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量所做自动站雨量计模拟校准时,校准对象是一台准备安装在单项雨量站的雨量计。我们按照自动站雨量计校准方法分别做了1mm和4mm两种强度的降水试验。10mm降水量显示在采集器中的数值在12mm至15mm之间,远远超过了10mm降水误差0.4mm的技术要求。我们在寻找故障原  相似文献   

2.
陈庆平 《气象》2001,27(10):12-12
现行地面气象观测中 ,量取蒸发和降水所使用的量杯一次只可量取 1 0mm ,这在实际工作中很不方便。如在无降水的时侯 ,量蒸发原量、余量时 ,需要量两次 ;若有 30mm以上的降水 ,量降水至少需要 4次 ,量蒸发余量至少需要 6次。这样不仅浪费了观测时的宝贵时间 ,而且增大观测误差 ,同时量取时往往凭记忆累加 ,容易造成累加错误 ,影响观测质量。根据本人多年观测实践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增配 2 5mm容量的量杯比较合适。如在无降水的时候 ,量蒸发原量、余量一次就可以完成 ;如出现 50mm以内的降水 ,量蒸发原量、余量及降水量 ,只需三次以内…  相似文献   

3.
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5年逐日沙坪坝气象站气象及临近的环境监测数据,探讨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_(2.5)、PM_(10)、SO_2浓度随降水量增加逐渐降低,降低趋势线较为明显,降低幅度为SO_2的 PM_(10)的PM_(2.5)的;NO_2和CO随降水量增加减少趋势不明显;O_3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类大气污染物在不同量级降水量时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在降水量小于1 mm时,弱降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不利于污染的稀释扩散和沉降,空气质量恶化;大于1 mm后,降水对各种大气污染物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增大,在降水量大于10mm后湿清除能力明显提升,降水量大于20 mm时湿清除能力最强,粗细颗粒与雨滴碰并效应增加,降水对PM_(10)和PM_(2.5)的湿清除率分别达30%和25%。连续降水时,各季节降水对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能力不尽相同:冬季降水对PM_(2.5)湿清除作用最为明显,对其余污染物清除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M_(10)、SO_2、NO_2、CO,而O_3在冬季降水使O_3浓度增加非常明显,通常冬季臭氧浓度相对较低,降水一定程度上使冬季空气质量变好,太阳辐射增加,二次污染物光合作用增强,臭氧浓度也一定程度上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5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海南部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 253 mm和8.246 cm,单站积雪量在海拔4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其变化是由气候的年代际波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09年大气水汽含量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1~10月塔中站地基GPS观测的大气水汽含量数据,分析了其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全年大气水汽量的日变化特征呈正弦曲线,变化稳定,峰值出现在08时(北京时间,下同)和23时,为13.63mm和13.85mm;谷值出现在01时和14时,为12.91mm和12.28mm。1月大气水汽含量最少,平均值为7.09mm,极小值出现在冬季1月21日13时,为0.95mm;7月水汽含量最大,平均值达到20.01mm,水汽含量极大值出现在8月6日7时,为34.75mm,水汽含量日变化幅度最大月份为10月。  相似文献   

6.
利用库尔勒市2010—2016年主汛期(5—8月)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得出主汛期共出现降水371次,累计降水量393.5 mm,进而分析了库尔勒市主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日峰值在17:00,次峰值区在08:00—12:00,最低值出现在21:00;一天中降水频次最高的时刻为10:00,最低时刻在17:00和20:00。降水强度高值区出现在16:00—17:00,最低值出现在21:00和07:00。≥0.1 mm、≥1 mm、≥3 mm降水出现频次整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10:00、08:00和10:00、09:00达到最大,其中,≥0.1mm降水出现频次最多、≥3 mm出现频次最少。定时时次≥8成低云量出现频次和定时时次累计降水量变化均表现为02:00—08:00呈上升趋势,到08:00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欧军成 《气象》1977,3(12):20-20
我站地处高寒,冬季时间长,气温常在-30℃左右,寒风刺骨,哈气成冰。在高空测风观测中,常会由于各种情况而放球不高。我们群策群力找原因,订措施,每次观测前都作好充分准备,因而自去冬以来,一直没有丢过球和晚放球,使测风质量有了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拂晓观测时,要认真选好气球的颜色。例如:有云时,天空背景阴暗,放黑球为好;无云时,背景呈乳白色或  相似文献   

