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5年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区域大气成分数值预报系统”开发了CAPPS第3版,将原来的单箱模式升级为与中尺度数值模式一致的网格化模式,可预报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浓度分布;为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2006年5月CAPPS-3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中心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空气质量业务预报试验,并建立了产品发布平台,每天发布SO2和PMIO的浓度预报图和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2.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沙尘暴预报系统CUACE/Dusl与天气预报模式GRAPES实现了在线双向耦合运行。目前中国气象局业务运行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中的气象模式是MM5,大气成分中心利用我院自主开发的中尺度气象模式GRAPEs—Meso替换了MM5,建立了GRAPES_CUACE/Dust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同时把模式分辨率提高到0.5~0.5°,  相似文献   

3.
GRAPES紫外线(UV)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 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中的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创建了紫外线数值预报系统(GRAPES-UV)。介绍了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给出了GRAPES-UV系统的运行和个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指数(UVI)除了与纬度、地形和日变化有关外,还与云的分布以及天气形势密切相关,GRAPES模式中云的微物理方案对UV预报有较大的影响,UVI在晴空和对流云降水地区的强烈反差是UVI的重要特征。在个例试验中应用了臭氧总量预报模式,通过T213模式为化学输送模式提供气象背景,利用卫星资料同化技术建立臭氧的初始场,预报大气臭氧总量。应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临界成功指数(CSI)对2007年夏季北京和上海UV预报进行统计检验。北京和上海24 h紫外线强度等级为强和很强的CSI分别为0.625和0.780,接近同样方法的美国检验结果0.677。该系统从2006年3月起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的业务系统中正常运行,并在大气成分中心网站上发布UVI和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并提醒公众采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身免受UV的过度辐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改进后的沈阳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产品和运行情况。沈阳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于1997年投入业务运行,目前已从最初的仅提供降水预报产品,发展到能提供降水预报、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人工增雨服务指导产品和城市环境气象业务预报所需的基本气象要素预报等多种业务所需的预报产品。业务系统每日两次自动运行,预报产品直接进入MICAPS、Vis5d、Grads绘图系统,进行图形显示,并直接进入区域气象中心局域网上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网页。目前,本系统的预报产品已经成为预报员每日必看的参考工具,经沈阳中心气象台评定,2002年汛期对辽宁省降水预报准确率已超过日本东亚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气象》2005,31(8):96-96
AREMS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2004年度论文汇编;CAMS大气数值模式系统研究;应用气象学(第二版)。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为团长,部分省气象局领导、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同志组成的中国气象局代表团,于2009年10月18~24日访问了日本气象厅及有关单位。出访期间,代表团按照出访预案,围绕数值预报模式及改进思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发布方式、城市交通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气候信息服务与气候系统模式、大气本底观测网络、信息网络及未来发展等内容与日方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10月24日,代表团回国后进行了工作总结。此次出访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属于典型的"气象型"病害,为了提前预报出适宜稻曲病发生的气象等级与提供足够的防治准备时间,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原理,充分考虑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温对区域气象条件影响的滞后性,利用近40 a的江苏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资料,采用空间拓扑原理和最优相关普查等统计方法,挑选出了对综合稻曲病指数影响最显著的预报因子,并通过滑动平均和主成分识别等检验方法确保预报因子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最终分别建立了基于大气环流因子和基于海温因子的综合稻曲病指数长期预报模型。经过检验,两种模型的模拟效果均理想,能提前一个月预报出综合稻曲病指数以及对应的发病气象等级。  相似文献   

8.
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大气成分轨道建设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预警预报、评估与服务。2006年在全国范围有力地推进各级大气成分轨道建设,在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气成分网络化观测,包括观测网的规划设计、科技支撑、质量保证、人员分级培训;观测与分析技术和标校方法的研发、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大气成分预报预测方法及预报系统的研发,形成了多项预报与服务业务产品。  相似文献   

