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温湿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1901-2014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TS3.20月地表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季节性和区域特征,并利用1979-2015年欧洲中心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日最高/最低温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区域所占比例的年际变化。结果发现,近110多年来东亚地区[0.134℃·(10a)~(-1)]的增温趋势高于北美地区[0.102℃·(10a)~(-1)],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增温趋势低于东亚地区,而北美干旱半干旱区的增温趋势高于北美地区。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在冷季增温明显,东亚地区冷季增温约是暖季的2.9倍,北美地区为1.3倍。季节性增温存在明显的纬度差异,在东亚和北美高纬度地区(45°N以北)冷季温度的增长速率通常比暖季大。东亚和北美的降水增加趋势均高于北半球,暖季降水增加明显并且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北美高纬度地区(45°N以北)。东亚和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没有明显增加趋势,分别为0.04 mm·(10a)~(-1)和0.07 mm·(10a)~(-1)。东亚和北美地区及东亚和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区受极端高温影响的面积有增加趋势,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受极端降水影响的面积有减少趋势。北美和东亚地区以及北美和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月平均温度对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的响应比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明显,月平均降水对ENSO的响应比PDO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青 《气象》2011,37(4):508-512
2011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中心位于北美北部,强度比常年同期偏弱.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现三波型分布,东亚大槽、北美槽强度偏弱,西欧槽接近常年同期,东亚锋区明显南压.南支槽位于90°E附近,强度与常年相当.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1月主要气候特点:全国平均气温为-8.3℃,比常年同期(-5.9℃)偏低2.4℃,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2 mm,比常年同期(12.1 mm)偏少3.9 mm.华北、黄淮等地区干旱持续发展,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严重.月内有3次中等强度冷空气及6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期冰盛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末次冰期冰盛期(LGM)是十分关键的气候时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极寒冷时期,那时北美北部为一巨大冰盖,包括3部分:一个在北美北部的东南,是北美冰盖的主体,称为劳仑泰冰盖;一个在北美北部的西南方太平洋沿岸,范围较小,称为考尔的勒冰盖;另一个在北美东北部靠近北冰洋,称为因纽特冰盖,范围最小。LGM时全球陆地约有24%被冰覆盖,  相似文献   

4.
1979年制订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由四个部分组成:1.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2.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3.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4.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作为世界气候影响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卫星陆面气候计划(ISLSCP),是1983年由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和  相似文献   

5.
侯永林 《气象》1984,10(4):21-21
1982年冬季以来,异常的天气气候连续袭击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83年世界谷物产量为16.06亿吨,比上一年下降了6%。1983年亚洲虽然也有灾害,但相比之下气候条件仍为最好,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北美不断遭到暴风雪、龙卷风和热浪的袭击,非洲连续两年受到干旱危害,气候条件最差,粮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北美,比1982年下降13.7%。西欧受到低温阴雨和酷热的袭击,南美遭受严重的洪水,气候条件较差,粮食也减产。大洋洲属于一般情况。 亚洲:1983年我国气候条件较好。北方的甘肃、  相似文献   

6.
气候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气候能够促进或阻碍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强烈而有害的.对人们的生活,气候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撒哈拉的干旱成为非洲部分地区的灾害;恒河平原的洪水给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灾难;北美部分地区连续两年冬季严寒,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对气候极其敏感的蝗虫又再度在非洲和半干旱的许多地区蔓延.  相似文献   

7.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和美国气候预测系统(CFSR)再分析资料,结合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模拟结果,考察了1979–2016年全球表层土壤湿度次季节变率的基本特征。在各个季节和所有资料中,土壤湿度均有明显的次季节变率,且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在中国东部、北美、南非、澳大利亚的夏季,土壤湿度有较大的次季节方差,CFSR和CESM中的土壤湿度变率强于ERA-Interim。通过谱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和南非的土壤湿度主要为10–30天的周期,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土壤湿度同时具有10–30天和30–50天的周期。  相似文献   

8.
序言在北美西部的半干旱环境中,森林上、下界的树木常常不受周围树木之竞争和干扰,树木径向年生长率通常随树龄的增长而按某种有条理的方式下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水平.由于这种生长率之下降起源于生物学的原因,所以必须先在每一年轮序列中予以剔除,才能最后将这些序列组成树木年轮年表,以用于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将这种非气候“噪声”模式化然后予以剔除的过程,就是所谓标准化处理(弗里茨(Fritts)  相似文献   

9.
张颖娴  孙劭  刘远  侯威  王国复 《气象》2022,(4):459-469
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偏高1.11℃(±0.13℃),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七暖年.全球海洋持续升温,海洋热容量和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均创历史新高,南北极海冰覆盖范围较常年偏小.年内,全球各地重大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欧亚多地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北美和亚洲等地发生严重干旱,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异常活跃,欧洲和...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在美国国家气象局(NWS)国家气象中心(NMC)建立了气候分析中心(CAC),它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项目的一个部分.气候分析中心使命是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来分析、诊断、预报全球短期(主要是每周、每月和每季的)气候振荡.气候分析中心的分析情报部(AIB)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广大的各种用户提供现时全球气候情报和产品(Finger等人,1985).该组织的其它主要职能(如预报和  相似文献   

