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表土结皮发育过程及其侵蚀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表土结皮是降雨后某些土壤表面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在降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下发育的;本文在综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得出表土结皮研究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深入的领域。一方面,由于影响降雨、土壤的因子复杂多变,因此表土结皮本身的形成过程很复杂,研究者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表土结皮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影响坡面侵蚀的各子过程,但是影响机理还不清楚。表土结皮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定性方面的进展,但为了完善坡面侵蚀物理模型和达到准确的预报预测,定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相似文献   

2.
表土结皮形成影响因素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表土结皮普遍发育,其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土壤质地是影响表土结皮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团聚体稳定性、表面粗糙度、矿物质和交换性离子浓度、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前期含水量、湿润速度等因素同样对结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结皮的形成可以简要归纳为两个主要过程,一是团聚体的分散,二是分散后的粘粒阻塞土壤孔隙。因此团聚体稳定性和粘粒含量是影响表土结皮形成的关键。研究发现,土壤中粘粒含量为20%~30%时,极易形成结皮,当粘粒含量超过40%时,团聚体变得较为稳定,结皮形成受到一定抑制。此外,土壤中如果富含蒙脱石矿物,或者土壤溶液具有较低的交换性钠离子和电解质浓度,则表土结皮易于形成。前期含水量和湿润速度对结皮形成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试验表明,粘粒含量较高的试样在较低的前期含水量情况下更容易形成结皮,因为稳定性较高的团聚体在干燥条件下更容易因迅速湿润而崩解。湿润速度对表土结皮的影响作用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土壤结构不稳定条件下,其影响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影响结皮形成的各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给定量研究和分析结皮形成敏感性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对各影响因子的临界值进行确定以及定量研...  相似文献   

3.
石薇  王新平  张亚峰 《中国沙漠》2018,38(3):600-609
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3种典型的地表覆被类型(藓类结皮、藻类结皮和流沙)土壤为对象,选取发生在7月和9月的两次降水事件,研究浅层土壤(3、5、10 cm)水分入渗与再分布过程。结果表明:浅表层3 cm深度土壤水分在降雨初期均表现为跳跃式增加,而在降雨中后期由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水势梯度减小,降水入渗速率降低,土壤水分仅呈现小幅波动。在两次降水事件中,藓类结皮和藻类结皮对降水入渗的阻碍作用比较显著,入渗速率表现为沙土 > 藻类结皮 > 藓类结皮;从水分再分布看,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致使水分再分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浅层化;降水过程结束后,结皮促进水分的蒸发损失,从而减少植被可利用水分含量。人工固沙植被区广泛发育的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入渗与再分布过程以及土壤水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红壤酸缓冲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试验比较了位于亚热带的湖南省境内5种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的酸缓冲能力及缓冲特性,揭示了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在缓冲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差异性.5种红壤缓冲能力、酸害容量的相对顺序为:板岩红壤>石灰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根据土壤的酸敏感程度分级,可将前3种土壤划归为酸敏感性土壤,后两种归为酸极敏感性土壤.上述研究可为亚热带红壤区土壤酸化治理和重点治理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沙化土地恢复和流沙固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下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皮层厚度、孔隙度、黏粉粒和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均表现为藓类结皮 > 混生结皮 > 地衣结皮 > 藻类结皮;砂粒含量和容重表现为藻类结皮 > 地衣结皮> 混生结皮 > 藓类结皮。结皮下0~2 cm和2~5 cm土层理化性质表现出与结皮层相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生物土壤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藓类结皮和混生结皮大于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而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土壤结皮的拓殖和发育是荒漠生态系统成土过程和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壤中硒的淋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8种典型土壤中硒淋溶迁移的研究表明,硒的淋溶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粘粒含量,Al2O3等倍半氧化物的含量、土壤硒的吸附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土壤硒的淋溶强度不同。本文计算了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硒的淋溶率。结果表明,土壤硒淋溶率受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变化范同为0.35-2.22%,其顺序为:紫色土>褐土>暗棕壤>黑钙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灰钙土。比较我国低硒-克山病病带土壤与足硒-非病带土壤的硒淋溶率的差异,病带土壤中硒的淋溶率显著大于非病带土壤,这可能是病带土壤硒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固沙植被区两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蓉  李小军  赵洋  杨昊天  李刚 《中国沙漠》2015,35(2):393-399
