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1.研究所的宗旨和研究活动希腊所处的地区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承受欧洲每年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的50%。特别是1978年塞萨洛尼基破坏性地震序列之后,希腊政府采取了长期减轻地震灾害计划的积极步骤,于1979年制订了一项法规,并于1981年公布了该法规的组织计划(规章)。希腊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研究所(ITSAK)就是按照该法规在希腊马其顿的首都塞萨洛尼基建立的。该所最多时将雇用约90名研究人员,他们中大多为工程师、地震学家和电子专家。根  相似文献   

2.
平陆一带位于三门峡盆地东缘,构造部位决定了其易于应力积累,地震活动频繁。该区历史上曾发生1815年6级强震,破坏严重。文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三方面研究该地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简要介绍该地区所处的地震地质环境、第四纪地层地貌特征,从场地的观点,统计分析该地区土层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为地震工程地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10日伊朗东北涪霍拉桑省加恩-比尔兼德地区发生了一次7.1级破坏性地震。该地区1968年1979年曾发生两次地震,造成发大的破坏和人损伤亡。遭受破坏的地区位于伊朗中东部地震构造带的东北部。现有资料表明,该地区自1968年8月31日达什特巴亚兹7.3级地震以来,地震活动水平显著地加。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召开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总结大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总结在伊朗巴姆地震和摩洛哥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OCHA)于2004年4月27—29日在突尼斯召开了“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经验总结会议暨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欧非地区会议”。参加过两次救援行动的部分国家的代表、伊朗及摩洛哥政府代表等91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文介绍了会议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主要结论。主要问题包括灾害的预警、动员与部署;城镇搜救队的现场协调;城镇搜救队的搜救行动及其INSARAG指南的运用;其他国际救援组织及其与城镇搜救队的相互作用、国际社团内的信息管理4个方面。最后针对我国的国际地震救援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1991年后张渤带西段的晋冀蒙交界区多年来被确定为地震危险区,中部的首都圈地区、东段的秦唐及环渤海地区,又是近年来中等地震活跃的地区。大家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张渤带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已向伊利诺斯大学厄巴纳分校提供 30万美元用于建立一个能共享地震工程数据的国家联机网络。这笔资金是实施地震工程模拟网络 (NEES)计划的第一笔资金 ,该网络将使地震工程师们能够读取远距离的实验和试验设备产出的数据。该网络还将使全美国的研究人员都能利用先进的研究设备、数据库及计算机模拟和模拟手段。伊利诺斯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将与该校土木工程系、中美洲地震中心、能源部的国立阿尔贡实验所、密执安大学电子工程研究实验室、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和土木工程系合作 ,主持 6个月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标地震工程研究中心(EERC)于196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成立,以协调地震工程的研究。该中心以减轻地震灾害为其主要宗旨的研究和公共服务计划可根据他们的下述目标划分为:①测定强烈地震动的特征和强度;②对估计的潜在破坏效应提出分析程序;③改进设计方法和规范要求;④制定对日益危险的旧式建筑物的加固措施;⑤收集和传播关于地震工程的资料。该中心除在地震工程领域方面促进学术交流之外,还为从事该计划的学生们提供培训和提高其参加教授会的成员的教学水平。这个研究单位的工作同地震台站联系密切,它是文理学院的一个平行性组织。  相似文献   

8.
卡斯卡迪亚(Cascadia)俯冲带是美国西海岸一个著名的俯冲带,同时也是一个地震高发的板块边界。目前,对太平洋西北地区地震灾害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公共机构和私营公司在应对地震过程中也需要相互依赖,由此,卡斯卡迪亚地区地震工作组(Cascadia Regional Earthquake Workgroup,简称CREW)于1996年应运而生。CREW2009—2014战略计划(草案)是该组织的第一个规划。在此,我们从战略计划矩阵、计划制定方法、计划执行框架以及计划制定过程等方面对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最大地震震级(m_x)是地震危险性和风险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大地震表明,大多数现有的估算m_x的方法都存在不足。此外,m_x本身定义也不明确,因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范围,如果只使用现有的数据而不把它与时间间隔相结合,通常不能将其推断出来。在本研究中,用研究时段内的可能最大地震震级m_p(T)取代m_x。m_p(T)不仅包含震级极限的信息也包含极端事件发生率。使用锥形古登堡—里克特(TGR)分布为环太平洋俯冲带估计了m_p(T)。对两个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参数,即β值和角震级(mc)的估计是通过最大似然法与构造矩率约束得出的。需要较小地震的发生率来补充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分布。采用整个地球模型,即m≥5地震发生率的全球高分辨率估计,来估计这些发生率。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计算m_p(T)的不确定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太平洋俯冲带可以在25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8.5的地震,在50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8.8的地震,在10 000年的时间间隔生成m≥9.0的地震。利用基于浊积岩研究的10 000年古地震记录为卡斯凯迪亚俯冲带补充了有限的仪器记录地震数据。我们的结果显示,该地区500年周期预计有m≥8.8地震;1 000年周期预计有m≥9.0地震;超过10 000年的周期预计有m≥9.3地震。  相似文献   

