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种特殊瘤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瘤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与碳酸盐结核有关,另一种则认为是差异压实所为,再一种则认为是同沉积作用形成。然而,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瘤状灰岩却因其产状貌似通常意义的砾状灰岩而使得人们将其误认为砾状灰岩。作者通过对这套“砾状灰岩”的沉积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同生和成岩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 (致使强度降低 ),最后在印支期的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实为瘤状灰岩,它代表的是闭塞、贫氧的 (台内洼槽 )沉积-成岩环境,是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野外露头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中发现了一些“钙质结核”,野外露头中呈层状发育于长7段油页岩中,形态为“透镜状”、“椭球状”、“飞碟状”,直径大小约为10~70 cm。为探明其岩石类型和主要岩石组分,运用显微镜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实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结核体进行岩石学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岩石学特征显示,霸王庄和宜君套滩剖面的“钙质结核”主要成分为重结晶方解石和晶粒方解石,具“球粒状”结构,岩石类型为灰岩;瑶曲聂家河剖面结核体主要岩石类型为泥-粉晶白云岩。分析认为这些“钙质结核”其野外产状和岩石成分,符合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和受热液活动影响的特征,并且铜川地区在长7期具备热液活动的条件。初步认为这些“钙质结核”为湖底热液活动成因的湖相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地层,已有不少学者对其成因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本文通过对该区蒸发岩微相分布规律、剖面结构及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分析,提出该区蒸发岩形成于成盐盆地与外海周期性隔绝的“干化蒸发”条件下的新认识。首次提出用“回灌重溶”机制来解释厚层石盐岩中的泥质薄夹层的成因、各种石盐岩颜色的成因及蒸发岩剖面中缺乏干化蒸发晚期阶段的钾镁盐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 “溶积层”的概念。微相分析表明,在形成蒸发岩的盐坳盆地东部的水下古地形隆起上,发育有堤坝状的礁或生物丘等生物建隆,其在地形上的隆起构成了盐坳盆地与外海的障壁,在海平面下降期间可使盐坳与外海完全隔绝而进入干化蒸发阶段,从而形成了石盐沉积;由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突发性海水回灌事件又使先成的石盐层部分溶解(回灌重溶),并由于不溶残余物的富集成层(溶积层)而阻止了下伏石盐层的进一步溶解。这是该区蒸发岩地层中缺少典型干化证据的主要原因。本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间互分布的地层层序结构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旋回,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侵期和高水位期,蒸发岩则主要形成于低水位期。  相似文献   

4.
蠕虫状灰岩特征和成因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扬子地区下三叠统中广泛分布着一种外貌独特的灰岩——蠕虫状灰岩,这种灰岩出现在该区深水和浅水的多种环境中,具有灰泥结构和粒泥(或泥粒)结构;斜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和压扁透镜状构造。蠕虫状灰岩是多成因的,各成因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中,先期形成的可被后期形成的叠加和改造。沉积作用、沉积分异作用是形成蠕虫状灰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生物扰动作用、水流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则是形成各种蠕虫状灰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的放射虫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天锐  王乃文 《地质科学》1977,12(4):390-393
放射虫岩是指主要由放射虫壳体堆积的一种“化学-生物化学岩”。放射虫吸收海水中的硅质组成以含水的SiO2为成分的壳体。在放射虫岩中,常常还有海绵骨针和硅藻等生物遗迹。卡洛瑞(Carozzi,A.V.1960)把已发现的放射虫岩分为四种:砂质放射虫岩、钙质放射虫岩、铁质放射虫岩(红放射虫岩)和炭质放射虫岩(黑放射虫岩)。实际上放射虫岩主要是硅质为主。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的放射虫岩是一种硅质放射虫岩,本文试就其成因、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及与成矿和古构造活动的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湖发现由菱铁矿组成的“铁质溅射物”和“贫铁溅射物”是太湖形成于陨石冲击的观点,本文对这些实为铁
质结核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测试。数据表明,这些样品是在太湖现代沉积淤泥层中形成的菱铁矿
和褐铁矿结核。结核中含有大量水生植物碎片、植物蛋白石、细菌和少量动物壳体碎片。菱铁矿高温灼烧后全部变成赤铁
矿,说明太湖地区不存在菱铁矿熔融状的高温相。菱铁矿14C测年结果表明各个样品形成于年代,不是瞬间形成的。δ13C 数
据指示为淡水无机碳来源,并非湖区碳酸盐岩直接来源。所谓的“贫铁溅射物”实际是黄土层的成岩钙结核。这些证据表明,
太湖发现的这些结核是沉积成岩期的产物,并非冲击高温溅射熔融形成的溅射物。  相似文献   

7.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6):597-610
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以及分布的全球性,使其在显生宙还未发现类似的对等物。对臼齿状构造成因的不同认识使其成为“臼齿状构造谜”。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1600 Ma 至 1400 Ma)第3段隐晶质泥晶灰岩序列中的臼齿状构造,以其特别的沉积特征为了解“臼齿状构造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特征包括:(1)臼齿状构造特别的形态学特征,(2)由微亮晶所充填的臼齿状裂缝具有明显的边界(以富集残余有机质和黄铁矿为特点),(3)臼齿状构造的宿主岩石是不发育叠层石和纹理化构造的隐晶质泥晶灰岩,(4)与臼齿状构造常常共生的极为特别的宏观藻类化石等。因此,臼齿状构造可以解释为一种发育在席底生境中、由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前寒武纪最普遍的沉积现象,臼齿状构造为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期刊登了黄志诚和刘冠邦有关太湖“溅射物”的讨论文章。该文从沉积学观点,对太湖某些沉积物及结核开展了 研究工作,确定了沉积成因菱铁矿结核的存在, 并据此对我们在2009 年提出的太湖“溅射物”冲击成因观点提出质疑。这 些非溅射物结核的新资料,为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溅射物提供了某些参考。本文根据溅射物的外形、内部特征以及同位素 资料,与非溅射物结核进行了初步对比,结果显示对太湖“溅射物”的不同结论可能与研究样品差异有关, 相关研究工作 还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9.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沉积学报》1998,16(2):24-29
