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鲥鱼体长而侧扁,鳞大而薄。常见个体重1~1.5千克,最大者重3.5~4千克。吻尖,口大,口裂斜而上翘。体背暗绿,腹面银白。鲥鱼是江海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海洋,生殖期溯河而上,在江河中、下游产卵。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鲥鱼丰腴肥硕,合脂量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在分类学上,鲥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  相似文献   

2.
香鱼是一种名贵小型经济鱼类,因它脊背上有一条充满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而得名。香鱼个体长10厘米~30厘米,重50克~100克,最大的达500克左右。其体侧扁,呈青黄色,鳞细小,是食、药兼具的美味滋  相似文献   

3.
凤尾鱼是刀鲚鱼(Coiiia ectenes)的俗称,为江南佳品之一。其体长一般20厘米,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无侧线。由于其尾分叉,尖端狭长,呈红色,状如凤尾,故称凤尾鱼。又因其体背呈青石板色或金黄色,或青黄交杂,因此又有“青背”、“黄背”和“花背”之称。凤尾鱼腹侧银白,有青、蓝或淡黄荧光,全身闪闪发亮。  相似文献   

4.
海马称谓的由来在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海马。又名水马、马头鱼,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一般体长6~20厘米。它的外形很古怪,样子又很好笑:头部象马,它的身以及尾巴并不象马。尾部细长而弯曲,体形侧扁,腹部突出,全身无鳞,呈黑褐色;躯体由许多骨质环节组成,在一些环节上还生有小突起。由于它的体表披着坚硬的环状骨板,看起来就象穿着甲胄的战马,又有点象传说中  相似文献   

5.
鳗鲡体圆,长如蛇,尼部稍侧扁,长可达60厘米。口大而阔,齿钝圆、锥状。  相似文献   

6.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0):52-53
石首鱼是鲈行目,石首鱼科鱼类的统称。石首鱼体稍长,侧扁,口大。头骨具粘液腔,体被栉鳞。耳石很大,因而得名“石首”。鳔发达,多数石首鱼可通过鳔上肌肉的活动发出声音,鲽起到共鸣室的作用。石首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7.
灯前不放箸,愈啖愈味长;张翰为尔逝,我今赴官北。——晋代诗人王恽《食鲈鱼诗》鲈鱼,俗称鲈鲛。其体长而侧扁,口大颌长;背鳍棘发达,体上部呈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及背鳍棘部散布着不规则的小黑色斑点;随着鱼龄的增加,斑点逐渐变得不明显。我国沿海有两种鲈鱼:即:北方常见的花鲈、南方常见尖吻鲈;此外,欧洲的鲈鱼称河鲈,北美的鲈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出现苏门答腊金线鱼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梓荣  王跃中 《台湾海峡》2009,28(4):516-519
2008年1月在北部湾调查时,采集到1金线鱼科标本,经鉴定为苏门答腊金线鱼.渔获总尾数156尾,带回5尾到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标本现保存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标本馆.体长范围为50mm-126mm,背鳍X-9;臀鳍Ⅲ-7;胸鳍15;腹鳍I-5;尾鳍21.体适度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体高在躯干中部背鳍第七鳍棘处为最高.上下颌几等长,仅上颌前端具较大犬牙.眼眶下缘处于吻端与胸鳍基部上端连线的上方,眼眶下缘顶端微凹,后缘几呈直线.前鳃盖骨裸露(无鳞)宽度是有鳞宽度的1.4~1.7倍.体被薄栉鳞,背鳍与侧线间具鳞4~7行,有腋鳞.侧线完全,位高,近似与背缘平行.眼下至上颌骨呈倾钭的金黄色带,体上部略带桃色,下部银白色,体侧有明显的金黄色带,并延至尾鳍叉端附近鳍条.体侧有一红斑,红斑位于背鳍起点与胸鳍基部之间的侧线下缘.背鳍边缘黄色,中间有明显的黄色带,臀鳍粉红色并有2条黄色带,尾鳍粉红色,近叉端鳍条呈金黄色.背鳍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由隔膜分开,第一鳍棘和第二鳍棘其长度短于其他鳍棘,无丝状延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接完全,中间无缺刻.胸鳍伸达肛门上方,胸鳍长度为头长的1.1~1.5倍.腹鳍中等长,约与胸鳍等长,不伸达臂鳍起点.臂鳍最后鳍条不明显长于其他鳍条.尾鳍呈叉形,上叶末端呈锐角或钝圆,上叶末端略呈丝状延长或延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白鲟是我国特产。它有着呈梭形的身体,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并非全身白色,只是腹部白;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体无骨板状大硬鳞,鳃孔大,眼细小。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岷江、钱塘江也有;东海、黄海曾有发现。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出产一种名贵的小型鱼类,学名叫香鱼。在海峡西岸的福建,俗称为“溪鳁”;在海峡东岸的台湾则称为“国姓鱼”。虽然香鱼分居海峡两岸,俗称也不同,却是地道的“一家人”。河里生,海里长香鱼属于鲑形目、鲑亚目、香鱼属。香鱼科在我国仅有一属一种,实为“独生子女”。香鱼体型较小,细长稍侧扁,长约20多厘米,重80克左右。体色随栖息环境而异,通常体背橄榄色,腹部为银白色,尾  相似文献   