与降水事件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有效性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了固沙植被区以藓类和藻类为主的生物土壤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对模拟降雨(5、10、20 mm)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降雨量对不同结皮斑块土壤呼吸均有显著的激发作用, 但2种土壤的响应特征不同。藓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在降雨后0.5 h达到最大值, 而藻类结皮斑块土壤在降雨后2 h达到最大值, 其呼吸速率分别是降雨前土壤呼吸速率的43~58、21~25倍,随后, 两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逐渐下降并恢复到降雨前水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藓类结皮斑块土壤最大呼吸速率和平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大, 而藻类结皮斑块土壤则无明显变化; 2种土壤碳释放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 藓类结皮斑块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和平均值及碳释放量均显著大于藻类结皮斑块土壤。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和降雨量均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近百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大量发育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弄清侵蚀沟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以黑龙江省克拜东部黑土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象,结合野外调查,根据侵蚀沟的活跃程度,将黑土区的侵蚀沟分为活跃性、半活跃性和稳定性三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影象特征和遥感分类方法,为利用遥感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侵蚀沟进行快速调查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对侵蚀沟进行信息提取和空间插值后,形成研究区不同类型侵蚀沟密度图,探讨了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分水岭迁移”现象是造成该地区侵蚀沟密度东西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选取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广泛分布的3类生物结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工矿区生物结皮富集大气降尘重金属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深度,在对比分析富集大气降尘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了生物结皮各层次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沿藻结皮—混生结皮—藓结皮的演替方向,结皮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显著提升,土壤容重和pH降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不显著。(2)3类生物结皮对源自大气降尘的重金属元素均具有显著的表层富集作用,富集量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结皮层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下层土壤。(3)4种土壤酶活性沿藻结皮—混生结皮—藓结皮的演替方向呈现一致的规律性,表现为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4)部分重金属元素Zn、Pb、Cd和土壤理化性质如容重、pH、SOC、TN等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但相较于重金属元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酶活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紫色土是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主要坡地土壤。本研究采用典型区域调查,代表性土壤剖面养分分析,结合实验小区人工降雨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发育于侏罗纪紫色砂泥岩母质上紫色土的养分状况、养分流失特点、过程及影响养分流失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土壤结皮对产流临界雨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依据野外资料,从影响产流的各项因子出发,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区土壤结皮对产流临界雨强条件的影响,得出:在该区特殊的超渗产流方式下,土壤结皮降低入渗,使得产流时的临界雨强条件降低,因而大大提高了产流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下,雨强变异很大,应考虑不同雨强情况下土壤结皮对产流量的影响。而在室内条件下,各项因子均是可控的,一般情况下,雨强恒定,产流时的临界雨强条件降低,意味着产流提早,必然带来产流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东北典型黑土区气候 、 地貌演化与黑土发育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地层学方法结合孢粉分析结果,研究了黑土区地层地貌的发育历史、地层序列以及古气候变化,重建黑土、黑钙土的发育历史及发育所需的地貌、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黑土从温暖湿润的晚更新世早期便开始在嫩江的二、三级阶地上发育,而黑钙土则从全新世初开始在嫩江的一级阶地上发育,这时气候处于暖干期,且一级阶地地势较低,水位相对较高,容易接受上方高地淋洗下来的钙,从而在土壤中形成比较典型的淀积层。可见,地貌条件及气候因素对黑土、黑钙土的形成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黑土区的水土保持及土壤改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正确评估黑土层的侵蚀速率及制订合理的改良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研究了西藏东部主要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性质及其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耕地和裸地土壤砂粒含量高于其他利用方式,本区域土壤砂质特征明显;受有机质积累影响,乔木林地、灌丛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N素养分;受施肥等因素影响,农耕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P、K养分;在所有利用方式中,裸地土壤尽管具有相对较高的粉粒含量,但所有养分指标均最低,显著低于林地土壤。总之,对于西藏脆弱生境而言,耕作使得有机质更易于消耗。由于有机质与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对于恢复植被、保护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 空间变异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项 《地理学报》2002,57(5):587-59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变异以质地、容重和饱和含水量最小,稳定入渗率最大,团稳性与粘结力居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诸项物理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地以林地的砂粒含量显著偏低但粉粒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休闲地的粉粒含量显著较低;容重以林地显著偏大,耕地较小;饱和含水量以灌木地较大,林地显著偏低,土壤团稳性以林地显著偏高,耕地显著偏低;土壤粘结力以灌木地,林地,荒地和休闲地显著较强,耕地显著较弱;稳定入渗率以灌木地显著较高,间作地显著较低,就坡形来说,垂直与水平凹形坡的砂粒含量都显著较低而粉粒含量比较高,相反直形坡的砂粒比较高而粉粒含量显著较低;饱和含水量与稳定入渗率都是以垂直直形坡较高,垂直凹形坡则较低,就坡向而言,偏东坡的土壤粘结力显著低于偏西坡;偏北坡土壤质地比偏南坡粘性强,但稳定入渗率低,稳定入渗率还随坡度的增大而增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砂粒含量与稳定入渗率增高,而粘粒含量与团稳性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Soil