8.
霍寿喜 《湖北气象》2006,25(4):17-17
寒冷的冬季,有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衣服越多越暖和;有人追求潇洒,贴身穿一件紧身毛衫,其外仅套一件风衣.其实,这两种着装方式都存在片面性.人体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厚度关系密切.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最差;当衣服一件件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随之增大.不过,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mm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可见,冬季穿衣马虎不得,也要讲科学.  相似文献   

9.
张军 《气象》1986,12(8):9-10
一、雹景概况 1985年7月2日和8月8日,保定市遭受到两次强雹暴袭击。7月2日的雹暴从1时35分开始至18时50分,历时15分钟。最大雹粒直径达70mm,重14g。最大阵风速36m·s~(-1)。过程降水量69mm。8月8日的雹暴,从19时50分起至20时13分止,历时23分钟。最大雹粒直径48mm,重10g最大风速34m·s~(-1)。降水量48mm。两次强雹暴地面平均积雹约7cm,最厚处17cm。降雹后气温骤降,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 这两次强雹暴天气使保定市主要街道冰水没膝、交通中断,行人受阻。市内大部分地区停水、停电。房屋迎风面玻璃被砸碎。  相似文献   

10.
(1)概况2004年7月20~22日,广西大部出现了一次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中心在防城港市,20日防城24h雨量364mm、港口247mm。(2)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7月19日08时,500hPa东亚地区维持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我国中东部为一深厚高空槽,呈阶梯状,槽底伸到中南半岛。20日08时,副高加强西伸,500、850hPa华南地区形成一偏南风急流。850hPa从东北到华南地区都有切变线。(3)中尺度特征分析1中尺度暴雨分析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定义为中尺度暴雨:(1)相邻2个或2个以上的气象台站3h雨量≥30mm。(2)一站3h雨量≥60mm。按以上定义,这次过程共有6次中尺度暴雨。20日5~8时为第一次,8~11时,11~14时,14~17时,20日23时~21日2时,22日8~11时分别为第二到第六次过程。2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每个中尺度暴雨都由一个或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造成。对流云团20日4时左右在防城港局地生成并发展,6时云顶温度达-143℃,8时升至-77℃;第二次降水高峰出现在10时左右,防城上空云顶温度为-83℃,最强降水也出现在6时和10时左右,5~8时3h雨量为159mm,8~11时为131mm。对流云团一直维持到16时。第5次强降水出现在21日00~02时,云顶温度最低达-83℃,与高空槽配置的云系减弱,冷云区不宽,降水出现在局部。第6次强降水出现在22日10时左右,中心在东兴,其上空云顶温度为-73℃。3雷达回波特征分析:20日4时,北海雷达资料显示:防城港境内有较强雷达回波,呈片状分布,缓慢向偏东方向移动,面积不断扩大,6~7时覆盖了防城港和钦州地区,强度在40~45dbz之间,7~9时面积缩小,但防城港境内回波强度增强,在45~50dbz之间。9~11时防城回波强度在40~45dbz之间,与之配合,此两时段三小时雨量也最大,16时以后逐渐减弱消散,强降水结束。21日05时前雷达资料缺。22日00时仅东兴境内有回波生成发展,10时左右回波强度为40~45dbz。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我省降雨特少,仅在9月底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全省月平均降雨量9.9mm,距平百分率-86%,降雨量除鲁西、鲁西南地区10—20mm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小于10mm,其中鲁北、鲁中地区小于5mm。从建国以来,9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1.7mm,最多的年份是161.7mm(1964年),今年是建国以后仅次于1957年(降水量0.8mm,距平百分率-99%)的最少值。(图1)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准两年振荡(QBO,西风或者东风位相)是这样影响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极涡的:当赤道50hPa为西风位相时,北极平流层中层要比它为东风位相时冷且极涡强(Holton和Tan,1980与1982;Labitzke,1982;VanLoon和Labitzke,1987).Labitzke(1982)指出隆冬强增暖更多地发生在东风位相情况下,而且她说明在西风位相时观测到相对少的隆冬强增暖,且仅发生在太阳黑子数高时.本文通过分析17个西风位相时和13个东风位相时冬季北极30hPa温度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6h一次的NECP FNL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等,对2016年1月27日20时~28日20时和2013年12月13日20时~16日20时玉林市两次冬季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冬季暴雨过程均主要受南支槽东移和切变线的影响,西南气流为这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上升运动发展,触发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而K指数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71个气象站1960~2009年共50年的冬季逐日降水、风速和天气现象资料, 以及3个站降水对比观测试验数据, 对东北地区降雪测量记录的风场变形误差进行了评价和订正,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场变形误差对研究区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结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台站观测记录普遍被低估, 全区观测的冬季平均降雪量为15.1 mm,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冬季平均降雪量为22.5 mm。各站绝对误差介于1.1~19.4 mm, 平均绝对误差为7.5 mm, 各站相对误差介于11.8%~50.8%, 平均相对误差为34.1%。2)主要由于受气象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导致的风速减弱现象影响, 东北地区大部分台站雨量计对降雪的捕获率有所增加, 冬季降水观测中的风场变形误差减小, 引起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值被高估。