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三叠纪古地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永安 《新疆地质》2000,18(4):335-338
1 早三叠世古地理 三叠纪开始,由于印度板块由经向运动转变为纬向运动,印度板块开始裂解成印度-喜马雅地块、冈底斯-羌塘地块和昆仑地块等地体。昆仑、羌塘地块快速向北漂移,以独立地块存在于古特提斯洋中。早三叠世塔里木在晚二叠世沉积基础上,沉积范围扩大,局部经受了古特提斯洋海侵,在杜瓦和满加尔坳陷中形成海泛区1,2。天山山前和准噶尔除局部地区为连续沉积外,广大地区均为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3。康西瓦-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的古特提斯北缘海相沉积区与晚二叠世基本一致(附图24)。1.1 剥蚀区 (1)天山中-低山…  相似文献   

2.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滩亚相石英砂岩表明此区曾存在过古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末古特提斯基本闭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相对稳定阶段。中、晚三叠世海侵,沉积了巨厚复理石。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造山带,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晚古生代-三叠纪南盘江海的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古生代-三叠纪,滇黔桂三省区和越南北部有南盘江海长期发育。地质构造上,北面为扬子地块,东南有云开地块和大明山微陆块,西南有越北地块。南盘江海内部有北部的田林海盆,中部的八布洋盆和南部的钦防海盆。中间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海下台地,最大的是大明山台地,其次是靖西台地和西畴台地。早泥盆世晚期南盘江海的张开,可能是冈瓦纳板块反时针旋转、扬子地块北移,使其间滇桂-越北地块裂解的结果。进一步的海底扩张导致早石炭世时八布海盆出现洋壳,南盘江海成为南北超过20个纬度的小洋盆。古地理再造表明,八布海盆的扩张脊可能连接西面哀牢山海的洋脊。晚二叠世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微陆块碰撞。早三叠世印支地块北移,和越北地块会聚。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南盘江海南缘出现活动陆缘。晚三叠世印支-越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会聚,南盘江海闭合。南盘江海和哀牢山海及昌宁-孟连海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基本同步,可能属古特提斯同一洋脊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4.
放射虫硅质岩对华南古地理的启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虫硅质岩在中国南方及邻区广泛分布,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按其时空分布,可分为南区及北区和东带。南区包括滇西、滇东南、桂西和桂南,主要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放射虫硅质岩。滇西硅质岩带南延至泰国和马来西亚,代表古特提斯主支。滇东南、桂西和桂南的硅质岩则指示古特提斯多岛洋的分支海盆。北区包括两广中北部、湘赣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主要为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硅质岩,标志当时扬子台缘与古特提斯洋连通的深水盆地。东带沿南海和东海外侧的岛弧分布,从菲律宾北巴拉望经琉球到西南日本内带,主要为中二叠世至晚侏罗世放射虫硅质岩,与古地磁证据一起指示了该期间华南南方一个低纬度的远洋盆地,可称为“古南中国海”。它的张开可能是中晚二叠世云开地体和中国东南部其他地方造山事件的原因,它的随后发展对华南东部三叠纪和侏罗纪古地理演化也有重大影响。晚侏罗世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的迅速北移,使“古南中国海"俯冲消减,导致东南沿海大规模的钙碱性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5.
三江昌宁-孟连带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其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的转换方式一直是青藏高原及邻区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三江造山系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讨论了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岩浆、沉积及变质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昌宁-孟连结合带内共存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洋壳残余,临沧-勐海一带发育一条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前人所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应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东向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杂岩,滇西地区榴辉岩带很可能代表了俯冲增生杂岩带发生了深俯冲,由于弧-陆碰撞而迅速折返就位,这一系列新资料及新认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演化的大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三江造山系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格架及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扩张、早古生代中晚期-晚古生代特提斯俯冲消减与岛弧带形成、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主碰撞汇聚、晚三叠世晚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等阶段.   相似文献   

6.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陡岭岛弧和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发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国缘地块(古岛弧  相似文献   

