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参数基本一致,说明板块运动三百多万年来在整体上有较好的确定性,但太平洋板块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速率高于地质学结果,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的不断发展,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精确的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行参数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刚  乔学军  王琪 《中国地震》2020,36(4):718-728
地震大地测量是将大地测量(特别是空间大地测量)与地震学及构造地质学进行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可用于监测地震孕育的地球物理背景场及动态变化过程,对相关形变实现了102a~10-2s的宽频带监测,基本弥补了地震学与构造地质学间的频率空白。以多频带的地震大地测量技术(GNSS、InSAR、高频GNSS)为支撑的陆态网络工程,不仅获得了中国大陆长期的地壳运动图像,而且在强震形变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芦山、尼泊尔廓尔喀及九寨沟等地震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频/静态GNSS、InSAR、精密水准相融合的多频大地测量,极大地拓展了地震形变监测的时空频域,促进了大陆型地震的相关研究,为地震预测预警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使用的地震大地测量资料有限,同时,我国地震大地测量监测网络也有待不断加密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大地测量反演模型优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地测量反演中,由于观测数据的不足或由于对模型空间了解的匮乏,总会出现病态问题,因此在进行反演解算之前对反演模型空间进行优化是很有必要的。利用矩阵扰动的理论研究了大地测量反演中的病态问题,并提出了模型优化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重力测量的概况,文章指出,日本很重视利用大地测量手段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而重力测量则是大地测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列举和介绍了日本开展重力测量的主要单位及其研究项目;重力仪器的研制情况;重力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情况等。  相似文献   

5.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记事报》1980年第139期登载一篇题为《国际板块运动估算的定量方法科学讨论会》的报道,摘译如下:板块运动估算的定量方法科学讨论会是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于1 979年12月2日至15日在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七届全体大会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矩阵扰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利用矩阵的条件数作为大地测量反演误差分析的一个指标,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利用矩阵的条件数判断反演问题病态特征的方法。指出:在大地测量反演中,可以通过矩阵扰动分析的理论来确定大地测量反演解的特征,从而对反演结果给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评述了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监测地球动力现象所能达到的时空辨率和准确度论述了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回顾了以空间卫星大地测量为标志的现代大地测量近30年来对地球科学作出的主要贡献及科学意义,并对大地测量未来进一步应用于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学术讨论会暨IAG 成立125周年纪念大会于1989年8月2—12日在英国的爱丁堡举行。这次会议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界的一次盛会,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代表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米勒(Mueller)、副主席托尔格(Torge)和 Kautzle-ben、秘书长路易斯(Louis)以及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大地测量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代表共6  相似文献   

9.
断层滑动分布通常是通过假设当地地壳是弹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半空间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密集的大地测量数据(如,DInSAR图像)同震形变突出的复杂图案,需要新的模拟工具,譬如能够代表地壳流变学和复杂几何关系的数值方法。在这种研究中,我们发展了一种能对当地地壳进行更加真实解释的有限元反演大地测量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应用于2009年拉奎拉地震(MW6.3),使用了同震位移的DInSAR图形。结果突出了不可忽略的介质结构的影响:均匀和非均匀模型显示的差异占断层滑动分布值的20%。此外,非均匀模型中在震源的上方出现了一个新滑动区。我们对分辨率也进行了研究,显示出由大地测量数据恢复的有关断层滑动分布的信息应被认为是周围片区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
黄立人 《地震学报》1982,4(2):174-181
研究了直接用多期重复大地测量观测资料求剪切应变速率的相关平差方法,简单地讨论了判断计算结果中反映形变信息的可靠性的标准,并对相关平差法与一般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别进行了比较。通过几个地区的实际计算,认为在地震工作中,为探测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目前的大地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1998年9月在意大利Trieste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重力委员会(IGC)与国际大地水准面委员会(IGeC)联合大会的有关情况.然后根据大会报告的论文及交流的信息,对国际上物理大地测量若干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作简要论述.最后结合我国物理大地测量研究的有关状况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力学反问题中零外部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4):512-521
对重力学反问题研究中零外部位密度的数学性质及物理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首先从基本定义及条件的描述入手,推演出其数学表示和限制,由此揭示重力学反问题的非适定性形态,进而论及其与非零外部位密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由此证明对应于给定外部位的场源函数可以分解成零外部位密度与调和密度的直和.通过对其物理意义的讨论,为地球物理反演非零外部位场源及物理大地测量学构制等效场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word geoid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1873 in a work by Listing, at a time wh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easurements of meridian arcs were mad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igure of the Earth.From that time,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least squares, inverse methods ...) and the observation and modelling methods (collecting data, precision ...) have made concurrently great progress. Owing to these advances, the geometric method first, and the dynamic method next were developed by geodesy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he geoid. In particular, the increasing of data brought by satellites since the 60's led to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geoid.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id is, for geodesy, a goal in itself. The geophysical viewpoint is to study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the Earth,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geoid and its anomalies. The two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to one another and react one on the other: from geodesy to geophysics and from geophysics to geodesy. The geoid has three advantages that can be stated in a few words each, although the third advantage brings in a complex subject. They are: first, the advantage of thinking in terms of small numbers; second, the fact that we know or can know directly the form of the geoid as a physical reality over mu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ird, the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a knowledge of the geoid. Walter D. Lambert, 1961  相似文献   

14.
GPS/重力边值问题的求解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析GPS技术在确定地球形状中的作用入手,论述了建立一类新的大地边值问题——GPS/重力边值问题的意义,给出了GPS/重力边值问题的定义及数学描述,推导出GPS/重力边值问题的逼近解式,并给出了应用GPS/重力边值问题确定(似)大地水准面、地面垂线偏差及外部重力场的基本公式. 对GPS技术用于物理大地测量的优势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15.
物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中的有关问题评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大地重力学反问题的有关研究,对重力场边界扰动量的本征含义进行分析,由此揭示出它们在逼近地球实际重力场源过程中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及存在的不足。然后进一步论及正常场源的非物理性上,并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大地得力学反问题研究中的物理核--正交分解定理描述的场源量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及其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具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注。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物理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中分别对应的正常重力场源的构成、物理与几何上的意义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论述 ,分析了同源性研究在物理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相互结合以及定量描述地球内部密度分布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给出了同源性分析可遵循的途径及其所应满足的条件与约束 .最后 ,以正常椭球的扁率变化率具有最小模为约束 ,应用PREM模型 (PreliminaryReferenceEarthModel)密度为大地测量中正常椭球赋值 ,其结果以正常椭球的内部扁率的多项式表达式给出 .  相似文献   

17.
杨绍富 《高原地震》2012,24(1):33-37
介绍了地形变测量学的定义及其包括的内容,分别从大地形变测量、台站形变观测和重力观测方面,阐述了地形变测量应用于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进展。通过震例介绍具有较好预报效果的地形变测量手段,说明利用地形变测量可以做出具有一定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地形变测量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地心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人卫激光测距(SLR)的应用,研究地心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定义、理论和实测三方面探讨了地心的变化及原因.比较地心变化的计算结果和SLR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地心变化具有明显的周年和周日变化,幅度大约在 2-6mm之间,在高精度大地测量的数据处理中应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19.
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分析及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物理大地测量研究基本原理入手,论述了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重力/水准法、GPS/水准法及GPS/重力法,对它们的特点、优劣以及适用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观测表明,在地壳形变区域中,如果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那么由主震所激发而与主震有关的余震便立即进行活动,余震释放能量的总和与主震释放能量的比值,取决于地震序列活动的类型、根据我国境内6.0级以上地震统计的研究,大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孤立型这种类型的地震序列活动,其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前震和余震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