9.
利用欧洲气象中心、日本东京和北京气象中心每天发出的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前期数值预报要素产品与未来天气过程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在回归方程中考虑预报因子和预报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经统计发现方程中选入的非线性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显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这些数值预报产品信息,可以进一步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西安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与相应的气象观测数据,选取与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相关性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和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方法,并对预测模型和等级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准确率在795%以上,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98%,预测预报效果较好。将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融入西安公共气象指数预报服务系统,制作呼吸系统疾病气象风险指数等级预报、预警产品,并通过全方位融媒体发布手段开展健康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兰州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气象中心数值T213资料为基础,结合业务和服务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基于MM5的兰州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业务系统,该系统前后处理程序成熟,每天都能提供大量的数值预报产品,已经成为预报业务和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精细化预报、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模拟结果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2008年山东秋季91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低槽冷锋、气旋、台风、切变线、高空冷涡与横槽、南支槽等6类影响系统的形势特点。针对降水量级预报这一难点,对影响系统造成的降水进行分量级分析,研究同类天气系统造成不同量级降水的形势特点、物理量特征和预报着眼点,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实际业务中降水量级预报之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用ECMF作为基本资料,对北半球超长波进行分型后,做寒潮中期预报。并对伴随寒潮天气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采取逐步逼近的预报方式,制作了冬半年天气服务预报系统,实现了预报客观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对2014—2016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T639数值预报、日本细网格数值预报、欧洲中心细网格(EC thin)数值预报以及天津市乡镇指导预报产品中在天津地区降水预报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式降水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均随预报时效的延长而下降。降水预报准确率在秋冬春季的预报效果明显好于夏季。EC thin产品在冬季降水的预报中优势更为明显,而指导预报及T639对5月、6月及9月天津地区局地降水多发期的降水更有指示意义。针对2014—2016年天津地区的23个暴雨日按影响系统分型并统计检验结果,暴雨日降水预报晴雨成绩较好有参考价值,而降水分级检验偏差较大。相对于局地性暴雨过程,区域性的暴雨过程数值预报有更为可靠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5.
沙尘暴及相关的自然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扼要概述了我国沙尘暴监测、预测和预警以及灾害评估的业务化运行系统.该系统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大学共同努力下,从2002年建成并在业务上试运行,2004年起正式投入业务使用.该系统业务应用以来,对发生的沙尘暴无一遗漏,预报较准确,效果良好;春季沙尘天气-气候趋势跨年度-跨季度预测也很有参考价值.灾害初级评价系统也对政府和经济部门有用.此外,文章还谈及沙尘暴在漫长岁月里长期累积的沧海桑田效应(对人类有利)和气候效应(尚不知其利弊),以及作为灾害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2010年1-12月和春季(3-5月)、夏季(6-8月)国家气候中心和内蒙古气候中心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进行评分,以检验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气候预测业务对内蒙古的预测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表明:总体来看,2010年短期气候预测质量检验评分内蒙古气候中心91.7%的月份温度预测和75%的月份降水预测高于国家气候中心,其中,春季温度预测较差;夏季降水预测较差.平均而言,业务预测质量明显高于模式产品质量.因此,需要在内蒙古业务预测分析参考时注意,降水预测的指导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陈乾金 《气象》1996,22(10):23-2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资料和美国CAC和澳大利亚NCC资料,对1995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高度,南方涛动指数、高、低层纬向风,射出长波辐射,海温等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特征进行分析,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大尺度的海-气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防雷中心自主研发了多因子融合雷电短临预警系统,并投入业务试运行.协助中国气象科学院研制开发了CAMS_LNWS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并进行本地化处理和业务试用.对两个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均具有较强的雷电预警能力,对19次雷电天气过程预警的TS评分,平均超过0.75.在实际应用中发现:CAMS_LNWS系统对未来新生雷电活动有更强的预警能力,而多因子融合短临预警系统则对已经出现雷电的移动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好的预警效果,两者之间的结合应用为四川省雷电短临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资料和美国CAC和澳大利亚NCC资料,对1995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高度,南方涛动指数,高、低层纬向风,射出长波辐射,海温等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大尺度的海-气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20.
The efficienc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climate servic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climate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Danjiangkou Reservoir, which is the largest artificial lake in Asia, facing mounting challenges for flood control, water storage, and water diversion. Unlike tradition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short-term weather forecast and runoff monitoring, 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and annual climate predictions as well as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were well used to support the decision maker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NCC) has projected the changes of future climate and extreme events by dynamically downscaling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projections to 25-km resolution for the long-term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Real-time climate predictions based on climate models and downscaling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were also provided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earlier predictions and spatial refinement for the short-term diversion of the reservoir. Our results show that such climate services facilitated the Diversion Center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DCDR) to reasonably control the operational water level, increased the ecological water supply to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China by 844 million m~3, and reduced as much as 1.67 billion m~3 of abandoned water in 2019.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climate prediction methods to increas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and prediction skills, and enhance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viders an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