8.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9.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浩若  杜越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1-227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10.
对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①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并导致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②羌塘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沿着保山地块东缘和羌塘地块北缘的闭合是不同时的,东早西晚;③华南地块向北漂移,可能引起了华南地块西部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南部的古特提斯洋北岸的凹入,这为松潘—甘孜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古特提斯洋闭合引起的俯冲造成了华南地块西部大陆边缘的裂离,也共同为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包括塔里木地块、华南地块、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内的几个地块的合围,导致了松潘—甘孜地块三角形的构造形状。支持以前的假设: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杂岩的物源来自华北地块南缘或秦岭—大别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整体上呈NW-SE走向展布于华南板块的南缘,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作为印支运动代表性地区的越南东北部地区Song Chay构造带上,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上古生界至早-中三叠世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中都发育向北东逆冲推覆,韧性变形域表现为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NE的剪切变形,而脆性变形域则记录了大量NE极性的褶皱和冲断构造.两广交界的云开地体和海南岛地区存在着相同样式的构造变形.关于这期变形的时间,本文通过对野外地层以及所出露不同时期岩体变形特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高质量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在越南的东北部厘定为237 ~ 228Ma.这期广泛分布于华南板块南缘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同Day Nui Con Voi(大象山)微陆块与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事件相关.本文认为华南板块在早三叠世开始沿着越南东北部的Song Chay缝合带俯冲拼合于Day Nui Con Voi微陆块之下,因此在早-中三叠世时期,在作为俯冲盘的华南板块南缘发育一系列的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世印支造山作用结束.因此,华南板块南缘的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被一同卷入早-中三叠世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秦岭二叠纪古海洋再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逢清  王治平 《地球科学》1995,20(6):641-647
  相似文献   

14.
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 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段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位于南岭以南区域,大致与云开-十万大山带相当。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大陆壳再造和矿产资源寻找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地质演化与钦-杭结合带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别是具有一致的开-合历史。震旦系底部的粤西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它与信宜和陆川新元古代蛇绿岩等是南段洋壳存在的重要证据。在进一步的矿床勘查中,要重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寻找。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南海盆地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分布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海盆地中生代海相地层是古南海沉积产物,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东部,南海南部西北巴拉望、礼乐滩和南薇西-北康盆地及其附近,地层厚度在2 500~5 000 m,分布面积合计在125 000 km2以上。南北两地中生界被古老基底和新生代洋壳隔开,加里曼丹岛北侧-北巴拉望一线为古南海消亡的缝合带。南海盆地中生代生物源以浮游生物为主,干酪根为III型,以生气为主。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形成的匹配关系良好,可形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新生古储型油气藏和古生新储型油气藏。由此可见,南海盆地中生代海相沉积岩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6.
华南加里东运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南加里东运动包含了郁南运动、北流运动(崇余运动)和广西运动,具多幕陆内造山特点。其影响范围包括扬子板块东缘"江南隆起"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华南加里东构造带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南部桂西右江盆地-粤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下伏的寒武系之上,中部桂东-粤中-闽西-赣南-湘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靠近"江南隆起"的湘中-浙西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但钦防盆地志留系与泥盆系整合接触。寒武系-志留系为同造山盆地的复理石沉积。从寒武纪-志留纪同造山盆地由南向北迁移,盆地展布、物源供给等显示"南山北盆"的盆山格局和造山带"由南向北"挤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块南部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块南部的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期发育有多种类型的沉积盆地,其形成演化直接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作用过程,泥盆纪-石炭纪是岭与华北地块的点接触碰撞时期,古秦岭洋和二郎坪弧后盆地同期逐步消亡,深化为陆壳基础上的残余海盆地及残余弧后盆地,二叠为面接触碰撞阶段,豫西小秦岭岭段首先隆升,成为向北的物源区,在商丹-北淮阳主缝合带及其弧后残余盆地消亡的同时,华北地块南部形成盆地,并成为旱二叠世华北陆表海的沉积中心,秦岭与华北地块全面碰撞发生于三叠纪,在造山变质变形广泛活动的背景下,华北地块则形成了统一的大型坳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18.
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段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位于南岭以南区域,大致与云开-十万大山带相当。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大陆壳再造和矿产资源寻找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地质演化与钦-杭结合带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别是具有一致的开-合历史。震旦系底部的粤西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它与信宜和陆川新元古代蛇绿岩等是南段洋壳存在的重要证据。在进一步的矿床勘查中,要重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寻找。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