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综合类   10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计算了太阳系各种引潮力的最大量级,并从引潮力的角度定量地分析讨论了9行星“排队”现象可能对地震活动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利用传播矩阵法构造出了水平分层弹性介质在表载、体力及内部力源联合作用下的一般模型。然后利用“对应原理”将弹性问题的一般模型推广到粘弹性问题的一般模型——粘弹性分层介质传播矩阵基本方程。最后用粘弹性分层介质传播矩阵方程对一个实际地学问题做了试算,计算结果说明,用传播矩阵法处理粘弹性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固体潮观测数据的滤波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浩  刘贵安 《中国地震》1995,11(2):161-167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瑞浩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7,19(4):399-407
系统地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34期的重力测量数据,讨论了地面沉降、采矿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形变测量和测震结果分析了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了这次强烈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全过程,演绎出3个特征阶段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① 1971~1975年期间,震区附近区域重力场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它与莫霍界面的上隆有关;② 1975~1976年期间,根据形变、地震波的震源机制解正演的唐山点的重力变化表明,这期间的重力变化主要由震前的蠕滑、膨胀和同震位错引起.重力观测表明,蠕滑和膨胀是发生在震前的;③ 1976年8月以后的重力变化呈恢复趋势,地壳的均衡下沉和引张恢复是这一期间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采用卫星重力资料和一种新的反演方法来研究地幔的横向密度异常分布.先将密度异常△(r,,(?))在一个三维正交函数系下进行展开,其展开系数待定.然后,根据密度异常与重力扰动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观测方程组,其中未知向量由密度异常展开系数组成,重力扰动观测向量由 GEM10B 重力模型中的位系数计算而得,并通过适当选取重力位系数的阶数,对观测向量进行滤波.最后,就下地幔(670km——CM 界面)作了实际计算.计算中,重力扰动位阶数取为2——11阶,密度异常展开式的截断阶数取为 K=4和 L=6,求解观测方程组时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结果表明:密度扰动值在670km 不连续面及核幔界面处达到极大值,且在环太平洋地区存在一高密度带,太平洋中部对应于一低密度区,这些特征与 Dziewonski 得到的下地幔三维波速异常分布特征相一致.但是,在南极地区、大西洋及印度洋部分地区,所得的密度异常分布与三维波速异常分布呈负相关,文章就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仪器(CG—2和GS—16)在上海所得的固体潮成果,数据表明,CG—2重力仪对于研究主波具有干扰小的优点,文章着重讨论了海潮负荷效应,发现海潮改正对改善上海地区的固体潮成果非常有效。海潮改正前两个主波O_1和M_2的潮汐因子相差很大,分别为10.207和1.167,改正后两个数值非常一致,分别为1.150和1.152。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地球重力场的空 间分布正逐步向研究其时间变化规律过渡。 重力场的时间变化分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在地球内部物理学中,潮汐变化主要用于地球弹性和粘滞性的研究,潮汐变化的规律人们已经掌握得比较充分,而摸清非潮汐变化则正是人们面临着的一个艰难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固体潮向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中比合作和我们独立获得的共10个台站17个仪器架次2890天的固体潮观测资料采用卡特莱特(Cartwright)的完全展开和维尼迪可夫(Venedikov)方法统一地进行了调和分析,并用中井(Nakai)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拟合预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信噪比,同时用线性内插方法处理了仪器灵敏度以资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分析结果所提供的我国大陆固体潮矢量空间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海洋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固体潮空间分布受到海洋负荷的明显控制.O1波尤为显着.文中讨论了仪器流变模型对观测矢量的影响.根据流变模型改正后的结果,所得到的地球对引潮力的实际响应的相位滞后,大多数发站都接近于-1,它论证了理论原则的正确性.文中还讨论了残差矢量与海洋负荷矢量的关系,它们的一致性最概括地说明了海洋负荷对固体潮的影响.文中用误差矢量的方法研究了分析结果的精度,它说明目前海潮改正的精度仍然是不够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文中最后得到了经海潮改正后的 M2波和 O1波的观测矢量.   相似文献   
10.
莫洛金斯基首先提出了天文重力水准的概念并设计了椭圆双曲线模板,但他当时只顾及了异常的线性部分。本文对其非线性部分的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导出了实际计算公式。数值验算表明,这种影响将达到分米级的数量,特别是对于山区的计算工作,非线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