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对1987年冬,在河南省灵宝县豫灵镇下寨附近,文峪河东侧沟头陡壁上发现的古人头骨化石研究的论述。通过不平衡铀系法测定,确定“豫灵人”生活时期的绝对年龄为15.6万年±1.3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古人。通过地层分析,认为“豫灵人”头骨化石所在地层属于中更新统洪积层的上部地层。通过石器文化厘定,本区石器归属于匼河文化系统,时代晚于匼河文化,属于旧石器时期中晚期的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豫灵人”发现区的地质构造、黄河演进、地层层序、地貌形态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与“豫灵人”出现之间有着紧密相关关系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结构和地貌形成演变等三方面,论述了豫灵人发现区的地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了距今1.2-1.5亿年,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古生物化石群。该化石群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质古生物学者的关注,从而使这里成为我国研究非海相晚中生代地层及其化石物生群的宝地。其中,以辽宁省义县境内金刚山山组为典型代表。近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张和兽”、“杜氏孔子鸟”、“娇小辽西鸟”、“翼龙胚胎”、“薄氏辽宁枝”等珍稀化石,更是使辽西古生物化石宝库名震世界。  相似文献   

5.
山东淄博四宝山地区灰岩地层出露广泛,本文依托"淄博地质图",经过野外地质勘查、实测地质剖面、化石样品采集与鉴定、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山东淄博四宝山马家沟组的地质状况有了较为详细的认知。研究认为:在四宝山马家沟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化石,主要是头足类,还包括腕足类和三叶虫,根据鉴定头足类化石有谭氏阿门角石(Armenocers tani Grabau)、中央阿门角石(Armenoceras central Kobayashi and Matumoto)和三石氏弓珠角石(Cyrtactinoceras mitsuishii Kobayashi)等,三叶虫化石发现有波氏小帝王虫(Basilicus boehmi Lorenz)等,从而根据化石类型可以将四宝山地区进行详细的年代鉴定,经化石组合分析该区域地层具有中奥陶世的特征。该研究为了解中奥陶世生物多样性,完善研究区年代地层格架提高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大面积出露古近纪地层,古近系的伊尔丁曼哈组、阿山头组和脑木更组富含古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古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一直是内蒙古乃至亚洲地区古生物研究与地层对比和分期的重要依据,在地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至2016年底,二连地区古近纪哺乳动物已发现19目,56科,143种,其中在二连发现并命名的模式种就有17目44科91种。本文首次对二连浩特市古近纪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化石的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性描述。并根据已发现命名的化石材料,分析古生物群面貌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通过汇总研究,希望为今后二连浩特地区的古生物科研、科普以及化石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南阳盆地恐龙蛋化石古地理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盆地恐龙化石群的发现是我国科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本文依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的资料,在深入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地层特点和化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区内古地貌轮廓,古气候与生物界,盆地沉积环境,恐龙灭绝的环境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保存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辖七旗一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主要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肯氏动物群化石、恐龙化石、恐龙遗迹化石、龟化石、鱼类化石等)和无脊椎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珊瑚化石、角石类化石等)。其中,中生代恐龙足迹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古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都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在配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开展"内蒙古重要恐龙动物群特征与相关地层对比"项目过程中,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市发现多处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及多种类型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在阿拉善盟阿右旗首次发现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此外还有大型蜥脚类以及兽角类、原角龙类、窃蛋龙类化石等。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新发现了早白垩  相似文献   