通过对宣龙地区“鲕状矿石”的详细镜下切片观察,与叠层石结构、形态和成分的对比,以及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提出“鲕状矿石”实际上均为微生物成因的铁质包壳粒,并按其形态分为核形石,微生物鲕石、微生物豆石三种类型。对铁质包壳粒的微生物矿化作用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观测波浪作用下土体产生的振荡现象,分析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波浪作用后土体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土粒径粗化和“铁板砂”的形成过程。试验及讨论结果表明:在波浪作用下上层粉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液化状态;由液化土形成的振荡土层与下部土层之间形成“W”型的滑动面,振荡土层的厚度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小;细粒物质从振荡土层中的骨架中脱离进入水体中,并在土体表层形成一层以黏粒为主的絮凝状沉积物,其厚度随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土体停止振荡前达到最大值;土体液化是“铁板砂”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波浪引起的液化土体振荡则使“铁板砂”的形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武昌地区孤峰组硅质岩主要包括放射虫岩、海绵骨针岩和微晶硅质岩。将这些岩石样品浸入氢氟酸(5—10%)中12—24h,可见清楚的沉积构造。孤峰组上部具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发育块状层理、条带状层理和三分层理,形成于深水盆地环境;下部具丰富的海绵骨针,发育滑塌构造、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形成于较深水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12.
奥陶系宝塔灰岩网纹构造成因研究进展及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扬子地区分布广泛的奥陶系宝塔灰岩网纹构造成因的研究进展,整合了多位学者的主要观点及认识,结合四川旺苍唐家河等地奥陶系剖面的考察与镜下薄片观察,对网纹构造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与建议。学界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网纹构造并非暴露干裂成因,生物遗迹、海底硬地、准同生变形构造等成因解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但关于水下胶缩、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等解释仍在热烈讨论中;对四川广元旺苍唐家河剖面宝塔灰岩的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在灰色宝塔灰岩中观察到了非沥青充填的“黑色细纹”,网纹构造的形态、泥质含量等也随沉积旋回而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进一步研究这些新的现象或许能为后期确定网纹构造的成因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利用确定上覆、下伏地层时代与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结合邻区古生物年代特征,对西藏普兰北喜马拉雅分区下石炭统进行了厘定。普兰地区早石炭世受沉积环境与物质供应量等因素影响,岩性、岩石组合特征与邻区略有差异,其下部以变质粉晶灰岩为主夹变质泥质粉砂岩,厘定为亚里组;上部以变质细粒砂岩为主夹变质粉晶灰岩,厘定为纳兴组。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角帮沟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钙结壳进行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系统分析发现,该剖面中钙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含量呈规律变化,可分为基岩带、过渡带及钙结带。岩石学分析表明,基岩带为灰白色中厚层泥晶生物灰岩,其内发育碳酸盐岩砂和岩溶角砾充填的岩溶系统;过渡带为黄白色、黄褐色、褐红色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状泥晶生物灰岩,其内发育钙质胶结的原地角砾充填的侵蚀漏斗;钙结带为局部钙结岩化的灰色亮晶生屑灰岩叠覆土黄色多孔块状钙结岩,其内发育多期裂缝、根模、肺泡结构和次生碳酸钙胶结物等典型钙结壳结构。矿物学分析表明,自过渡带至钙结带CaCO3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推测内部次生碳酸钙逐步胶结富集是钙结岩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四川盆地茅口组顶部以发育铝土质泥岩和铝土岩的岩石组合为特征,且其与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古地理背景相吻合,表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茅口组顶部钙结壳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并通过与经典钙结壳特征的比较,总结出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钙结壳发育模式。该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表生成岩作用产物的补充,而且还可为国内外同类型钙结壳研究提供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柴北缘石炭系克鲁克组发育了一套厚层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是研究区页岩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形成于陆表海沉积环境,与深海富硅质泥页岩和湖相富碳酸盐泥页岩具有显著差异,目前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其开展岩相与沉积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沉积学与油气地质学意义。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以区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为主要原则,综合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化石组合及其他混入物等因素,将柴北缘石炭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划分出10种主要岩相类型,分别指示不同的沉积微环境。其中,煤岩、水平层理碳质黏土岩、透镜状层理粉砂质黏土岩、波状层理黏土质粉砂岩、脉状层理粉砂岩均属于潮坪沉积;富含菱铁矿结核的块状黏土岩为潟湖沉积;块状泥灰岩和块状生屑灰岩属碳酸盐台地沉积;而含介壳粉砂型泥岩和介壳型泥岩则属于潟湖与局限台地之间的过渡沉积,具有原地混积的特点。由于陆表海平缓的古坡脚,致使区内沉积体系受短期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显著,随滨线快速迁移,不同沉积环境的泥页岩在垂向上频繁叠置,交互出现,可总结出3种主要的岩相组合类型,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相潟湖相潮坪相组合,局限台地相潟湖相组合和局限台地相生物碎屑浅滩相组合。在泥页岩的岩相类型、特征、沉积环境及垂向演化序列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了陆表海泥页岩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6.