11.
射水鱼俗称高射炮鱼,属于鲈形目射水鱼科,发现于1766年。射水鱼的体型近似卵形,身体侧扁,头长而尖,眼大体色呈淡黄,略带绿色,体侧有6条黑色垂直条纹,其中一条通过眼部。在天然水域中,体长可达20~30厘米,但人工饲养的,以10余厘米为多见。射水鱼爱吃动物性饵料,尤其爱吃生活在水外的、活的小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水面附近的树枝、草叶上的苍蝇、蚊虫、蜘蛛、蛾子等等小昆虫,都是射水鱼的捕捉对象。原来,射水鱼有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2.
鲐鱼:鲭科、鲐属。为远洋暖水性、上层深海鱼类。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型。一般体长20~40厘米、头圆锥形,眼大、眼脸发达,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体披细小圆鳞。背为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的斑纹、腹部白微带黄色。鲐鱼,我国湖海均有生产,以东海产量为多。大小黄鱼、墨鱼、带鱼资源锐减以后,鲐鱼已成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21.4克、粗脂肪5.5~7.8毫克,均高于大黄鱼、带鱼、鲳鱼的含量,并含钙9.4毫克、磷173.8毫克,铁5.6毫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易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鲐鱼体内还含有两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物质:一种叫二十碳五稀酸  相似文献   

13.
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和北极苔原地带的干燥山地生活着一种旅鼠。旅鼠身体长10~15厘米,一身长而密的柔毛,竟有2~3厘米长;背部黑色,中央毛色稍深,颈项有赤色的环,冬季毛皮则变成白色或黄褐色、赤锈色,头与肩部略现灰白,腹部白色,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它们吃草和苔藓植物。旅鼠的繁殖很快,每胎5~6只,每年几次,一对旅鼠几年后生出一群后代。一旦“鼠口”膨胀,食物缺乏,对它们生存不利,它们就被迫迁徙。成千上万只旅鼠由高地向低处大规模迁移,有时集聚几  相似文献   

14.
海里的一种红鲷鱼,属鲷科。体侧扁,长椭圆形,背部隆起,头大,口小,背鳍前是硬棘,后是鳍条,腹部钝圆,体淡红色。红鲷鱼跟其他鱼不同,有变性的能力。通常它们过着20多条在一起的群居生活,群内必有一条雄性鲷鱼是领队,其他全是雌性的红鲷鱼,自然就形成了一夫多妻制。雄鱼一旦死亡,“妻妾”行中的一条个体最大,而长得特别健壮的一只雌鱼  相似文献   

15.
蛇年话海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  相似文献   

16.
龙趸,学名叫石斑鱼,属硬骨鱼类,鲈形目,石斑鱼科,石斑鱼属。身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嘴尖齿利,鱼体表散布着很多青黄色斑点,头部斑点较密,体侧斑点较大而疏。为暖水性的大型经济食用鱼类,最大体长可达2  相似文献   

17.
马年话海马     
今年(公元2002年),农历是壬午年,为马年。陆地上有马,男女老少皆知;海里也有马,却鲜为人知。海马,顾名思义,似乎是生活在海里高大的马,非也。它是一种硬骨的小型鱼,身高6~20厘米,躯干垂直,腹部突出,尾细而卷曲,吻长呈管状,体无鳞,被棘状突起的环形骨质所包裹,头额高耸,形似马头而得名。海马是个大家族,全球都有分布,尤以热带居多。我国自南至北的近陆浅海,均有它的踪迹,常见的有斑海马、大海马、冠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及海马等七种。世界上,最大的属太平洋海马,身高约30厘米,最小的属澳大利亚海马,身高不到3厘米。  相似文献   

18.
正鱼鳀是一种小鱼,我国各沿海均有,地方名也很多,如福建称乌、乌江;浙江、江苏称幼鱼为海蜒;山东、辽宁称为离水烂、青条烂、鲅鱼食等。体细长,头尖突。背部黑蓝色,两侧上部微绿,腹部银白;侧上方有一条青黑色纵带。鳞片大而易脱落。该鱼个体长一般在10厘米左右。肉味一般,肉中细刺较多,一般居民不喜欢吃。但该鱼油脂含量较高,鱼中含DHA和EPA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中华单角中华单角属鳞科。这种鱼长得很奇特,但个体不大,最大者体长也只有30厘米。它们身体艳丽,两个背鳍,而第一个背鳍已形成一个粗壮的硬棘,喜食甲壳类动物,是一种西太平洋热带近海鱼类。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海、东海、马来半岛、菲律宾、澳州北部以及日本。鲆鲆属鲆科,是  相似文献   

20.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rRNA、COI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