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在分析河外射电源和脉冲星的法拉弟旋度(RotationMeasure,RM)时,发现银道面上下有规则的奇对称环向磁场分量,这是任何银盘磁场模型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奇对称的环向磁场说明在银冕中运行着AO模式的Dynamo。  相似文献   

2.
韩金林 《天文学进展》2001,19(2):201-204
脉冲星的偏振信息是理解脉冲星辐射区的重要手段,利用澳大利亚的64m射电望远镜进行大量的脉冲星观测,得到了一批脉冲星的偏振轮廓和偏振参数,编辑了几乎所有发表的脉冲星轮廓资料,系统总结了脉冲星圆偏辐射的规律,为理论上解释脉冲星辐射这一重要难题提供观测依据和物理限制,利用脉冲星作为探针,研究了银河系磁场结构和模型,确定了银河系BS磁场模型,发现了银河系上下反对称的环向磁场,并首次对星系尺度的发电机类型进行判别,证认出A0型发电机运行于银河系,发现了银晕中的垂直磁场和M31及银盘中的非常延展的磁场,探测到NGC2997星系中由内到外的旋涡磁场,并提出可能有两种发电机在这个星系的不同区域运行。  相似文献   

3.
含粘滞性弱磁化吸积盘的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一种含扩散型粘滞的弱磁化等温吸积盘模型,在此模型中研究了扩散型粘滞、垂向磁场Bz和环向磁场B对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轴对称扰动,一般情况下盘内存在四种轴对称振荡模式.其中二种模式是脉动不稳定的,粘滞和磁场对它们表现为非稳因素;而另外二种模式是稳定的,粘滞和磁场对它们表现为致稳因素.此外我们还注意到,Bz和B主要影响近轴向的脉动不稳定性,扩散型弱粘滞主要影响径向脉动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史晨 《天文学报》2023,(3):30-130
磁云因其独特的磁场结构经常是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驱动源.近来从磁云的边界层结构、环向通量、大尺度结构等方面关于磁云传播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磁云边界存在一个由于磁场重联而形成的边界层结构.在磁云传播过程中,这种发生在边界处的磁场重联可能会把磁云的磁场剥蚀掉,进而引起其磁通量绳结构环向通量的减少以及不对称.在磁云内部,经常会观测到多个子通量绳结构.这些特性各异的子通量绳可以通过磁场重联而合并,进而引起磁云磁结构的改变.关于磁云大尺度磁场拓扑位形的演化机制,除了较早提出的交换重联外,目前的研究表明在行星际空间中,磁云边界处的重联过程也可以将磁云闭合或半开放的磁场线打开或断开.尽管在相关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关于磁云传播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在行星际小尺度磁通量绳边界也发现了边界层结构,那么磁云是否会因剥蚀而成为小尺度通量绳?磁云内子通量绳结构在相互作用中会不会引起某些不稳定性而导致整个通量绳系统的崩溃?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
磁云因其独特的磁场结构经常是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驱动源. 近来从磁云的边界层结构、环向通量、大尺度结构等方面关于磁云传播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磁云边界存在一个由于磁场重联而形成的边界层结构. 在磁云传播过程中, 这种发生在边界处的磁场重联可能会把磁云的磁场剥蚀掉, 进而引起其磁通量绳结构环向通量的减少以及不对称. 在磁云内部, 经常会观测到多个子通量绳结构. 这些特性各异的子通量绳可以通过磁场重联而合并, 进而引起磁云磁结构的改变. 关于磁云大尺度磁场拓扑位形的演化机制, 除了较早提出的交换重联外,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行星际空间中, 磁云边界处的重联过程也可以将磁云闭合或半开放的磁场线打开或断开. 尽管在相关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关于磁云传播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还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 在行星际小尺度磁通量绳边界也发现了边界层结构, 那么磁云是否会因剥蚀而成为小尺度通量绳? 磁云内子通量绳结构在相互作用中会不会引起某些不稳定性而导致整个通量绳系统的崩溃?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6.
含三维磁场等温薄吸积盘的振荡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出含三维磁场等温薄吸积盘的径向,轴向及环向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并详细讨论了磁场各分量对吸积盘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的径向和环向分量对磁场声模和非轴对称模的不稳定性的增加起着主要的作用,且径向振荡大于轴向振荡,这一模型有利于解释FUOrionis和TTauriStars的周期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出含三维磁场等温薄吸积盘的径向、轴向及环向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并详细讨论了磁场各分量对吸积盘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的径向和环向分量对磁声模和非轴对称模的不稳定性的增加起着主要的作用,且径向振荡大于轴向振荡.这一模型有利于解释FUOrionis和TTauriStars的周期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8.
磁化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到的色散方程中含有环向磁场.利用全新的反常粘滞和反常阻抗,对吸积盘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只有竖直方向的弱磁场才可以引发一种单调不稳定性.磁场对粘性吸积盘表现为非稳定性因素,增长率随磁场的增强而增大,且最大增长率大于理想情况下的值.垂向磁场足够强时,单调不稳定性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1989 年8 月17 日耀斑后环的观测视向速度场,在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梯度和大气压力梯度联合作用下沿环腿螺旋上升和环内物质密度由环腿向环顶和环足线性递增的假设下,理论上计算了该环系的视向速度场,理论计算和观测结果基本相符,似乎为耀斑物质由色球蒸发作上升运动的观点提供了间接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系的太阳分光照相光谱资料进行Hα谱线轮廓不对称因子和Hα总辐射量的计算,定量地给出了该环珥系的轮廓不对称场和Hα辐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1.环珥系大部份轮廓不对称因子|P|<0.5,说明整个环珥系的Hα谱线轮廓基本上是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2.整个环珥系Hα谱线轮廓主要表观为紫不对称。3.具有红移视向速度的地方谱线轮廓都是紫不对称。4.采用不对称因子P进行谱线轮廓不对称计算,比传统的二等分法更优。5.该环珥系的总辐射能量级为10~(31)尔格。  相似文献   

