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1].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本文以中西建筑文化的物化形态各有倾向,阐述西方建筑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表现,而中国建筑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发曾 《地理研究》2006,25(4):681-691
建筑空间设计包括外部空间设计与内部空间设计,前者设计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组合形态,后者设计建筑内部的空间组合形态。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建筑外部空间组合设计发挥防控效应有两个工作层面,一是将建筑单体组合成群体,二是将建筑群体组合成组团。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发挥防控效应包括住宅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公共设施建筑内部空间设计、高层建筑与智能化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3.
兰州城市建筑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数据,采用GIS手段、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指标分别研究了兰州市各区、功能区、各组团、各圈层现状建筑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以及城市资产、土地强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住宅、工业、商务三类建筑是兰州市建筑的绝对核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而广泛,且工业建筑向外围迁移过程中存在全域分散化特征:兰州市各区建筑用途复杂程度、多样性和均匀性由中心到外围大致逐步降低,优势度逐渐增加,组团分布特征显著而强烈;建筑更新具有明显的全域化和快速推进特征;建筑用途空间组合、建筑容积率由中心到外围的空间波动性较为显著:建筑用途多样性、建筑容积率等指标高或低的“插花”分布现象相当显著;住宅、工业建筑更新与空间分化是城市建筑更新、建筑用途空间分化与组合及其变迁的核心动力因素,单位制模式的影响依旧强烈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7年广州市单体建筑数据,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2个指标,确定主城区基本的建筑组合,利用热点分析辨识更高尺度上的建筑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建筑组合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建筑组合有9种基本类型,4 272斑块数量与面积在占比上具有很强的同步性。2)百米尺度斑块构成了主城区建筑组合的基本单元,并以混合用地类型为主,由高层建筑组成的类型用地功能指示作用明显。3)主城区基本类型圈层分布特点突出,各类型圈层分异规律存在差异。4)地价是城市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递减的核心制约因子,是城市建筑组合分异的宏观背景因素,并能在平原地形上很好地以圈层形式呈现出来。在百米尺度上,绿地、珠江与主干道在微观层面对建筑组合类型、高度和密度产生影响,使得主城区建筑组合复杂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邱坚  刘将 《中国地名》2010,(8):74-75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雕梁画栋的建筑木雕丰富了中华建筑的文化底蕴。本文根据对在云南大理、丽江各地的实地调研,对白族、纳西族建筑木雕文化的地域特色做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并归纳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筑三维形态通过改变空气流动和地表能量过程影响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格局。然而,当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城市建筑二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导致城市建筑二维及三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联合影响机制及其昼夜差异尚不明确。该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多源遥感融合数据量化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并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探究昼夜地表温度对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对南京市建筑形态与昼夜地表温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450 m;白天地表温度空间变异主要受建筑二维形态影响,而夜间地表温度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为建筑三维形态;从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关键指标对地表温度的边际效应发现,不同建筑形态指标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模式不同,且具有昼夜差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从三维视角深化城市建筑对热岛效应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戴显群  李静蓉 《福建地理》2006,21(2):89-91,106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仓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外国势力所盘踞,于是,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西式建筑拔地而起。因此,仓山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为止已有一半以上的近代建筑遭到破坏,而现存的近代建筑仍潜在被破坏的可能。本文通过对仓山近代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仓山的近代建筑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保护好近代建筑,对提升城区文化品位,打造仓山区域发展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提出4点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并归纳了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建筑,很好的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同存共息关系.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桥梁建筑艺术的创造,是特殊自然条件的建筑拓展空间、延伸空间的典型.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在闽东北得以出现...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仓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外国势力所盘踞,于是,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西式建筑拔地而起.因此,仓山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为止已有一半以上的近代建筑遭到破坏,而现存的近代建筑仍潜在被破坏的可能.本文通过对仓山近代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仓山的近代建筑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保护好近代建筑,对提升城区文化品位,打造仓山区域发展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提出4点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导致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中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以及通过信息工具——绿色建筑认证等制度措施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但是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制度设计也不够成熟.美国以及欧盟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立法与实践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中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采取一些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如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设计出更多样化的激励工具等等.  相似文献   

