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析研究九龙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背景和战略地位,探讨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与步骤。产业结构调整与步骤、布局与空间开发时序等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涛  曹广忠 《地理研究》2010,29(4):716-726
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企业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制造业密度突变和总量增减为标准,将北京市划分为三个圈层:制造业衰退的中心城区已蔓延至四环;投资和外迁企业的集中区也已不限于城八区,而是迅速扩展至平原地区大部;远郊区县和山区的制造业发展缓慢。各产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和规模等级的制造业圈层结构及其演变均有较大差异。因素分解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圈层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是电气电子和金属与矿物类产业、私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应充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结合,遏止和扭转各圈层内产业结构均衡化和圈层间产业结构同质化的趋势。近郊平原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仍将长期保持,用地集约化至关重要;中心城区可以适度发展都市型制造业,促进就业多样化;远郊化的谨慎推进则应以生态保育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一体化研究的辩证关系,指出经济地理必须拓展研究领域,不能局限于产业布局的狭窄范围内,而应把结构、布局和政策综合进行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全国产业合理布局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又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前提。而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又是实现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调整的必要保证。文内以上海市的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主体内容,国内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创新研究较少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6方面:①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内涵、规律及其与陆域布局差异探索;②沿海省份或大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绩效评价、竞争力与趋势研究;③区域海洋产业布局模式及优化政策支撑体系研究;④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产业承载力评价及海洋功能区划研究;⑤海洋产业集群,尤其是港航集群的初步探索;⑥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统计标准与区域海洋产业合作探索。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对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并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趋势,指出未来应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前沿领域及理论体系探索,并为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升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宁夏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依然低下;(2)宁夏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形成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型、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和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三种类型;(4)产业结构变迁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研究指出,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及在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建立产业协调与分工合作机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布局开发,形成区域性“群落型”经济优势,成为新时期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征稿简则     
《山地学报》2012,(5):584
《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设  相似文献   

7.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的新模式,基本涵盖了沟域发展的各个层面,是独具山区发展特色的经济地理形态.以沟域为载体的山区要素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山区发展的新命题,理论与现实意义重大.结合多年的山区发展研究,在初步探讨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和空间组织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特征指向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建立了沟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合理模式框架.研究认为,沟域经济对北京山区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作用重大,首先它不以行政区域界限为边界,基本串联了山区的大部分村庄,并与主要交通线走向重合,因此至少能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会对山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其次,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二次集中型空间组织阶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因此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协调好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山区的综合开发.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一方面支持了北京山区功能转型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山区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了辽东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讨论了辽东山区的人口垂直分布特征,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人口布局不合理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指出,适度移民、并村并点、整合山村及建设农村小集镇是调整山区人口布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  相似文献   

11.
引入技术机会理论,解释大城市内部不同行业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层次产业的创新活动在城市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选择。除汽车制造业外的大多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区;中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开始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扩散,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分布在远郊区。 行业间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主要由技术机会来源差异造成。大部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源于基础研究、产业间知识溢出、高技术劳动力,往往靠近大学或中心城区;对中技术产业来说,基础研究的影响并不像对高技术产业那样显著;对低技术产业来说,技术机会主要源于本产业的技术反馈,创新部门更倾向于分布在郊区的制造业集群中。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一体化演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1995~2009年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整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Krugman行业分工指数与专业化指数相结合分析一体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15年的动态数据并根据分型理论中R/S方法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由单向聚集阶段转变为聚集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更易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且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如北京与天津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业同构显著并形成了地区绝对优势,三大"港口一腹地"经济区域在石油加工、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但随着一体化由初级走向中级阶段时,制造业行业发生了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同构度逐步降低。当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由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度将持续降低,天津的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激烈的调整升级过程,与其余地区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显著下降,而特殊地区间(如辽宁与山东)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仍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中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域及行业集散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此期间,广东省工业及第三产业均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区集中,而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也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作者认为,产业基础、市场竞争和集聚效益是广东省90年代以来产业集中的主要形成机制,并提出一方面应鼓励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优势区集中,同时引导部分区位弹性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等边缘区适度转移分散,缓解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局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根据l994年和1999年的两期Landsat TM数据,在FCD Mapping model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得到北京北部山区昌平、怀柔、密云和平谷的植被覆盖牢固,并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所得的植被覆盖等级图从斑块大小、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分形维数和聚集度等角度进行了空间格局变化的剖析。结果表明:1)各研究区均显示无植被覆盖类型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1994一1999年期间,研究区总的植被覆盖率除平谷降低外,其它三个区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昌平增长最显著。说明平谷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变差,而昌平、怀柔和密云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转为良好。然而各研究区的植被仍需进一步进行保护。2)1994一1999年期间,景观整体的斑块密度都在减少,其中平谷减少的最多,说明景观整体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呈现降低趋势,其中密云减少最为显著,表明景观越来越由少数植被覆盖等级类型所控制。3)各研究区中景观整体的分维数相差不大,各景现组分的分维数标准差均较低,说明山区的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及自然环境条件。4)1994—1999年期间,蔓延度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聚集度指数的变化不显著,但都接近于1,说明景现整体的聚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国内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 但是如何辨识产业集群却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政 府部门, 关键问题是产业集群缺乏统一的辨识标准。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而 且涉及的产业门类非常广泛, 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典型的省份之一。本文利用2001 年浙江 省基本单位普查数据, 同时选取浙江省各个邮区的四位数产业就业区位商≥3 以及该产业内的 企业数目≥100 家这两个标准, 进行产业集群的辨识, 共辨识了116 个典型产业集群。结果表明, 按照该辨识标准, 能够辨识出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而且每个产业集群都具有明确的产业门类 及地理边界。文章最后部分归纳了浙江省典型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以及规模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京沪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北京、上海和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3个代表性地区。利用2007年三地投入产出表,通过整理分析,计算三地的主要产业直接与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及最终依赖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三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北京市已呈服务型经济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先于全国,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显著优势,广东省物流业占主导地位;上海与广东经济结构外向型特征明显。京沪粤三地应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向内地及全国辐射。  相似文献   

18.
薛磊  李琦  刘帅 《地理研究》2013,32(7):1188-1198
基于城市乡镇街道空间单元及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定量方法基础上,计算了北京市2004和2008 年第二、三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北京市第二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变化不大,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第三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则有明显的增长,空间上呈现内城区碳排放值较高、且向外围圈层扩散的趋势;第三产业中分配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碳排放量较高,2008 年分配性服务业碳排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城市近郊区,生产性服务业碳排放的高值区分布于高端服务业较为集聚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区内所拥有的特点:产业结构处于初级变动阶段,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大量处于隐蔽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还未发挥,提出了目前本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三个准则,即:资源开发准则、相关效果准则和劳动就业准则。由此判定本区主导产业所得出的结论是:水力发电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原材料工业)、农林土特产品加工工业,应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20.
采集旅游上市公司样本资料,研究旅游上市公司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的行业差异,样本公司分属住宿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空间分布特征:① 集聚分布,具有“溯源”性。住宿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分布指向高级别中心城市,北京、深圳2市最集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指向高级别旅游吸引物分布地,省区分布非常分散。② 比较中国旅游企事业单位省市排名,旅游上市公司集聚区与旅游企事业单位集中区错位分布。③ 主营业务投资地区分布受行业特征影响,住宿餐饮业、商务服务业投资异地化,分散化;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本地化,集聚化。分析样本公司年份区间数量及行业归属变化,得出结论:① 住宿餐饮业、商务服务业行业变化活跃,时间序列间歇式缓慢发展;② 公共设施管理业行业相对稳定,“井喷”后缓慢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