11.
在柱坐标下将黑子周围的环形区域(黑子除外)内的振荡分解为朝向黑子传播的(入射的)波和离开黑子传播的(出射的)波。对无黑子的环形区域内的振荡也进行了同样的分解。将黑子周围的入射波看成是被黑子磁流管磁化了的介质(介质内的磁场基本是水平的)中的波。而无黑子区的入射波看成是非磁化介质中的波。比较这两种波在固定波数下功率随频率的分布发现,在磁化介质中不同径向除n的声波(p模)频率系统降低,同时功率也降低,降低的功率最高达非磁化介质中波的功率的30%。而比较在固定频率下功率随波数的分布发现,磁场中f模及n=1,2,3的p模的脊向高波数方向位移,功率的降低受频率调制,即声波在某些有限的频带中被吸收。这些观测表明,在磁场中p模与磁声重力波(MAG)产生了模式混合或耦合。模式混合的存在支持了模式转换作为p模式被黑子吸收的机制的解释。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转换的MAG波进入黑子磁流管(其中的磁场基本上是垂直的)后进一步被吸收,吸收的功率最高达MAG波的20%。在磁流管内没有进一步观测到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用口径为10cm的全日面磁场望远镜,我们获得了光球的全日面视向磁场观测资料,与35cm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比对,发现日面上各活动区磁场的形态以及强度都吻合较好,说明全日面磁场望远镜得到的观测资料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用“多云模型”方法对1989年8月17日太阳边缘耀斑的二维Hβ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该耀斑环系3个物理量(氢原子在第二能态的柱数密度N2,激发温度Tex和微湍流速度Vt)在不同时间的二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密度,温度和湍流速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和不对称的,它们的分布跟耀斑环内的位置密切相关、而与高度关系不大;(2)密度N2和湍流速度Vt随时间减小,而温度几乎不变,环项温度还随时间有所增加;(3)首次揭示了N2和Tex的极值位置从环的一个腿向环的顸部移动,而同时Vt的极值位置却由环顶部向环的另一个腿运动,似乎在环内形成类“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当背景磁场在日冕中存在零磁场线时,反向新磁通量的喷发将会产生双重电流片,包括零场区附近的磁场受到挤压而形成的横向电流片和新喷发场、原背景场之间形成的拱形电流片、本文用一对线偶极子来模拟背景场,用一对线磁荷来模拟反向喷发场,讨论了上述双重电流片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电流片形成过程中,物质将向电流片集中。拱形电流片物质主要来自过渡层和光球层,并通过辐射损失进一步冷却,形成低温日珥环;横向电流片的物质则全部来自日冕,从而形成高温日冕环。以上结果可用来解释1984年4月14日观测到的日冕瞬变。  相似文献   