13.
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地理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筑视角的中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比例与建筑更新指数(BRI)指标,以兰州市为例对中国城市建筑更新及其相应视角的城市更新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建筑更新以拆毁重建为绝对主导方式,几乎所有地域、所有用途的建筑都在同步更新,且更新水平空间分布波动较大;而城市更新却主要采用了建筑群体整体快速更新方式,使城市迅速形成了新的建筑景观格局和建筑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更新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这也是中国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更新方式;②兰州城市更新显然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与需求因素、土地快速升值、空间功能调整、政府财力迅速增加、开发区建设、旧城与"城中村"改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19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成片建筑的老化与陈旧、居民需求结构转变迅速、规划管理转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Landsat-7 ETM+与ASTER建筑指数的定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涵秋  张铁军  黄绍霖 《地理研究》2013,32(7):1336-1344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建筑用地急剧扩张已对全球的环境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对其进行监测。在中尺度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中,Landsat 和ASTER数据最适合于监测城市建筑用地变化。但是迄今为止,这两种传感器数据的建筑指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因此,利用三对同日过空的ETM+和ASTER影像来查明二者建筑指数(IBI、NDBI)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回归统计分析来求出两种传感器建筑指数之间的转换方程。结果表明,ETM+和ASTER的建筑指数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ASTER反演的建筑指数均值可大于ETM+达48.6%,因此二者在实际应用中不宜直接进行对比,而应通过转换方程进行转换后才能对比。分析表明,两种传感器建筑指数之间的差异是二者在NIR和SWIR波段之间的光谱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地理空间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建筑,很好的诠释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同存共息关系.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桥梁建筑艺术的创造,是特殊自然条件的建筑拓展空间、延伸空间的典型.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在闽东北得以出现和保留与闽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从地理学视角解读闽东北木拱廊桥建筑群是闽东北木拱廊桥研究的一个全新命题.  相似文献   

17.
袁成 《福建地理》2004,19(2):31-34
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本文以中西建筑文化的物化形态各有倾向,阐述西方建筑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表现,而中国建筑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中等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如LandsatTM影像)的地物光谱响应曲线入手,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建筑用地提取指数构建原理.然后选取LandsatTM影像进行建筑用地提取实验,并用QuickBird和Google Earth的同期影像辅以验证.实验得出,比值居民地指数RRI,由于其作者构建时并没有对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从而影响了提取精度和模型适用性;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差值建筑覆盖指数DBI,提取精度相对较高,但是会混有裸土、污染水体等信息;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IBI和增强的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EIBI,提取精度最高,达到92%.虽然EIBI期望改进IBI未能很好抑制裸土信息的问题,但实际上所构建指数并没有较好的去除裸土信息,可能是其权重选择没有普适性,所以建议建筑信息提取优先使用IBI.  相似文献   

19.
王凌霄  贾婧 《热带地理》2021,41(4):834-844
目前海岛经济快速发展,为避免海岛建筑无序扩建,了解海岛建筑分布特征尤为重要。机器学习方法是从高分遥感影像提取地物目标的常见方式,然而建筑物遥感特征复杂,机器学习方法出现鲁棒性差、难以充分挖掘深层次特征的弊端。文章提出基于DeepLabv3plus网络模型的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方法提取海岛建筑,并对网络结构进行改进,使用组归一化(GN)方法替代批归一化(BN)以适合小batch size下的语义分割操作。针对海岛建筑数据量较少的问题,采用迁移学习策略,设计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内城市建筑数据集的预训练样本智能采集和标注方法,再人工标注中国部分海岛建筑进行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batch size较小时,基于GN的DeepLabv3plus语义分割算法的平均精度和mIoU均得到提升,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像素级海岛建筑提取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古罗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代表着一个帝国、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与人类其他辉煌的文明相比,罗马的伟大正是其将文明的发展植根于世俗,反映在建筑上则是娱乐性建筑的大量涌现。剧场作为标志性的娱乐性建筑,反映了帝国时期罗马的伟大成就,更体现出古罗马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尝试对古罗马剧场典型特色进行一定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物质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归纳出古罗马剧场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后世建筑思想与建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