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 和S1 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 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 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相似文献   

2.
张世红  李海燕 《现代地质》2004,18(4):415-42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接受关于地磁学、古地磁学、环境磁学方面的摘要120余篇,主要内容涉及:(1)古地磁学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2)地磁场倒转和长期变的理论、观测和应用以及磁性地层学;(3)磁化率测量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4)气候变化的环境磁学证据;(5)环境污染监测的环境磁学方法等研究领域。此外,磁法勘探也有很好的成果展出。基于物质磁学和地磁学的方法技术在日益广阔的地学研究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古地磁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通过综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关方法,分析天然样品中记录的磁学信息,深入研究地磁场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古地磁学在各研究领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进一步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诸多新兴方向.首先回顾了古地磁学的发展历史与基础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高精度卫星磁测与相关研究新领域、月球与火星磁学研究的新进展.同时,对古地磁学与高精度磁测等方法集成在地磁场演化、板块构造、深部结构、月球磁场演化、火星磁场及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古地磁学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午城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地磁学是利用岩石或古物的剩余磁化强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考古时期地磁场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基于它的理论意义,以及在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上的重大作用,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亚洲大陆块体拼贴过程看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肖文交  杨振宇 《地质论评》2000,46(3):270-275
本文就亚洲大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进行详细评述,并据大地构造学和古地磁学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并总结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模式,即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演化可能涉及以下5个连续的过程: 碰撞旋转拼合陆内挤压反弹.  相似文献   

6.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地磁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再造了末前寒武纪800-600Ma期间中国大陆区内4个板块的原始位置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的可靠方法——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振宇 《地质通报》2002,21(1):45-47
地球磁场的形成一直在变化中,既有千年尺度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长期变化,又有几千年至百万年尺度的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了解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从记录在不同时代岩石单元中的磁性特征推测其形成时代.磁性地层学就是利用岩石剩余磁性纪录地磁场变化特征解决地层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是古地磁学与地层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也是古地磁学和地层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8.
《古地磁学导论》评介刘椿撰写的《古地磁学导论》一书于199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占地磁学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和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书共分四章,在第一、二章中,作者概述了古地磁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研究历史,总结了最近三十多年来古地磁学的主要成  相似文献   

9.
姜枚 《物探与化探》1987,11(3):233-235
古地磁学作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最近十几年来,在深入研究区域构造、进行地层对比等方面,以及在解决矿产预测和工程地质问题上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古地磁方法用于矿产预测和解决矿床成因等方面的问题是个新的而且非常有前途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世界磁异常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版的世界磁异常图,此前称为世界数字化磁异常图(WDMAM),于2007年7月在第24届IUGG大会上正式公布。这幅图的编制工作是由国际地磁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IAGA)和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合作完成,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赞助,由UNESCO和CGMW出版。这幅图表示的地壳磁异常数据,是50多年来全世界积累的航空、海上和卫星磁测所获得的,汇合成5 km×5 km网格,换算到大地水准面上5 km。WDMAM的公布将进一步推动地壳和上地幔地质构造的研究,并且有助于资源的勘查。第二版WDMAM正在编制中。  相似文献   

11.
古地磁学是一门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而磁性地层学则是从近半个世纪在古地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两者又是作为两门彼此密切关联的分支学科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大陆边缘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古地磁学方法的广泛应用,首先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地区诞生了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地层地体理论(简称地体理论).以后,在美、加、日、澳等国学者共同努力下,很快使这一学说推广到了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南极大陆的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在原来认为均一的构造岩相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10日在广州举行。全国各地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的67个生产、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古地磁学和地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共15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东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朱岗昆及谭承泽、崔盛芹、陈庆宣等教授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摘要86篇,内容包括:古地磁学在地层和构造方面的应用;第四纪磁性地层;岩石磁性;实验技术方法与仪器设备以及古地磁在石油地质及其它沉积矿产方面的应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该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现有78个会员国。使用英、法二种语言。该联合会是国际科学联合大会(IUS)的20个成员组织之一。联合会下设7个成员学会:国际大地测量学会;国际地磁学与高原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水文协会;国际地震与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15.
古地磁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二十年来古地磁学对地质学理论上的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由于古地磁学能定量地获得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磁极的座标位置、标本形成时期取样点的古纬度,测定出一些有关岩石的磁性特征参量,因此使某些地质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从定性到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区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卫华 《地层学杂志》1993,17(4):277-280
<正> 古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古生物地理区系是判断古板块位置、重建古地理最有力的证据,因此它与古地磁学和古气候学是构成现代古地理学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2008,28(5):854-865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相似文献   

18.
岩石的磁性     
众所周知,能准确地测定地磁三要素的历史,距今尚不足150年.因而,从观测到的地磁场资料来研究周期大于100年的地磁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利用古地磁学却能对以100年或更长时间为周期的地磁现象进行解析,这是因为古地磁学可利用岩石具有天然剩磁(NRM)——磁场“化石”这一性质.显然,为确保“化石”的纯洁性,所利用的NRM资料必须不为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外界干扰(例如:变质、风化及雷击等)所混淆,这就促进了以研究岩石剩磁的性质及稳定性为主的地学分支——岩石磁学在蓬勃发展.显然,岩石磁学就是古地磁学的基础.本文仅就其中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分岩石中的铁磁性矿物、铁磁性矿物的氧化过程、热剩磁、化学剩磁和沉积剩磁以及剩磁的稳定性和退磁方法等五部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云南曲靖地区古生代可能经历过反时针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椿  赵西西  Coe  R.S.  梁其中 《地质科学》1986,(3):232-235
攀西古裂谷带的概念尽管在地质同行中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川西滇东地区存在着近乎南北向断裂带的事实却已为大家所接受。本文仅对分布在曲靖地区某些古生代地层的古地磁学测定结果,就这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提出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上古生界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自芳 《沉积学报》1991,9(4):105-109
本文简要报道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上古生界古地磁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并运用这些成果对研究区一些基本地质问题作了相应的解释,进一步从古地磁学角度证实塔里木地块与华北地块直至晚二叠世时仍是两个彼此分离、相距甚远的大地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