15.
用口径为10cm的全日面磁场望远镜,我们获得了光球的全日面视向磁场观测资料。与35cm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比对,发现日面上各活动区磁场的形态以及强度都吻合较好,说明全日面磁场望远镜得到的观测资料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多云模型’’是处理太阳活动体光谱不对称轮廓的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该方法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利用云南天文台二维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观测的1989年8月17日耀斑环Hβ波段光谱资料,得到了该耀斑环的视向速度场.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前人对于单个脉冲星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结果及其最新进展。脉冲星磁场的起源有多种模型,其所对应的初始磁场有两种位形:磁场束缚在核内和磁场束缚在壳层中。脉冲星的磁场如何演化,没有一致的结论。有各种观测证据可能直接或间接表明磁场的演化行为,如根据特征年龄和运动学年龄的差异可以推断出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规律衰减,而根据特征年龄与超新星遗迹年龄的差异或几颗年轻脉冲星的制动指数可以认为年轻脉冲星的磁场可能是增强的。脉冲星的样本合成研究(数值模拟)是研究脉冲星磁场演化的重要方法。模拟结果表明,假定脉冲星磁场按指数衰减,特征衰减时标必须为10^7yr或更长。而壳层中磁场的欧姆耗散模型数值计算显示脉冲星磁场演化行为因冷却模型和状态方程的取法不同而异,但最终无明显的衰减。由自转变慢诱导的脉冲星核内部磁场向壳层中扩散模型的计算表明脉冲星磁场的衰减只发生在10^7-10^8yr这段时间内,磁场衰减1-2个量级。  相似文献   

18.
标准太阳模型和中微子流量预估太阳中微子“亏缺”是指目前实际探测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比理论上预估的少得多的问题。理论上预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是根据“标准太阳模型”(SSM)估算的。所谓标准太阳模型是在一些基本假定下 ,通过建立联系各种太阳物理参数的方程组 ,以原始太阳质量和化学组成为初始条件 ,以及与目前太阳年龄 4 6亿年对应的太阳半径和光度为边界条件 ,求解得到的太阳构造模型。标准太阳模型除了假定太阳为球对称 ,它的所有物理量只与日心距有关 ,以及不考虑太阳自转和磁场 ,或者说太阳自转和磁场的力学效应可以忽略外 ,还有…  相似文献   

19.
在太阳对流层内的纬向磁场中,在围绕上浮流团的表面产生磁环的同时,也产生了磁环的安培力。在这安培力的作用下,流团发生收缩、形变和破裂。本文根据它的力学特征来解释“δ-型”和“A-型”结构黑子群的形成,以及暗条和黑子上空的下落气流等现象。磁环的力学特性是造成活动区上空磁流体运动的原因,它是以纵向磁场为零(B_(11)=0)的中性面为对称面的两个垂直环流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线性无力场模式下边界元法(BEM)为基础,根据Carrington1733—1742周的光球磁场观测数据,计算出相应各Carrington周日冕高度(2.5R_⊙)全日面的太阳磁场。计算结果同势场模式下的级数解法(即待定系数法)的相应结果对比表明,两种方法都体现了较为一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特征,但在数值上存在某些差异;有些Carrington周的磁中性线形状差异较明显;另外,两者都没有反映出光球磁场中原有的并在行星际空间探测到的中小尺度强磁场结构。本文最后指出了发展较精确的三维全日面磁场计算理论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