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法求解方法,计算濮阳小震集中区2002—2014年9月以来的45个ML≥2.0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小水平力的推扭。进一步跟踪分析该区地震震源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时序变化特征、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地震的关系,以期寻找与该区地震有关的应力场时空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相邻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讨论,对该区历史地震序列做了平静—活动期划分,研究了该区中强地震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对该区今后地震趋势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华北地震区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特征,得到该区180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活动,在删除余震后接近泊松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前该区发生6级和7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92和0.69;2010年前该区发生6级和7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99和0.75。  相似文献   

4.
西藏谢通门——扎申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藏谢通门-申扎地区近期的地震活动,以多种地震学方法分析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特点,并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对该区今后可能的地震发展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地震活动性角度选用青甘宁交界一带6级以上地震,研究了该三角区内地震时、空、强分布,b值以及与邻区地震相呼应等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区存在4个地震活跃段,存在NNE及NWW两条近于正交的地震活动条带,7级和8级地震沿条带迁移的规律。此外,还揭示了b值低及各个地震活动时段b值变化不大是该区最突出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该区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纷化及周边地震活动资料整理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了未来地震趋势,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今后100a中强地震进行了估计;分析了盆地内部和周边地震活动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川西地区的区域形变与中长期地震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川西地区近期形变测量结果,分析了该区区域构造运动和地震的释放与孕育方式。由此,探讨了该区的中长期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9.
漳州-华安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现今小震活动频繁。本文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点,发现该区地震活动性涨落与闽台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得出该区是一个“地震窗”的认识。进而对“地震窗”的形成条件进行讨论,认为该区“地震窗”的形成是与其深部热作用所产生的向上垂直作用力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山东中部地区地震活动的时序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区小地震应变释放具有"间歇释放"的韵律特征,一般经历三年左右时间低速均匀的释放之后即有一个加速释放的过程.该区3.0级以上地震的时序分布表现出良好的群体密集活动特征,每个密集时段约为3.93±0.10年.认为上述韵律特征主要与该区东部沂沭断裂带的似周期性粘滑有关.本文还对其它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地震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并且活动水平较为平稳.最后,对该区未来二、三年内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2.
自公元1500年以来,广西及其邻区的有感地震就有了较完整的记载。那么该区的地震活动是否有周期性规律,本文根据周期图分析方法,对该区的历史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企图探索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讨论了大同5.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特征、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该区出现了明显、大范围的重力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壳深部的低速-高导块体在应力不断的作用下,其塑性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和侧向运移,中下地壳间发生层间水平滑移,导致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重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14.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特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15.
霍山地区基岩滑坡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山地区基岩滑坡与该区地震活动有重要联系。该区浅源中小地震十分频繁,是大华北有名的地震窗口,其原因既与大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息息相关、也与基岩滑坡密切有关。该区既因地震活动而发育基岩滑坡、又因基岩滑坡而产生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北淮阳构造变形带特征与应力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安徽北淮阳构造变形带变形特征和活断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该区现代中小地震资料,采用近震直达P波、S波垂直向最大振幅比方法、震源机制的系统聚类和统计分析法,反演部分地震震源机制,并分析现代中小地震活动特征及应力场状态。结果表明,北淮阳构造变形带上主要断层现今处于活动状态;现代中小地震震源总体较浅,在2次6级地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区,可能反映了震源区介质相对破碎。震源机制的系统聚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断层以走滑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存在倾滑的逆断层;区内应力作用方向以水平为主,也存在部分垂向力作用;主压应力P轴的优势分布为近EW向,其中既有华北应力场,也有华南应力场作用;有少量近NS向应力场作用存在。反映该区处于应力场过渡区,因此将其作为华北、南华地块区的边界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概要回顾了环渤海地区近几年特别是1996年度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现象的演化过程。该区异常群体具有种类的多样性、配套性,在包头6.4级地震前后有发展阶段性,虽与海城、唐山地震前确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认为环渤海地区参与了1996年以包头地震为代表的华北整体性构造活动,该区异常与包头地震无因果或伴生关系,而是共生关系,该区目前仍存在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鄂西三峡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得出该区中强地震(Ms>4.7)和台网观测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航磁异常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应注意地段,这可作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78年8月10日在台湾海峡中北部发生的5.3级地震为典型震例,讨论该区地震构造,认为该区处于北东—北北东、北西、近东西向等多组活动断裂复合交汇的地区,且与台湾陆壳同属一个地质块体。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并和台湾省以东海域强震活动作了对比,认为两区域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延庆—怀来地区重力异常分析与地震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延庆—怀来地区重力异常出发,讨论了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为配合深地震反射专题研究,先对该区地壳结构和平均视密度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震活动机遇大和反映强的地带,深化了该区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