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广忠  刘涛  缪杨兵 《地理研究》2009,28(5):1352-1364
考察了北京主城边缘区的非农产业结构与空间特征,揭示了二者的交互演进过程: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形成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边缘区的圈层扩展和空间演进;边缘区的外移过程中,制造业具有稳定的优势,交运仓储、生产资料租赁等传统生产者服务业的优势也随之强化,但空间黏滞性较强的旅游、体育等行业则促进了边缘区产业结构的时相差异性。文章对城市边缘区"年轮式"的圈层扩展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并将其实现的微观路径归纳为飞地式、轴向、填充式和外推式等四种扩展模式。城市规划、城郊高速公路和开发区建设、地价和综合环境的改善是城市边缘区产业空间演变的重要动力。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是解决边缘区产业、空间和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着旅游经济和城郊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开发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受到研究界的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郊区域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它是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多种因子综合反映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主体、旅游开发者和旅游介体在城区与城市郊区之间的一种推拉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具体的驱动力因子来影响城郊旅游开发的选址和特色定位的。  相似文献   

3.
《Urban geography》2013,34(8):1100-1117
Metropolitan areas today are faced with pervasive changes of their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are reshaped by postsub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one example of such postsuburban restructuring, the multinucleated monofunctional clustering of higher-order service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urban fringe of Vienna, Austria.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uses microgeographic data for 2006 and applies a case-control point process modeling approach, which accounts for nonstationarity in first-order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a relocation of highly specialized firms into the outer metropolitan ring, where these firms provide functional enrichment. This disagrees with the classical notion of a central place hierarchy. The urban fringe thus increasingly conforms to the core city. This spatial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a bicentric urban structure, with the two new subcenters located in traditional suburban areas. Accordingly, Vienna's urban fringe is being altered by new postsuburban forms.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时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省衡阳市酃湖乡4个村268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主导因子分析法,总结了城乡边缘区农户就业空间行为的模式,即传统农业模式、城郊农业就业模式、省域就业模式、市域就业模式、本村置业模式和本市置业模式等6种就业空间行为模式,并从城市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二元结构等3个方面总结了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陶印华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075-1085
医疗设施可达性关乎民生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结合,考虑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在城市不同区域内可达性的差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城市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中不同区域内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就医可达性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自内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郊区可达性的波动程度较大;户籍人口的就医可达性优于流动人口,2类人群的差异在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最为明显;居住地区位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可达性,但对于户籍人口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可为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就医条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85,自引:8,他引:185  
吴必虎 《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定义了环城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的概念,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铁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ReBAM的土地利用特征根据游客进入成本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等级;ReBAM的空间特征可由可达性,等游线和活动密度等指标来描述。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未来居住区热点区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薛德升  李郇 《热带地理》1995,15(1):56-61
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广州市居住区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对广州市居民3个层次的居住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居民未来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对其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讨论广州市目前已经出现及将会出现的重要的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城市建设趋势,以及它们对城市居住区区位的影响,指出了广州市未来居住区开发的热点区位及其开发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居住郊区化是人口郊区化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引导城市其他经济活动郊区化的直接因素.因此,居住郊区化成为研究昆明郊区化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文献资料以及他人调查的资料,从人口变化的情况人手,论证昆明市居住郊区化现象,得出昆明市已经开始进入郊区化阶段;进而分析昆明市住宅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存在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的产生、高速公路网以及私家车的日渐普及、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保护文化名城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昆明郊区化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10.