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前, 东北地区近50年的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4 mm·(10 a)-1,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 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1 mm·(10 a)-1。3)东北南部地区台站受风场变形误差影响尤其明显, 冬季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偏高更大, 订正后和订正前趋势差值为-1 mm·(10 a)-1, 即订正前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被高估程度达到了64.3%。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1991年7月23日后半夜到25日早晨,山东南部的沂蒙山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并有部分县的乡镇出现了龙卷风。暴雨中心位于平邑、新泰、蒙阴和泗水,过程总降水量分别达296.5、265.9、240.8和198.9mm(图略)。其中,平邑县北部14个乡镇平均降雨达389mm,最大406mm。致使山洪爆发,泗河、沂河、浚河水位暴涨。仅平邑县浚河沿岸就有129个村庄、10.3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12人,伤350人。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这次特大暴雨系由两次暴雨过程构成。第一次暴雨从7月23日半夜前后开始至24日早晨结束。雷雨首先在沂蒙山区产生,并渐向东西两侧延伸。特点为降雨范围小、强度大。暴雨中心的新泰,自23日22时至24日08时,10小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5组CMIP3和CMIP5两代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发现CMIP5模式对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CMIP5模式模拟年、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比CMIP3模式分别提升了0.15、0.13、0.24和0.02,冬季下降了0.07。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提高,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分别减少了0.03℃/10a、0.10℃/10a、0.01℃/10a、0.06℃/10a、0.14℃/10a。对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年、季的模拟偏差分布上,CMIP5模式的偏差均比CMIP3低1~2℃。但是天山区年、季节平均气温的模拟与整体模拟偏低情况相反,CMIP3和CMIP5分别偏高3~6℃和1~4℃,对夏季的模拟偏高最严重,分别达到6℃和4℃。CMIP5模式整体对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与CMIP3相差不大,均不超过0.1,而且偏差仍然较大。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降低,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增加了0.67 mm/10a、0.23 mm/10a、0.51 mm/10a、0.11 mm/10a、0.14 mm/10a。CMIP5模式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模拟的均方根误差相比CMIP3分别减少77.6 mm、25.5 mm、25.0 mm、18.8 mm和13.9 mm。在空间上,CMIP5模式对年、季节降水模拟仍然偏高,但是比CMIP3有明显缓解;CMIP3和CMIP5模式对夏季天山区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的模拟也与大部分区域偏高的趋势明显相反,两代模式对夏季天山区的降水模拟均偏低5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1979—2017年3 h降水资料,分析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年降水量为232.4 mm,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7 mm·(10 a)~(-1),其中半湿润区增加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5.9 mm·(10 a)~(-1);研究区降水量于1996—1997年之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在2000年后显著增多;季节降水量夏季最大,占年降水的54.08%,冬季最小,占年降水的3.88%;月降水量7月最大,为45.1 mm,12月最小,仅为2.7 mm;日降水量有2个峰值,最大峰值出现在14:00—20:00,次峰值出现在05:00—08:00。年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均与地形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最大值出现在祁连山中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降水量场多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8.
杨荆安 《湖北气象》2008,27(3):287-288
2008年4月随着我国南方地区相继进入多雨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出现数次暴雨过程。根据全国(不包括台湾地区)国家气象站逐日08时至08时24小时雨量实况资料,将受同一天气系统影响而出现的10站或10站以上24小时雨量≥50mm的降水过程以及1站或1站以上24小时雨量≥200mm的降水过程统计为一次暴雨过程(连续出现时只统计一次1。根据上述统计标准,4月份全国各地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对其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9205号热带气旋是近44年来7月份登陆海南省琼海县的四次热带气旋中降雨量最小的一次,海南省各地降雨量为10~117mm,路径北侧的雷州半岛地区仅降雨1~24mm,实属少见。这类风大雨小的热带气旋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危害比较大。本文为了分析在9205号热带气旋影响下,雷州半岛地区雨量特少的原因,选取了时间、强度和登陆海南琼海县前后路径相近似且北侧降雨量少的7703号热带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其路径详见图亚。1移动田径和天气分析l·l副高稳定控制华南,北侧风大雨小9205号热带气旋7月10日生成,11日08时至12日20时整个华南和云贵一带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