degradation is perceived as a major threat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due to changes in land-use and possible future climate change. Soil aggregation parameters are used here to demonstrate their potential as a key-indicator for land degradation studies. The monitoring of these indicators offers a means of establishing the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geo-ecosystems. Soil aggregation s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on soils with an open shrubby vegetation cover, from several places in southeastern Spain and southern France, by applying drop tests and determining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Aspect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 sampling. Several indices were derived from these analyses to indicate the degree of soil aggregation. This was done by referencing to a base level of aggregation (bare soil aggre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soil aggregates were more stable and were often coarser under vegetation, when compared to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 bare areas. A similar, slightly less clear effect was noted on N-facing exposed slopes when compared to S-facing exposed slopes. Long-term changes were found by studying cultivated land, abandoned fields and land covered by semi-natural vegetation, on comparable substrate and comparable land units. It is clear that soil aggregati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increases with time (years). It is argued that soil aggregation indices can be used as a key-indicator for degradation processes at a fine scale with implications for runoff and sediment generating processes at the hillslope scale.  相似文献   

16.
土壤表面划痕与颗粒碰撞磨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鹏  王海兵 《中国沙漠》2009,29(2):219-222
在沙漠地区,风蚀作用可以导致土壤表面破碎,土壤表面的性质不同,破碎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划痕方法在测量土壤表面的比研磨能量上具有较好的效果,使用通用微型摩擦计(UMT)测量沙土、沙壤土、粉沙壤土、壤土,粉沙粘壤土和粉沙粘土6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和相对表面硬度,发现土壤表面相对硬度对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有很大的影响。对沙土,沙壤土、粉沙壤土、壤土、粉沙粘壤土和粉沙粘土6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表面进行了颗粒碰撞磨蚀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的碰撞磨蚀速率与碰撞颗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土壤平均颗粒大小的2.6次方成正比,而与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的1.5次方成反比,与土壤相对硬度的1.7次方成反比。  相似文献   

17.
生物土壤结皮对库布齐沙漠北缘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动沙地和藻类结皮表层均以细砂和中砂成分为主,藓类结皮表层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生物土壤结皮表层的中粉砂至黏土、粗粉砂和极细砂含量均高于其下层土壤。两种结皮样地均属于分选性较差等级,但结皮下层土壤分选性中等,3类曲线均不对称,属于正偏-极正偏等级,藓类结皮和藻类结皮表层的峰形均属于中等尖锐水平,而流动沙地的曲线尖窄。生物土壤结皮的成土作用随着结皮的发育阶段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周立峰  杨荣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20,40(3):185-192
土壤结皮深刻影响绿洲边缘固沙植被区的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皮斥水性是量化上述影响的潜在指标。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DPT)法,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边缘不同建植年限梭梭植被区固定沙丘土壤结皮斥水性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植20 a后,丘顶与丘间地土壤结皮出现显著斥水性(WDPT>5 s),而丘坡土壤结皮无斥水性(WDPT<5 s)。丘顶土壤结皮斥水性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有机碳C-H组分以及电导率显著相关(P<0.01);而丘间地土壤结皮斥水性与黏、粉粒含量显著相关(P<0.01)。植被形成的“碳岛”及“盐岛”效应是丘顶土壤结皮斥水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黏、粉粒在土壤表层的积聚是丘间地土壤结皮斥水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布特征。选取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土壤粒度参数与分形维数,绘制粒度频率曲线。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属粉壤土,粉粒含量约占总体的56.58%~71.67%,砂粒约占21.37%~38.71%,黏粒约占3.55%~6.96%。(2) 各植物群落内土壤粒度组成随土层深度增加分布较为均一,粒径分布整体分选性均较差,呈极正偏度,峰态尖窄,粒度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曲线波峰一致。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P<0.05)。(3) 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2.63、2.60、2.61、2.58。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草地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粒的相关性最强。总体来看,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显著优于人工林,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