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农业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地质研究中的应用。WVS分类(Water, Vegetation and Soil Classification)及地面覆被分类图的编制,为区域性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归一化变换、相关分析与熵的引入,为区域性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评价提供了定量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生态环境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例,研究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分类方法。其研究 机理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相关生态环境专题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自动生成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边界, 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996年、2000年、200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000、200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IE/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4.
《测绘》2016,(5)
昆明市呈贡新区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使得当地地表变化频繁,由于地处滇池东岸,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对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及滇池水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呈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客观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情况,可为当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新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基于呈贡区从2007-2015年间的4期高分遥感影像获取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参照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构建了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呈贡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5年,呈贡区林地、草地和水域三大生态要素的总覆盖度增加,虽然近年来当地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略有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未造成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分析与评价和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重要科学基础, 通过精确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 获取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图是研究煤田火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最大似然法、光谱角度法、面向对象 分类法和基于复合分区的分层分类法进行乌达煤田火区土地覆盖分类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复合分区的 分层分类方法分类精度较高, 总体分类精度为92.97%, kappa 系数为0.9155。该方法通过基于地表热辐射特征、热 异常状况、地貌类型, 以及对生态系统扰动状况等的划分, 减少了地物信息的混淆度, 即通过提  相似文献   

6.
MODIS数据在广西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MODIS数据广西遥感影像,用监督分类法做出了地物覆盖分类图,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出了土壤侵蚀强度图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图。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土地盐渍化专题信息提取,建立该地区土地盐渍化分类系统,提高土地盐渍化分类精度。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土地盐渍化专题信息提取方法是可行的,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土地利用/覆盖、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均适用。对于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进行隧道建设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了解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对山区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选择了合适的遥感图像,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对公路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信息进行解译,从而获得隧道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遥感分类和信息提取等技术手段,获得隧道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结果与隧道实际调查信...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掌握四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四江流域地区的TM影像和相关资料的对比,采用事先建立好的分类系统建立了12个生态环境类型的解译标志并提取了相关信息,为在四江流域及藏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或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极生态环境分类及其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尚无关于南极大陆环境分类的论述,本文依据多年对南极东西部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的连续调研,对南极大陆冰盖、冰架、海洋、湖泊、沿岸带,以及陆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并就其脆弱性因子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以利于南极考察站和辐射环境生态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对黑龙江省内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监管、生态保护职责落实等部门的调研基础上,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生态环境监管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成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廖克  陈文惠 《测绘科学》2004,29(6):11-14
本文系统论述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具体内容,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以及系统建成后的意义与作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生态环境决策支持与管理信息系统3部分组成,包括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地面动态监测系统、应急响应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地图、多媒体动态演示系统与电子地图集、综合信息图谱,生态环境数据库、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8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了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生态环境的信息采集工作具有必要性,是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的情况下,数据是通过手工填写表格收集的,这种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大,统计也很复杂,而且耗时费力。本文基于移动的地理信息系统,分别在Android端和iOS(input Output System)端进行开发,采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实时定位、移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开发等技术,实现地图加载、数据的采集核查和核查任务监管等功能。数据采集工作使用定义好的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数据格式,并通过无线网络的形式发送到服务器数据库。通过实地的应用表明,该系统的定位准确可以实时获取信息,用户的体验性较好,节约成本,对今后生态环境的规划、管理和决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在具体实施复垦方案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工程复垦阶段,除了使被破坏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物理状态,还要考虑改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复垦阶段,要按照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等原理,采用施肥法、绿肥法、微生物法、管理法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淮安市淮安区范集镇大花村在废弃砖瓦窑厂土地复垦项目中,依据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方案进行土地复垦,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影像和时间分辨率为8 d的GLASS数据,采用由生态环境功能指数、生态环境稳定指数、生态环境胁迫指数加权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对2005-2019年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05-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四周,所占比例自2014年逐年增加,这与周边居民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类型,依据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了集成数据管理、服务、交换体系的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基于GIS的综合业务数据集成、管理与服务。结果表明:GIS技术可以实现采煤沉陷区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为采煤沉陷区的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由于在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较传统测绘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拟对3S技术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毁田、次生地质灾害等问题,基于ArcGIS Enterprise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平台,以满足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为目标,实时掌握地质环境破坏、治理的现状和变化,分析地质环境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客观、准确、及时地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平台采用3层架构体系,分两个系统和9个专题模块。最后以大同市云冈区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遥感数据为例阐述了该平台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鄂州市生态环境矛盾和生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红线原理和目标,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连续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灾害危险评价等3方面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展开生态适宜性分析。在GIS与RS支持下,创建了鄂州市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将鄂州市划分为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等4个区域,同时,叠加整合已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并将红线区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明确重点保护方向,确定生态红线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