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不足的基本国情,为满足当前和未来十几亿人的吃饭需求,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国策地位,把它作为工作的永恒主题常抓不懈,并且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一、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稳定粮食产量,对于正处于经济大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吃饭压力日益加剧的中国来说,无疑十分重要。不采取严而又严的耕地保护措施,非农…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且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武陟县位于黄河北岸,是国家农业商品基地县之一,耕地保护意义重大。全文在分析了武陟县耕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末来耕地保护的面积进行了预测,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原则及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而耕地资源也是保证食物安全的基础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地力的提升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地保护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SSCI检索出的1998年~2015年共18年的331篇耕地保护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SpaceⅢ、Ucinet及SPSS软件,采用社会网络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近18年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可以分为探索研究阶段(1998年~2003年)、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2)耕地保护研究的知识基础聚类相对集中,形成以"耕地动态变化"、"耕地安全"、"耕地制度"及"经济补偿"四大类;(3)耕地保护热点主要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耕地资源五大方面。农户、农民权益及社会责任等则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4)耕地保护研究成果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相对一致,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及实施。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耕地为人类提供了粮食等基础物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耕地自身的不可再生性与稀缺性又会限制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突现。作为拥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我国历来对耕地保护都相当的重视,为此制定了众多的政策制度,意在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与完善的耕地保护体系来保护耕地资源。但这些政策落实到地方上,执行程度都会打折扣,效果也不尽人意,每年仍有大量的优质耕地被破坏或侵占。因此,耕地保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从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十篇进行了简单总结,简要评析了研究现状,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总被引:122,自引:10,他引:122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未来耕地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势严峻,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规范土地管理行为,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相似文献   

9.
新疆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它还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资源安全居于国家资源安全的核心地位。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由于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是我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后备耕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在国家耕地保护战略上占据突出地位。然而新疆生态脆弱性强,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引发的耕地退化问题已日趋严重。本文基于国家耕地资源安全层面,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诱因,进而探讨了耕地资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指出了耕地保护制度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结了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未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需及其主体,指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重要的管理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及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执行主体耕地保护的行为与利益诉求。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4,24(4):356-360
通过对梅州市耕地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该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影响耕地变化的13个社会经济因子分别归纳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产量变化3个方面.认为区域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总值及农业生产总量与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关系密切.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近35年来海南岛耕地动态变化,认为政策、经济因素是耕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选择区域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建立了与耕地减少量间的相关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量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认为要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除了依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外,还应当依靠特色农业、非农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从而积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两岸耕地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0对珠江口两岸耕地资源进行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岸耕地资源碎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口东岸高于西岸,深圳最高,番禺耕地地块数量破碎化与珠海耕地地块形状破碎化程度最低;地貌结构是两岸耕地资源破碎化差异的主要内在因素;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岸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为此,文章提出运用农地定级与估价成果建立耕地质量平衡标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叶城具荒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7,17(1):15-19
从区系地理成分来看,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以东亚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绝对优势,而阿拉善荒漠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即戈壁成分)占主导地位。另外,两个地区的地方特有成分的优势都十分明显,但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中的特有种大都是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后由于特殊的生境(高寒、干旱)而分化出来的新种,而阿拉善荒漠中的特有种大都是些古老的单种属和寡种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和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都具有古老的热带起源,然而前者是在古老的第三纪热带植物区系的基础上,在高原隆升过程中经过山区特化和气候特化形成的新的年轻的区系,而后者则较多地保留了热带起源特别是古地中海起源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7.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子生 《地理科学》1999,19(3):265-270
降雨侵蚀力R值是建立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通过对标准径流小区的实测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性降雨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计算指标为R=E60·I30,计算和分析了本区域降雨侵蚀力(R)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讨论了1980-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7个主要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速度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以耕地面积减少系数为主要指标,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4种城市化模式。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出现的耕地资源过度消耗现象,不应简单地归因于城市化发展,而主要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不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随机挖土壤剖面11个,依照土壤发生层分层取样,同时观察其颜色、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大小及植物根系的分布等生态特征,以此来鉴别土壤质地、土壤发育状况,并测定土壤中的盐分和养分。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共4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并分别在灌水前及灌水后不同日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基地淡灰钙土土壤剖面发育微弱;含盐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0.80%,全N、全P含量较少,全K含量较高,速效N、速效P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5~1.62 g/cm3和1.36~1.50 g/cm3之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普遍都有所提高,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灌水前增加了59.31%,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灌水前增加了37.74%、27.29%和6.36%。  相似文献   

20.
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对苏南现代化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苏南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所出现的耕地锐减和质量下降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全面认识土地问题的实质,依靠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建立,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