1500~2000m。滑坡发生的地形坡度主要分布在15°~35°,岷江流域有45.21%滑坡发生在地形坡度35°~55°处;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主要集中在地形坡度15°~45°之间。分析指出,川西高原绝大部分滑坡主要发生在河流“V”型谷地中,并受深切河谷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控制。晚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主导了河谷的深切作用,成为青藏高原东缘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和分布的主要内动力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思路、特点、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在安宁河流域调查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实施了“岷江上游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跨地质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探索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  相似文献   

5.
安宁河流域地处川西南山区,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的第二大粮仓.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流域内地质灾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449个地质灾害点的分析,讨论了安宁河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发育、分布规律,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乔治华 《地下水》2019,(3):160-161
新疆博尔拉河流域地处准格尔盆地西南缘,通过对博尔塔拉河流域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水系分布等概况进行论述,进而对降水、径流、洪水、泥沙等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可知:博河流域气候干旱,雨量较少,蒸发较大,地表水资源有限,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干流区径流年际变化不大,整个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当地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7.
刘岩峰 《地下水》2008,30(6):65-68
通过对疏勒河流域近27年水文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水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结合现状年2006年社会经济指标、取用水指标,逐级逐层进行了初始水权分配,完成了疏勒河流域不同水源类型、不同行业主要用水户的初始水权界定,为解决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宝兴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四川宝兴河流域地质灾害及其成灾性实地踏勘和重点测绘资料,对该流域内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宝兴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小流域系统,所发育的地质灾害的背景、类型、特征及成灾性在龙门山区河流中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4)
祖厉河流域地跨甘肃省白银、定西两市,面积10 647 km2,是甘肃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利用流域会宁、定西及定西西河三大代表水文站1956年至2015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祖厉河流域含沙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含沙量的多年变化呈递减趋势,其原因在流域上游为生态环境好转所致,在流域中下游为降雨强度减小引起。  相似文献   

10.
侯元  张芹  尚艳丽 《地下水》2010,32(4):84-85,105
对大汶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概述,利用77眼测井实测资料,分析了大汶河流域六年的水位变化情况。对观测井1978~2003年的地下水位年变差系列值和相应的年降水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进行了年降水量影响预测;对东平县大清河以南的地区进行了典型区回归预测;对典型区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三维地下水有限差分计算软件MODFLOW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对实测与模拟水位过程线进行对比,进行了典型区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率定参数正确、所建模型可靠,能基本反映该地区的地下水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Yunnan-Kweichow Plateau and Sichuan Basin. This transitional zone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However, the innate vulnerability of the eco-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inerals, hydropower,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resources contribute to prominent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upport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study uses the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CA) method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nning River Basin.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for the SPCA: elevation, slope, vegetation index, land use, soil type, soil erosion,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Thereafter, the first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are selected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weights are determined.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s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namely, potential vulnerability, slight vulnerability, light vulnerability, moderate vulnerability, and high vulnerability.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for the past 20 years (from 1990 to 2010)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s at the moderate level, and exhibits obvi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mainly human fact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like “Natural Forests Protection” and “Grain-for-Green”. Based on the vulnerability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itions for different degrees of ec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which provides foundation for the local ec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reconstruct in order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初步估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格尔木河流域是柴达木盆地工农业较发达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用水结构欠合理,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本文从流域主要植物生长状态分析了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植物对地下水位埋深、地层岩性和不同盖度下的植物蒸发蒸腾强度。从研究流域生态需水量出发,分别对河道内、河道外天然植被和东达布逊湖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研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防灾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市地处川西的安宁河流域,区内地质条环境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西昌市目前发育的153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总结了地质灾害在流域、高程、时段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对影响或控制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构造、岩土体结构、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西昌市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海拥有较齐全的边缘海地理地貌与生态环境, 沉积物中保存的放射虫种类繁多, 个体丰富.本文采用数理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 对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 以期获得可靠的放射虫组合与分布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放射虫组合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大致可区分为5种类型: 陆架浅水区型、陆坡珊瑚礁区型、中央海盆区型、南部富营养区型和夏季上升流区型, 它们分别对应于特有的海洋环境, 并由含有某些优势种类的放射虫群落所组成.进一步分析还表明, 南海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3个不同生态环境的海区: 北部海区受陆源影响较为明显; 中部海区被中央水团、海底火山活动和夏季上升流活动所控制; 南部海区总体上属于典型的珊瑚礁海洋环境, 生态与沉积环境明显优越于北部海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分布特征较好地响应和反映了所在海区的生态环境与沉积条件, 是探讨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冕宁县安宁河流域为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安宁河断裂穿越于此,构造复杂,冷渍沟在上游左岸发育。在强降雨条件下,该沟就会暴发泥石流,堵塞安宁河流域和掩埋杀叶马村房屋和道路。冷渍沟泥石流具有流域面积小,主沟长度短,沟床纵比降大等特征,为了研究安宁河流域内泥石流的危险性,以冷渍沟为例,分析不同降雨周期下的泥石流暴发强度,模拟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并进行危险性评价。模拟的最大流速、最大堆积深度和降雨强度三者结合建立冷渍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冷渍沟泥石流危险范围内高危险区域占27%,主要集中在松散固体物质较多的沟道,中危险性区域和低危险区域各占56%和17%,该结论为危险范围内的居民和重点设施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 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 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 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 反之, 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 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 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 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 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 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黄河中游径流情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蕊  夏军 《水文》2007,27(5):74-77
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一系列大规模人类生产活动如引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使得黄河中下游的径流情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以黄河中游的岔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1959~2000年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径流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在1978年受到水土保持活动的显著干扰,年径流量减少了30%以上,且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均有所减小。此外,流域径流情势随淤地坝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1957~2009年水文气象资料及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借助Z指数法及水热平衡模型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丰枯水平下的绿洲适宜规模。结果表明:克里雅河流域地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维持克里雅河流域下游天然绿洲稳定所需要的水资源为1.583亿 m3;现状面积下,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处于稳定水平,枯水期与平水期皆为亚稳定水平;克里雅河流域人工绿洲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适宜规模分别为1 608~2 413 km2、1 157~1 736 km2和978~1 467 km2,而较高水资源保证度下最为适宜的规模应控制在978~1 736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