The early Mesoproterozoic Rohtas Limestone in the Son valley area of central India represents an overall shallowing-upward carbonate succession. Detailed facies analysis of the limestone reveals outer- to inner-shelf deposition in an open marine setting. Wave-ripples, 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s and edgewise conglomerates argue against a deep marine depositional model for the Rohtas Limestone proposed earlier.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the limestone shows that δ13C and δ18O value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early Mesoproterozoic open seawater composition. The ribbon limestone facies in the Rohtas Limestone is characterized by micritic beds, each decoupled in a lower band enriched and an upper band depleted in dissolution seams. Band-wise isotopic analysis reveals systematic short-term variations. Comparative enrichment of the heavier isotopes in the upper bands is attributed to early cementation from sea water and water derived from the lower band undergoing dissolution because of lowering of pH at depth. The short-term positive shifts i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almost every upward gradational transition from a seamed band to a non-seamed band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dissolution seams here are of early diagenetic origin, although their formation was accentuated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相似文献   

17.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地层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主要有砂砾屑白云岩和灰岩、风暴硅岩、泥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和藻叠层白云岩5种岩石类型,砾屑放射状构造、底模构造、冲刷构造、丘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等5种沉积构造。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根据风暴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类型、规模和组合特点,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在辽宁凌源地区雾迷山组识别出一个标准的5单元垂向沉积序列。通过野外和室内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认为,研究区风暴岩形成于碳酸盐台地相中水体较浅的潮间环境。该风暴岩的发现对重建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古地理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ioneer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odules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coaliferous associ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Middle Paleozoic sequence in the southern Tunguska Basin (Siberian Craton)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sediments underlying the coaliferous association contain two (siliceous and carbonate) types of normal nodules and one type of allogenic nodules (redeposited chalcedony nodules in the kaolin-itechalcedony unit of the Beloyarsk Formation); (2) the coaliferous association includes four (calcite, siderite, pyrite, and goethite) types of nodules; (3) each nodule type is confined to a specific genetic type of sediment; e.g., siliceous nodules are confined to lagoonal sediments; calcite nodules, to lacustrine and lacustrine-boggy sediments; siderite nodules, to lacustrine-boggy and boggy sediments; pyrite nodules, to boggy sediments; and goethite nodules, to alluvial sediments; (4) the formation of goethite nodule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erosion and redeposition of siderite nodules; (5) the coefficient of carbon concentration shows a distinct positive correction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nodule content; (6) nodules appeared in the coaliferous association during diagenesis and epigenesis; the calcite and pyrite nodules are enriched in sandy material, as suggested by the high content of insoluble residue; (7) combustion of coal seams promoted the melting of the adjacent siderite nodu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gnetite ores; consequently, the thermally altered mudstones, siltstones, and sandston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a high-quality building material that is used as road fill.  相似文献   

19.
金若谷 《沉积学报》1987,5(4):78-89
本文从沉积序列、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生物共生组合以及古地理位置等探讨了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的沉积相和沉积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晚期沉积模式为缓坡型生物浅滩边缘沉积较深水碳酸盐-硅质岩边缘海槽环境。晚二叠世晚期(长兴期)由于华力西运动的波及和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的活动,海侵继续扩大,导致了碳酸盐台地发生破裂分化,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相分异明显,深沟纵横交错的古地理格局。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属边缘海槽沉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沉积学手段对贵州平塘甘寨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茅口组主要的岩石类型有亮晶-微晶生屑灰岩、生物灰岩、微晶灰岩、亮晶内碎屑灰岩、硅质岩、瘤状灰岩和含燧石灰岩等,茅口组生物种类有介形虫、腹足、腕足、三叶虫、藻类、棘屑、蜒、珊瑚、海百合茎等。岩石学特征和生物组合指示,平塘甘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包括台内滩和滩间两个亚相。茅口组可划分出3个Ⅲ级层序PSQ1、PSQ2和PSQ3,均由海侵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层序发育受到了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层序之间的界面P2q/PSQ1、PSQ1/PSQ2、PSQ2/PSQ3皆为岩性-岩相转换面,层序界面P3l/PSQ3在茅口末期受到东吴运动的影响,为构造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