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的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2.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Stark(1996)所做的一些评论与 Varotsos 等(1996a)的评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如果仅当预期的地震震级超过5.0级时我们决定发布一次预报,还有,如果我们的预报规则系统奏效的话,那么,我们预计不能预报出一些震级为5.0以及更小一点的事件(甚至一些较大的事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处于自然状态的”地震活动序列不是泊松分布的……”,等等]。不过,在本文中,我们澄清了一些导致 Stark 说”Varotsos 等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建议”的误解。我们强调,绝大多数的VAN 预报中的容许误差限不是后验校准的,因为这些容许误差限是在1987~1989年这一讨论期间的前一年发表的。在25次结果良好的相关中仅有两次,Δt 值是后验延长的,不过我们强调,这两次预报事先确认为是属于一种新的情况,这种新情况称之为地震电信号的电活动(地震电信号序列),它不同于单一(孤立)的地震电信号情况。我们完全同意 Stark(1996)的建议,按照这一建议,人们“避免了为地震变量规定一种概率分布的必要性,这是一项既有争议又有问题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石本和飯田发现地震频度和振幅之间有指数关系,古登堡(B。 Gutenberg)和里克特(C. F. Richter)发现地震频度与震级有对数关系后,b值的研究逐渐引起地震学界的重视。为了弄清b值的物理本质,为地震b值预报手段奠定物理基础,陈运泰等八位地震科学工作者在初步获取一些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起并于1986年1月7日召开了b值模拟实验专题讨论会。来自十几个单位的105名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5.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动态跟踪过程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的类型和破裂特征分析, 讨论了龙门山构造带地震活动与甘肃省地震活动的关系.回顾了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过程以及余震活动在甘肃省的震情判定过程.认为地震预报应从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物理信息,改变以往以经验、统计预报为主的模式,向以物理预报为主的预报模式迈进.  相似文献   

6.
郭德科  赵卫红 《内陆地震》2002,16(4):331-336
利用地震活动群集度指标 CV值对华北地区 1 6次中强地震前 CV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发现在中强震前 1— 3年 CV 值显示高值异常。把 CV值的这种特征应用于河南及其邻区 ML≥ 5.0地震的预报研究中 ,再根据制定的预报规则 ,进行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同-阳高6.1级中强震群余震序列频度的起伏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序列的频度变化是汾渭地震带37°以北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其预报能力R值评分为0.63。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以往研究大地震余震序列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八五”和九五“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该地震序列活动过程到2000年10月已经结束,其后发生的地震为正常的余震活动,同时,对震区未来一定时期地震活动趋势及地震危险性也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在前兆性地震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可概述如下:1.地震空区和地震条带。在判定空区和条带时,除了震中分布以外,必须同时考虑区、带内外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以及 b 值等的变化特征。2.地震的相关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某些特定地区间,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在空间距离上亦有优势分布,优势距离约为400—600公里。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地震“窗”或地震发生的“敏感”点。3.地震序列性质的判别。提出了描述地震序列能量分布均匀度的参数 U 值和 K 值,对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应用的结果表明,高 U 值或高 K 值(归一化熵值),可作为判别前兆性地震序列的参考指标。如果将它们与 h 值联合使用,有可能提高判别地震序列的概率增益。4.介质参数。利用尾波和 P 波,都观测到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 Q 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文中还从统计的观点出发,对前兆性地震活动预测大地震的能力,作了估计,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拟地震观测资料,对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小地震活动时间序列,运用A(b)-N法得到的地震活动参数曲线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对比研究,得到地震预测的可信度,发现A(b)-N法对不同盆地的地震活动作出的预测不尽相同,进一步明确了A(b)-N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序列特征,讨论了震前区域地震频度、能量、空间分布、空区等,指出短期内等间距定向迁移的地震活动条带—“地震链”对主震的诱发是最具特色的活动图象,对短临预报有重要意义。此外,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与滇西南地震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根据前震、主震和余震的震级差,主震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百分比(能量比),余震活动水平以及地震序列的某些统计特征(b值等),把地震序列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和弧立型。实践证明,这三种类型基本上反映了各地震序列之间的差别,对于正确地判断地震趋势和预报强余震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关系式,用来描述地震活动在时间域的自组织、自相似特征。即N(τ)~τ~(-D)和 N(≤t)~t~d,前一个关系式说明地震时间序列符合 D 维的分维分布,而不是泊松分布,后一个非线性关系式可以作为一种递推关系和预报方法用于强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5.
根据15个中国大陆Ms≥5级双震型地震序列的资料,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活动过程和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从h值(或p值)、密集-平静、震源机制、序列早期活动峰值的有序性等几个方面对第二主震的时间预报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地震进口窗:试论中国大陆及边邻强震活动关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我国边邻三个“地震进口窗”内M_s≥7.0级地震与中国内陆的部分M_s≥6.0级地震活动的时、空关系简述后,讨论了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来预报中国内陆M_s≥6.0级地震的时、空问题,以期为大形势的趋势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文末也对“地震进口窗”的物理意义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 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 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_y;和b值异常均值b_(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 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_l与b值回升时间T_(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_l,T_(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 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丁文镜 《地震学报》1980,2(4):378-387
本文遵循地震的断层成因学说, 根据断层宏观剪切破坏条件, 导出了震区应力水平的单一物理参数.详细研究了地震活动的物理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原始资料, 对地震序列进行确定性研究存在巨大的困难.就目前情况而论, b值预报可能是估计地震危险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几种物理模型, 详细研究了b值变化的物理背景, 导出了b值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本文的结果, 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际观测中发现的b值变化的规律, 以及它的变化范围.倘若在今后的观测中能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这些结果对地震预报会有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93,15(2):239-252
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法是利用前期(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以预报后期的大地震.本文报告了我国近年在这方面所用的多种方法中,经筛选认为是较好的一些方法,并将它们归纳为6类:(1)空间图象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各项方法预报地震的效能用统一的评分方法进行评价.各单项评分 R 值多在0.3-0.6间,但这是指内符情况.实际预报能力系属外推效能,一般均会低于上述内符合评分.但若以R=0.3估计未来实际预报中的能力,则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的能力可大体表述为:多数地震都要报出来,将需要有70%时间都处在预报期;报出半数地震,预报占用期为20%.   相似文献   

20.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