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桂林地区灰岩洞穴的溶蚀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82,1(2):93-103
<正> 洞穴溶蚀形态是指由地下水或洞穴水流的溶蚀(混合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穴周壁上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流痕、坑穴、沟槽和突出物等。也叫洞穴微地貌,次生洞穴结构或洞穴小形态。国外常用的术语是Speleogen。 洞穴溶蚀形态是洞穴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洞穴大形态(指洞穴通道本身及其横   相似文献   

2.
洞穴弱光带的生物岩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洞穴近洞口段,在弱光的作用下,生物岩溶作用也很强烈。本文介绍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广西龙州、天等、环江、桂林阳闻和贵州荔波等地洞穴弱光带生物岩溶溶蚀产物石刺和沉积产物向光石钟乳、洞口叠层石等的形态特征及其^13C值测定成果,并论证了其生物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3.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宇彬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7,16(2):167-175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热水溶蚀及混合溶蚀作用是发育深部洞穴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赵鹏  赵建 《山东地质》2004,20(6):26-30
济南南部山区是山东喀斯特洞穴发育地区之一,所统计的34个中,长度在50~500m的较大洞穴有7个。从洞穴发育的基本特征看,较大的洞穴多呈单通道水平廊道状,洞内保留有许多典型的溶蚀小形态(如窝穴、波痕类),但洞内沉积物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崩积物、残积物和渗流水造成的碎屑物,碳酸钙化学沉积物相对较少,溶洞多表现为一种单调的干洞特点。从成因上看:较大洞穴属于具有潜流成因的次生渗流带洞穴;较小洞穴有裂隙状的渗流带洞穴、差异风化成因的壁龛式洞穴等。这些洞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
洞穴钟乳石类的分类方案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朱学稳 《中国岩溶》2005,24(3):169-174
为填补我国洞穴钟乳石类尚无一较系统的分类方案的空白,根据我国洞穴调查与探测的现有研究程度与发现,和我国主要属“雨水型喀斯特”的基本特点,提出了一个以钟乳石类形成的水动力机制为基础,以形态特征为主导,较适宜于中国洞穴应用的分类方案,共有重力水沉积、非重力水沉积、协同沉积、叠置沉积和异因同形沉积五大类,列出和讨论了在国内洞穴中已被发现分属于各类的60多种个体形态名称及其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京石花洞是中国北方已探明洞穴中次生碳酸盐沉积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的洞穴;石花洞的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北方岩溶洞穴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7月,为了获取石花洞发育规模、空间结构等基本数据,采用国际通用洞穴测量方法,运用激光测距仪、罗盘和倾角仪,辅以Onstation洞穴绘图软件和ArcMap10软件对石花洞洞穴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和测绘。结果显示:(1) 石花洞洞穴系统整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度为5 639 m,洞底投影面积为37 096 m2,洞底高差为172 m,洞内最高点海拔约为265 m,最低点海拔约为93 m。洞穴系统的发育演化主要受地层产状与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控制;(2) 石花洞洞穴系统分为五层,自上而下,各层洞道平均海拔依次为249 m, 211 m, 154 m, 111 m和95 m;(3) 最底第五层季节性地下河洞道长1 638 m,自西北向东南方向贯穿整个洞穴系统,依干湿季水文条件的差别,地下水以季节性涨落为主要特征,有多段有水通道;地下河道下游末端为叉状河道,崩塌明显,洞壁上无明显流纹发育;(4) 综合石花洞地下河走向和流向、洞穴发育控制因素和区域地层产状特征、石花洞与周边洞穴的空间位置关系,推测孔水洞是石花洞洪水期的排泄口。   相似文献   

7.
对溪洛渡工程库首区喀斯特洞穴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地质背景与洞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洞穴中冲,溶蚀形态特征、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剖面及沉积旋回分析、粒度分析、砾石统计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洞穴发育过程中的古水流方向。测年资料表明,多层洞穴不同时代的堆积物记录,反映了气候波动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为评价洞穴的发育规模,展布方向及对工程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地质背景与洞穴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结合 洞穴中冲、溶蚀形态特征、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剖面及沉积旋回分析、粒度分析、砾石 统计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洞穴发育过程中的古水流方向。测年资料表明,多层洞穴不同时 代的堆积物记录,反映了新构造运动和气候波动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为评价洞穴的发育 规模、展布方向及对工程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果树喀斯特洞穴群苔藓植物岩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张朝晖  王智慧  祝安 《中国岩溶》1996,15(3):224-232
本文通过对黄果树区域7个喀斯特洞穴的调查和分析,报道洞穴苔藓植物21科43属59种。根据环境中水、光和苔藓植物生长状况,作者划分出滴水苔藓钙华、瀑布苔藓钙华、季节性河水苔藓钙华和向光苔藓石鳞片4种洞穴沉积形态;根据溶痕表面积大小及苔藓植物特征,区分黄果树喀斯特洞穴群苔藓植物溶蚀形态为溶孔、溶斑、溶块和溶丝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肖莎  高志前 《现代地质》2019,33(6):1208-1219
碳酸盐岩次生溶蚀孔洞是优质的储集空间,为油气的运聚提供条件。为研究溶洞发育的控制因素,选取广西东兰-凤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碳酸盐岩溶蚀特征进行分析。镜下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为亮晶生屑灰岩、颗粒灰泥灰岩、含颗粒灰泥灰岩、晶粒灰岩和灰泥颗粒灰岩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研究发现,影响洞穴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构造、岩组类型、流体性质、气候及岩溶古地貌。构造控制洞穴发育规模,在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容易发育大规模洞穴;目的层大套灰岩是溶蚀的物质基础,力学强度较大的亮晶生屑灰岩易于形成大型洞穴,当岩石含较多灰泥或发生重结晶时,溶蚀难度增加;酸性流体、温暖潮湿气候和岩溶斜坡地貌,为洞穴发育的有利条件。其中,构造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1.
本溪水洞位于上马家沟组砾屑灰岩中。洞穴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当时的古气候、古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甘肃武都万象洞方解石现代沉积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机理的认识是解释洞穴石笋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关键.近两个水文年的洞穴现代过程监测结果显示,万象洞内温湿度全年基本保持恒定;洞穴滴水的pH值夏季偏低、冬季偏高,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电导率和HCO3-浓度及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年内变化不显著;洞内CO2分压夏季偏高,冬季降低接近于当地大气的CO2分压水平.对不同滴水点的对比研究表明,滴水中Ca2+达到一定浓度是方解石沉积的必要条件.此外,万象洞夏季CO2分压的升高对方解石形成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万象洞石笋沉积的主要受控于滴水饱和度以及洞穴CO2分压.  相似文献   