10.
首届国际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大会将于1991年5月27—29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该大会由国际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目的是使各领域的地震专家聚集一堂,介绍和讨论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提交论文摘要的截止日期为1990年11月30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1月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宣布设立一个“美国东南部地震工程中心”( ECSUS) ,它由土工技术与结构工程、地震学、强地面运动模拟、地震灾害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震响应计划和减灾方面的专家组成。美国东南部地震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 )进行基础和应用地震工程研究 ;2 )负责向东南部地区传播地震技术 ;3 )促进继续制定区域建筑规范 ;4)向该区域工程界推广新的研究成果 ;5)充当区域地震数据资源中心 ;6)对区域的地震问题提供统一的“说法”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设立地震工程中心@乔迎春…  相似文献   

12.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05,25(1):51-57
通过与更早地震资料的对比, 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 川滇地壳块体东带、 西带, 松潘、 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整个川滇地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 结果表明, 川滇东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 松潘、 龙门山地震带及川滇西带中段和南段(主要是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十到百年尺度的盛衰交替性。 而川滇东带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与川滇西带北段(金沙江断裂带)在上述地震带的平静期里, 中强以上地震频次明显减少, 但有个别7级以上强震发生。 这样, 整个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阶段性特征: 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与突发强震活动期交替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川滇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的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已超过百年, 目前出现长期平静, 应注意进入突发强震活动期的可能性。 根据川滇地区上一个突发强震活动期突发强震的空间分布, 推测未来的突发强震可能发生在南北向断裂带, 或其他方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部。 文中还对上述统计现象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工程研究图书馆首先是一个供所有院校的教员和研究生进行地震工程研究的专业研究参考图书馆;其次,又是一个供诸如专门从事地震工程实际工作的政府机构、工程组织和工业组织中工程师们的院校以外小组进行地震工程研究的资料中心。历史地震工程研究图书馆起初的藏书来源于私人捐赠的藏书、论文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品。从1918年至1960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结构工程教授马特尔(R.R.Martel)和他的学生们是第一个在美国国内继续研究破坏性地震问题的进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本文充分利用了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统计和计算了b值、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振鹏 《华南地震》1992,12(3):81-87
为配合地震综合预防、减灾活动,本刊从此期起首次组织有关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的专题系列讲座。廖振鹏教授长期从事近场强地震学研究,在地震波动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成绩卓著。本讲座是作者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现国家地震局)研究生自1979半起开设的课程“地震工程中的波动问题”(讲义)的一部份,简明而有特色地介绍波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本刊承作者之允,希望通过这一讲座有助于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掌握波动理论的基础知识,并将其与工程应用结合起来,为推动地震工程领域内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内的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更名为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 r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它将办成一个擅长应用先进技术的国家中心.新名称已经布法罗分校校长格雷纳(R.Greiner)及为该中心提供资金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批准.该中心的信息服务处也同时更名为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信息服务处.  相似文献   

18.
苏联天山地震带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该共和国于5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震观测与研究。此项工作当时主要由大地物理研究所负责,研究范围比较有限。1975年吉尔吉斯建立了地震研究所,隶属该共和国科学院。目前,该地震研究所拥有1个考察队、3个研究分部、3个综合实验场、42个不同类型的固定地震台站和500多名工作人员,是吉尔吉斯科学院最大的研究所之一。研究所实行所长任期负责制。各研究分部的科研经费由共和国科学院统一下拨。考察队则由共和国地质局拨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该区域现有的实时宽频带台站,研究地震预警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EEWS)对潜在破坏性地震发出警告的可行性。研究区位于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西南部的圣维森特角(Cape San Vicente,SV)和加的斯湾(Gulf of Cádiz,GC)。该区域历史地震有1755年里斯本(Lisbon)M_w8.5地震和1969年圣维森特角Mw7.8地震。本研究阐明了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的Earthworm工具,及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质制图研究所(Institut Cartogràfici Geològicde Catalunya,ICGC)进一步研究出的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配置和产出结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利用预先估算的峰值位移Pd和P波信号的卓越周期τc进行P波拾取、地震事件监测、地震震源定位和震级估算)、数据归档和地震预警发布。系统在完成一些模拟实验并获得最佳配置后进行运行。在运行的第一年内,该区域发生了一次有感地震。与国家地理研究所(Instituto Geográfico Nacional,IGN)地震目录相比较,定位和震级结果都相当好。对于大部分区域的预警时间都能达到几十秒,对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南部沿海大部分区域来说,足以减轻由GC和SV地震所带来的损害。此系统的初步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可靠地、有效地用于伊比利亚西南部地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浪平  邵志刚  晏锐 《地震》2011,31(3):9-18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 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 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 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时序特征, 分析了研究区的强震活动状态。 从历史地震活动看, 安达曼弧地区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动力关联, 当前研究区域的周边动力环境表现为安达曼弧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和东构造结地区的持续平静。 从地震活动图像看, 198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在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空区, 表现类似于1950年墨脱—察隅地震前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LURR时序特征看, 喜马拉雅带东段现处于高应力状态, 其次为澜沧江带与三江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