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2.
关于震级标度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震级标度的一些议题提出看法,包括震级的国家标准、多种震级标度的存在、“全覆盖”震级、不同震级标度的换算、震级的校准等.文中还对改善震级测定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量度。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实际的工作中,人们通常认为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使用多种震级?震级为何不能统一?在地震监测工作中,为何震级之间不能相互转换?为何同一地震的不同震级会有差别?多种震级该如何使用?本文讲述了震级的测定原理、震级的巧妙之处,并对上述等11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测定震级,正确地使用震级。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震台面波震级偏差及其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大连地震台1983年到1986年四年间所记录的面波震级Ms≥4.0级的地震一千余例与《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中所给定的面波震级进行比较,算出大连地震台的台基校正值,以及不同震中距,不同震中方位,不同震级的震级偏差及其校正值.  相似文献   

5.
震级是表示地震自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正确使用震级,对于科学研究、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等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震级的发展过程、震级的单色性、震级统一的不可行性、震级转换的危害性、震级优选的科学性等方面,论述了震级的使用方法,以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使用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6.
速度型记录设备的地震速报,一般直接使用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计算震级(速度震级).编写台网观测报告,需要把速度波形仿真成位移后再计算震级(仿真震级).本文利用北京市地震台网2003年以来1 000多条记录,以全网、单台两种方式研究了上述两种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且与震中距、台基、设备等因素有关.建议在速报阶段,可用震级差和线性关系两种方法对仿真震级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7.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国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  相似文献   

8.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2010~2018年Ms≥3.5的500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重新量取计算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并对新疆地区分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区域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定量研究地震震级奠定基础.同时,将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都存在的震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  相似文献   

10.
张玲 《山西地震》2019,(2):8-11
选用2018年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分别对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测定的地方性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国标ML震级与传统ML震级一致性较高,震级偏差在0.1之内。新国家标准震级标度很好地继承和衔接了传统震级标度,使用分区量规函数测定的ML单台震级偏差和平均标准偏差值均较小,新震级标度测定的近震震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1.
用河北张家口台速度与位移记录测定近震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张家口台FBS-3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数字化速度地震仪和DD—2短周期模拟位移地震仪所记录的河北张北地区的地震,利用速度和位移数据分别测定了近震震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震级范围内,这两种资料测定的震级基本一致,没有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系统误差,标准误差也较小。可以认为,无论从其物理意义还是具体做法上,用速度测定的震级与由位移测定的震级之间能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c(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河南数字测震台网仿真前后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数字测震台网2012年1月—2013年4月记录到的80个地震事件,在震级方面分别做了仿真前和仿真后的对比分析,给出其偏差。结果表明:仿真后的震级多数大于仿真前的震级,但震级差均在0.3级以内。对于速报时可不采用仿真震级。但对于编目和研究人员可采用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4.
将新疆高精度钻孔应变仪10年来观测到的应变异常划分为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三类,并对这三种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三要素与应变异常参量关系密切,震级与异常量级、震中距有着确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Diagnostic analyses of hydrological models inten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processes and their dynamics are represented in models. Temporal patterns of parameter dominance could be precisely characterized with a temporally resolved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this way, the discharge conditions are characterized, that lead to a parameter dominance in the model. To achieve this, the analysis of temporal dynamics in parameter sensitivity is enhanced by inclu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a three‐tiered framework on different aggregation levels. Firstly, temporal dynamics of parameter sensitivity provide daily time series of their sensitivities to detect variations in the dominance of model parameters. Secondly, the daily sensitivities are related to the flow duration curve (FDC) to emphasize high sensitivities of model parameters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discharge magnitudes. Thirdly, parameter sensitivities are monthly averaged separately for five segments of the FDC to detect typical patterns of parameter dominances for different discharge magnitudes. The three methodical steps are applied on two contrasting catchments (upland and lowland catchment) to demonstrate how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parameter dynamics represent different hydrological regimes. The discharge dynamic in the lowland catchment is controlled by groundwater parameters for all discharge magnitudes. In contrast, different processes are relevant in the upland catchment, because the dominances of parameters from fast and slow runoff components in the upland catchment are changing over the year for the different discharge magnitudes. The joine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hree diagnostic steps provides deeper insights of how model parameters represent hydrological dynamics in models for different discharge magnitudes. Thus, this diagnostic framework leads to a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ir temporal dynamics and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behaviour in hydrological model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参数(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必须考虑震级的物理含义。本文利用我国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后的151个小震(1.5≤M_L≤3.9)和国内外58个浅源的中、强震(4.4≤M_s≤8.2)资料,得到了一组稳定的、互相一致的震源断裂参数与震级M_L和M_S的函数关系。由此讨论了常用震级M_L、M_S与m_b之间的关系。 新的震源参数与震级关系表明,震源断裂规模如断裂长度、面积或错距等与面波震级M_S和近震震级M_L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不同时期各观测系统所用震级标度、仪器性能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各种中国地震目录中所列震级值常不一致。本文在收集和整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仪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震级标度修定震级,以期给出该时期的均一震级目录。为此,采用古登堡-里克特1945年面波震级公式和1956年体波震级公式,作为基本震级标度,并将1962年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用于较短周期面波的面波震级测定,以作补充。统计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 根据这种标度,重新核算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的手稿资料,并用所有能收集到的台站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震级;建立了徐家汇台的量规函数和应用观测到P波的最大距离估计震级的计算公式;统计出各种震级目录中的震级值对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的归算关系。从而得到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修订震级。文中列出6.5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 修订后的震级与国内外已有目录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震级与阿部的全球大震目录中我国地震的震级相近,而与1983年编《中国地震目录》(未计入直接引用徐明同震级的部分)所列震级平均偏差虽小,但离散较大。 本文根据修订后的震级目录,探讨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中震级的含意,结果与盖勒-金森的结   相似文献   

18.
对2007年12月-2008年9月河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由MSDP软件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偏差较小,且自动量算的震级可以满足地震定位精度的要求,在地震速报时可采用自动量算的震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小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指数函数部分(即G-R关系)的最大截距震级a/b明显偏小于当地的特征震级MC。为了能利用参数a/b间接估计断层小区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文中发展了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建立断层小区长期震级-频度关系的方法,计算出130个断层小区按t=500a归算的G-R关系参数at/b值。分析表明,断层小区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at/b值呈正相关,且随着at/b值的增大,最大地震震级Mmax的上限呈现较平整、单调上升的特点。已基于这种特点分别建立起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与东南沿海三大区域的最大地震震级上限Mmu-at/b值关系的3个经验公式,作为利用at/b值估算断层小区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经验模型。文中应用新发展的方法与模型估计了若干断层小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研究还揭示出中-小震群、余震和触发型地震序列、人为诱发地震等现代异常地震活动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等均对断层小区的at/b值计算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