13.
贵州凉风洞洞穴滴水水文水化学过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贵州荔波凉风洞5个滴水点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表明除大气降雨携带的较少物质成份外,凉风洞滴水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同时,示踪结果显示出凉风洞滴水对大气降雨的响应较快,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方解石溶解-沉淀过程所控制,稀释作用、水来源的差异或者活塞流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影响较弱,表明凉风洞滴水点的次生沉积物可能记录了环境变化信息。但水在洞穴顶板内运移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作用过程)以及洞穴滴水响应大气降雨的时间尺度、水动力过程、水流形式等因素,影响到凉风洞洞穴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记录指标。因此,岩溶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变化指标的解译应该有洞穴滴水水动力地球化学过程的结果作为支撑。这些过程的清晰化可以更好地为研究洞穴环境次生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的过去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瞬变电磁法在黄石市某矿主竖井建设地段查明了地表到地下100m的岩洞、构造破碎带、断裂带,并利用这些资料讨论了洞的成因及其与断裂破碎带的关系.圆满地完成了矿方提出的地质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中蚂蜂洞、里郎洞新第三纪堆积孢粉组合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大石围天坑四层不同高程上的洞穴的发育时代。蚂蜂洞和里郎洞新第三纪堆积是迄今广西所发现的海拔高程最高的第三纪地质剖面,其孢粉主要以被子类桤木粉属( Alnipollenites )、栎粉属( Quercoidites )、桦粉属( Betulaepollenites )、栗粉属( Cupuliteroipollenites ) , 裸子类双束松粉属( Pinuspollenites ) , 蕨类水龙骨单缝孢属( Polypodiaceaaesporites )、桫椤孢属( Cyathidites )为主,反映当时主要为亚热带温暖、阴湿的森林气候环境。根据与蚂蜂洞的相对位置,推测较之高的南东支洞、最高层洞形成时代应早于新第三纪,比之低的中洞应形成于早— 中更新世,而地下河则在全新世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7.
钙华洞穴的形成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绪伦  李振伦 《中国岩溶》2004,23(2):107-112
钙华洞穴是由钙华或钙华与碳酸盐岩共同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按成因,钙华洞穴可分为沉淀型(建造型)和岩溶型(改造型)两种类型。沉淀型钙华洞穴是钙化瀑布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水量的分异和流态的变化造成不同位置上CaCO3 沉积量的差异而出现洞穴空间雏型并经进一步发展形成;岩溶型钙华洞穴则是钙华体在溶蚀过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和再造所致。钙华洞穴小巧玲珑,景观精美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由于钙华洞穴的顶板较薄,使其具有较多的不稳定性。另外,洞内的次生碳酸钙形态极易被污染破坏。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应对钙华洞穴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强洞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寻找到充填流体的大型洞穴是碳酸盐岩油藏预测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塔河油田的试验表明,应用AVO技术可以有效地鉴别溶洞是否充填流体。溶洞充填流体之后,由于碳酸盐岩与流体之间存在很大的纵波波阻抗差异会形成强的纵波反射系数;同时,又由于流体内不传播横波,溶洞壁(包括顶低面)是横波的绝对反射界面,因而会形成强的横波反射。换句话说,充填流体溶洞既能形成强的纵波,又能形成强的横波。AVO分析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弹性反演,从中提取出与横波有关的属性来指示充填流体的溶洞。  相似文献   

19.
洞穴地球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洞穴内生长的微生物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近年来洞穴地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克隆文库测序法、遗传指纹图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法、稳定同位素探针法以及各种技术的利弊,总结了洞穴地球微生物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洞穴堆积物形成作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预测了洞穴地球微生物今后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