10.
萨拉乌苏动物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谢骏义  高尚玉 《中国沙漠》1995,15(4):313-322
目前在萨拉乌苏地区共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6种,其中哺乳类34种,鸟类12种。本文根据新采集到的80多件化石的出产层位和对前人资料的分析,把全部化石按地层即萨拉乌苏组、城川组和大沟湾组作了统计。并根据地层划分和化石种类的变化,新建立了城川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城川动物群在时代上分别属于晚更新世中期和晚更新世中期之末到晚更新世晚期,代表较暖湿和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运用构造力学机制分析方法,对区内构造地貌的形成发展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基本结论是:顺时针扭动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着本区的宏观构造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市辖区的空间结构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华  戚伟  修春亮 《地理研究》2019,38(5):1003-1015
本文提出了市辖区6种空间结构类型:圈层式、组合式、并排式、独立式、包围式及飞地式,并总结了6种类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中国市辖区分布格局及演变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等级越高,市辖区数量越多、人口密度越大。6种类型城市分布情况为圈层式结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组合式结构城市在东北地区分布最密,独立式结构城市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包围式结构城市中部地区最多,并排式和飞地式结构城市在全国分布比较均衡。市辖区空间结构的一般演化路径为“独立式-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圈层式结构会继续优化,通过“内城合并、外城扩张”向第三、四圈层发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增设、拆分与合并市辖区三种行政区划调整方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危险范围模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林  唐川 《地理研究》1993,12(2):77-85
通过在云南东川蒋家沟现场小规模泥石流堆积过程的68回次标准模型实验,本文探讨泥石流最大堆积长度、最大堆积宽度、最大堆积厚度和堆积面积与泥石流供给方式、堆积区坡度、流通区坡度和泥石流容重的相互关系。得出了特定控制参数下,泥石流危险范围的各类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和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的若干理论、方法、技术问题及实例。文章首先分析了研制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背景和科研、政府部门、大众等用户对它的需求,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对它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其次,文章阐述了该电子版的设计原则和若干理论、方法问题,包括在内容上的再创作,在技术上的创新,在功能上的突破,以及在屏幕界面感知效果上的要求和原则。再次,本文介绍了本电子版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其中体系结构和技术系统包括数据、软件、辅助资料、模型与方法,以及它的四方面的功能,即图集阅览功能、表达—模拟功能、查询—检索功能、量测分析功能。关键技术则涉及到开发平台的选择、三维和动态数据模型的建立、多源多类数据的集成3个方面。第四,文章分析了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主要特色,包括独特的交互界面结构、别致的动态交互工具、各种形式的动态地图、丰富的三维地图浏览、生动形象的三维地形虚拟飞行、新颖的多种表达方法的联合、适当的分析和查询功能。最后,文章阐明了该电子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版本更新计划。  相似文献   

16.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线形沙丘粒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库姆塔格沙漠不同区域典型线形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线形沙丘沙物质组成的优势粒级为中沙、细沙和极细沙,所占比重分别为28.85%、30.92%和25.98%。根据沙丘剖面形态和粒度特征,该沙漠的线形沙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剖面形态不对称,沙物质由沙丘两翼底部向脊部逐渐细化、分选变好,分布于沙漠的东北部、中部、南部和西部;第二类剖面形态较为对称,沙物质在两翼中部最细,脊部最粗,坡脚次之,分选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分布于沙漠的东部。对这两类线形沙丘粒度特征的形成原因做了探讨,初步认为第一类是沙物质经风选的结果,而第二类则是风选、物源风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2022,77(12):2937-2953
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郊地区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西南地区、中部农区、西藏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偏低;2020年沿“胡焕庸线”东侧的东北地区、冀北及晋陕豫地区、川东及云贵地区成为县域城镇化率高值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边境地区,以及江浙闽东南沿海一带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达716个,占比38.3%。② 县域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区位条件、公共资源供给、专业创业集群与宏观政策等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方向、范围和深度。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76.04%,县域城镇化率为64.38%。未来要重视强化县域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③ 县域城镇化发展可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域要素集聚型城镇化、专业功能县域产业集聚带动型城镇化、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引领型城镇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育型城镇化、人口流失县域异地转移集中型城镇化等5种类型。④ 县域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作为要素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居业协同与产城融合的多级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全价值链、主导产业关联集群、公共服务融合配置体系等创新路径,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产业融合与等值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网络化、城乡治理体系化与资源利用集约化,为优化县域人地关系和城镇化空间体系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a large river there is taking place a substantial change i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stability of the channel, the rate and character of channel deformations and, accordingly,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 By parametrizing the channel processes, it is possible to rank the river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of the channel processes, forms of their manifestation, and to the regime of channel reconfiguration, which, in turn, determines the possibilities of planning the measures ensuring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Using the Ob’ as an example, we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the criteria for singling out the river sections differing by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of the channel processes, on the basis of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forms of their manifestation, the state of the channels, and the intensity of deformations. We have identified eight sections of a different length, sequentially alternating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river from the confluence of the Biya and Katun’ as far as the mouth. The ranking of the river sections permitted the future planning of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湾区治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构建包括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3个维度的湾区治理制度环境比较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桌面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大湾区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了3个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研究认为,湾区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与由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构成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权力结构影响着治理的灵活弹性,粤港澳大湾区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和碎片化特征,总体较为封闭集中,导致治理模式单一,始终以政府为主导;法律结构影响着治理的交易成本,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法律体系结构,导致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较高;社会资本结构影响着治理的多元参与和湾区凝聚力,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社会资本相对薄弱,多元参与治理不足,湾区自下而上的凝聚力不强。最后建议大湾区治理宜从权力、法律和社会资本结构入手,探索三地各自优势下的制度空间灵活重构;在制度环境建设中,引导非政府主体稳定有序参与治理,以提升大湾区凝聚力;在保证中央和省政府的权威方针基础上,适时探索大湾区地方政府的放权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