11.
由于正在持续的特大干旱,更频繁的洪水,热浪以及导致空气污染的山火,美国西南部目前正在经历气候危机.这些气候危机主要与水文气候过程相关,尤其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的水汽通量.本研究主要讨论目前一些水文系统的科学基站以及物理驱动因素,比如北美夏季风以及太平洋北美遥相关.本研究指出降水以及气温对于干旱的相对作用的理论和工具.确定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对于美国西南部水文气候系统的相对作用尤为重要.展望未来,需要研究高分辨率模拟系统,加强降水以及温度对于水文气候系统相对作用的理解,外部强迫的作用以及通过科学家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利用萧山国家气象观测站30a(1981-201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浙江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气候特征和主要旅游气象灾害发生时段,利用湘湖落雁岛1 a(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负氧离子监测数据,分析了度假区负氧离子浓度特征.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进行气候舒适度分析评价,采用度假气候指数(HCI)进行气候适...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李晓燕 《气象》2000,26(4):16-19
1999年,全球气候仍持续较常年偏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强拉尼娜事件维持并发展,对全球特别是热带地区的气候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欧洲、北冬季连续遭受暴风雪袭击,出现严寒天气,夏季又经受了高温热浪的袭击。全球许多地区暴雨频繁,亚洲南部、欧洲中部、北美南部、南美北部以及非洲的一些地区都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北美中部、西亚等地却干旱少雨,发生了凡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北美、南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先后遭到罕见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季、月平均1 000 h Pa位势高度上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状态的新环流指数,包括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及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采用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NCEP/NCAR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上述环流指数,并据此分析了AL的气候及异常规律。结果表明:1)AL在1月最强,中心偏南、偏西;12月最弱,中心偏北、偏东;2月居中。2)AL指数P与λ_c之间存在负相关,强年('0)偏东(λ'0)、弱年偏西。AL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偏强、偏东,但近年有反转的迹象。3)AL在强El Nio年偏强、偏东,在强La Nia年相反,该关系自1975年以后尤其明显;AL与中纬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正相关,SST负异常年AL东移加强,反之亦然。4)AL指数P与同期北半球中高纬气温、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呈现"+-+"大圆波列分布,相关中心分别位于中纬度北太平洋、北美西北部、北美南部,与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9,自引:0,他引:139  
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候交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相似文献   

16.
本书为1978年6月14-16日在柏林召开的国际讨论会科研报告文集.由西德蒙斯特大学应用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的W.巴赫(Bach)、联邦环境局的J.潘克拉思(Pankrath)和世界气象组织的W.凯洛格(Kellogg)等人编辑.于1979年ELSEVIER科学出版公司首次出版. 本书共分三部份:一、气候史、理论和模拟;二、人类影响气候过程;三、未来气候的潜在影响.现将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全球重大天气与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华 《气象》2004,30(4):25-28
全球气候持续偏暖。南亚、欧洲大部和北美洲冬季出现异常严寒 ,许多地区遇到数十年未见的暴风雪 (雨 )天气。夏季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多个国家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 ,严重干旱导致森林火灾频发 ,经济损失惨重。南亚、东南亚夏季暴雨频繁 ,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非洲干旱持续 ,局部发生洪涝。美国 5月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 ,北大西洋飓风较常年显著偏多。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模拟分析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华南区域2071~2100年的温度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2071~2100年均地面温度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上升约2~4 ℃;华南区域未来夏季降水量在22°N以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增加,而以南区域减少;冬季降水则表现为华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减少.2071~2100年华南区域的温度气候趋势系数为正值,年均降水气候趋势系数为负值.2071~2100年的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均比气候基准时段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定常波不平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网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1us),分析了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60°N纬带的定常波不平稳性,结果表明:(1)全城定常波不平稳带位置存在季节件北进、南退过程.平稳的定常波出现在冬季的35°-55°N的中纬度带和夏季的副热带地区(35°N以南),分别与冬季的东亚大槽、北美槽和较弱的欧洲槽,以及夏季的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相联系.不平稳度的高值中心出现在春季的35°N和夏季的50°N,这与定常波强度季节变化和月平均图上槽脊位置、强度年际异常有关.(2)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向不对称性.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的强槽强脊所控制的区域,而不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强度较弱的区域.副热带(35°N及以南)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冬强于夏,中纬度(35°N及以北)则夏强于冬.夏季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地理分布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无论冬夏,北欧是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北美大陆附近的定常波则相对平稳.(3)夏季,从华北经东北至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定常波不平稳度高值带,其高值中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45°N,130°E),主要影响中国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可能是该区夏季气候脆弱带的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有关OKJ波列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亚非 《气象学报》2010,68(4):584-589
文中对夏季特别是初夏时节频繁发生在欧亚地区的一种罗斯贝波列(OKJ)的系列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分别阐述了OKJ波列的性质、影响范围以及在夏季波动中的地位.指出OKJ具有稳定的准定常波性质,相对较长的相干时间尺度,直接影响范围在欧亚,间接可波及北美,在夏季还可以和另一著名波列(P-J)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对东亚夏季的大气环流变化产生关键性作用,对气候预测也有指示意义.文中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