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北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丰富,且分异度较高,反映了热带大洋高生产力的特点。中一方面,保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的不同的地质时期的微体生物化石都代表着一段沉积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的微体化石的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只特点以及它们与微体化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陆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渤海湾西岸沉积了厚达500余米的第四纪沉积物,产丰富微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据该区60个钻孔(包括3个渤海底质沉积物钻孔)的微体古生物(介形虫、有孔虫),化石群资料分析,探讨该区第四纪时期的海陆变迁.一、化石群分析该区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  相似文献   

3.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令海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含少量浅水介形类,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歧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较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分别位于水深2000m和3800m处。  相似文献   

4.
对琼州海峡西段表层和柱状采样的沉积物,进行了~(14)C放射性年代、氨基酸年代估计及微体化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分析。初步划分了柱状沉积物层序、确定了所研究的沉积物的年代和沉积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在早更新世早期为浅海环境,气候温暖,形成了富含微体化石的浅海相地层;随后本区东部隆升为陆,而西部及北部湾部分区域,随着气候波动、海平面相对升降则交替出现了滨海相与陆相环境。全新世期间,该区形成了浅海海峡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微体化石的研究从其发展到现在解决了主要与地层层序、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有关的诸多地质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微体化石为基础建立了古海洋学。我们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此基础上 ,能够根据微体化石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本文就古海洋变迁(古海洋学)与微体化石进化的关系以及进化(微体)古生物学作出了诠释。正像20世纪末出现的地球环境问题、脑坏死、器官移植等问题所象征的那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化石以本身作为具体证据来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对于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者来说 ,有必要深入研究进化问题 ,探…  相似文献   

7.
关于东海残留沉积物的微体化石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底残留沉积约占世界陆架面积的70%[3],而残留沉积中分布最广的是残留砂.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其壳体大小与砂粒相当,而不同的属种又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沉积过程中可以反映沉积条件,在搬运作用中又可看作指相颗粒.研究残留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属种组合、保存状况、数量和大小等特点,应能为研究陆架残留沉积的产生与变化过程提供某种依据.关于陆架残留沉积的化石资料不少,但大多局限于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等大化石,而对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的详细情况尚缺乏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古海洋学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之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地学上实验技术与理论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做为古海洋学本身主要是以大洋沉积物作为研究依据,研究大洋体系中水团和相关的生物圈、岩石圈的历史。这就必然涉及到有机物质的生物化石和无机物质的矿物沉积两方面。但沉积物中记录的古海洋学信息很多,而解释这些信息的手段又是各有所长,其中微体古生物的化石形态学分析是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微古专家以此做为确定微体古生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依据。在大洋…  相似文献   

9.
微团聚体是形成沉积物结构的基本单元,沉积物的结构性影响了土体的稳定性、渗透性和强度等工程地质性质。对废弃黄河口刁口流路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受黏粒含量、有机质和生物黏液等胶结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多团聚成粉粒级微团聚体(0.05~0.01 mm),含量在85.3%~95.8%之间,与黄土高原土相比,0.05~0.01 mm微团聚体增加,而0.1~0.05 mm微团聚体减少,团聚性差,易于侵蚀;黏粒含量与团聚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说明黏粒含量增加了沉积物微团聚体的稳定性;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在0.27%~0.61%之间,有机质含量较少,对沉积物微团聚体贡献少;生物扰动的螃蟹洞壁土、螃蟹掘出物的团聚度明显大于表层未受生物扰动土的团聚度,说明螃蟹分泌的黏液能加大微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为虫孔发育的泥质细粒组分,微古丰度出现最高值。据此可将胶州湾青岛近海层序地层划分为半个三级层序.海进体系域发育海侵边界层、潮沟充填及古滨岸沉积,高位体系域形成大沽河洋河复合三角洲沉积体及湾口两侧的潮汐三角洲沉积体。以层序的方法研究近岸沉积物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通过岩性和微体化石及矿物分布等特征综合确定海泛面,在具有多物源、快速沉积特点的近岸海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