陈琼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3,32(2):203-213
针对耕地非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市郊区5个样本村190户农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根据城市开发进程、到市区距离和种植类型等条件,将调查样本村分为近郊城区化农村、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就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基本认知及耕地非农转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征用后农户能理性感知和判别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并普遍认为失去耕地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保障降低、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少;感知主要受耕地数量、区位条件、耕地开发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性,城区化农户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近郊农户的非农转换经济和社会感知压力最大,远郊农民也感知经济和生活保障压力,但更希望能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城市边缘区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边缘区的定量分析及判定,对城市发展评价和规划,或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的边缘区判定指标选择过于单一,判定结果过于破碎,城市预设边界、水体及城市绿地对边缘区判定结果干扰大。针对上述问题,从自然、人口、社会经济的视角出发,以遥感影像、人口数据、POI大数据为数据基础,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基于多源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城市边缘区判定方法,进行广州市城市边缘区判定及城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此方法能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边缘区-外缘区,判定结果不会受到预设边界范围的影响,且消除了城市内部水体和城市绿地所造成的破碎化;② 城市边缘区与路网耦合良好;③ 广州市的城市核心区空间分布合理。综上所述,此方法能有效检测城市边缘地带,且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能为城市规划、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游猎  王睿 《地理研究》2021,40(3):793-807
对于特大城市郊区建设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判别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质量差异性,以此为特大城市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预测提供支撑。本文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在既有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兼顾同级别地区(市郊区县)与不同级别地区(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横向-纵向”效益特征模型。在对市郊区县之间效益相对优势比较的基础上,增加各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的效益等级比较维度,并完善“人口-经济-空间”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实现该模型的量化评估。对特大城市郊区建设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模型实现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化:其一,以人口-经济-空间三系统的建设用地效益取代以往以人口、经济单一系统效益比较方法,可实现对社会经济要素在建设用地投入约束下的不均衡性评估和效益机制分析;其二,增加与中心城区比较的纵向维度比较,可在市郊区县相对优势判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在特大城市区域等级中的变化趋势,增加效益评估的多维性。本文以天津市11个市郊区县为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 从天津市郊区区域效益等级方面,从单一节点逐渐变为京津滨海轴向拓展,多核心的区域多极网络空间结构并未完全建立,并呈现较弱的轴带发展趋势。从纵向效益及多维模型判断,多数区县效益特征模型呈现边缘化增长模式,郊区整体效益等级趋同且降低。② 中心城区核心极化特征明显,近远郊效益“扁平化”结构显著。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效益等级差距更大且缺乏中间梯度层级。主要表现在近、远郊各自效益相对趋同而两者之间差异减弱。由此,控制郊区土地资源供给、优化不同效益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提升郊区建设用地效益,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内涵与范围界定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综述法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内涵和范围界定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的理念与原则。国外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方法可分为定性判断、经验划分与构建指标、定量划分两类。国内界定方法可分为以郊区作为城市边缘区,用行政区边界和城市道路界定,选取指标、采用数学模型界定,结合遥感影像和数学模型界定4类。提出城市边缘区的范围界定应体现其内涵与特征、保持行政边界完整性、兼顾边缘区的动态变化性和区域稳定性等理念以及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界定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余青  韩淼 《地理研究》2016,35(8):1589-1598
旅游交通拥堵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大量游客和自驾车涌入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导致旅游交通与通勤交通、过境交通交织混杂,旅游旺季人满车满为患,交通拥堵不断升级,景区大面积瘫痪等严峻问题。旅游交通拥堵已成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严重地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特征和问题分析,基于TDM理论,提出解决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拥堵问题的PMSI模式,统筹协调,多管齐下地解决旅游交通拥堵难题。这一模式在雁楠景区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PMSI模式不仅适用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也可以在一般景区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idea of urban fringe belts has been recognised as a powerful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form of urban areas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 outward growth and internal change. Surrounding Auckland's city core, an inner fringe belt can be recognised. Farther out there are middle and outer fringe belts. Fluctuation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option of new transport modes, land reclamation and topography ar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these fringe belts. The examination of changes to fringe belts highlights important issu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which are pertinent to planning and design policies for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ome have heralded a resurgence of urban living in the U.S.,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 adults. Are Americans abandoning suburbs in favor of more urban lifestyles? What is the scope and scale of this urban resurgence? We develop a typology of neighborhoods to analyze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 of young and older U.S. adults from 2000 to 2011–15. Census and national travel survey data reveal that suburban population growth continues to outpace that in urban neighborhoods. Although young adults are more likely than older adults to live in urban neighborhoods, recent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is neither associated with suburban decline, nor being led by young adults. Significant recent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newest, suburban neighborhoods suggests that greenfield development remains the primary means to increase American housing supply. Shifting metropolitan growth from the suburban fringe would likely require expanding housing supply in urban neighborhoods, and bringing urban amenities to established inner-ring suburbs.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备动态性、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可控性等基本特征.中国在长期执行城乡"二元"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明显的边缘效应叠加上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二元化",形成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突出的"二元"性特征.从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地域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管理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城市核心区及乡村人居环境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凌  张媛媛  朱竑  陈晓亮 《地理研究》2019,38(8):2044-2057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城市土地、空间和边界的改变,也重构了传统的地方与地方认同。以广州市番禺小龙村为例,分析城市扩张和地方重构下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机制与过程。研究发现:① 城市扩张过程中,居民户籍身份上的改变最为突出,农民对于其市民身份及新的行政地方的认同度不高,最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身份与区域的隔离;② 认同是多维度影响、深层次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地方认同需要从身份和地方双重维度进行分析,居民多元的自我身份感知与对地方的认知及其切实的个体需求共同影响其最终的身份归属和地方认同。因此,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需了解、重视区划调整变化后城郊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注重社会基础福利的提升,以促进居民对于新的地方和身份的认同,进而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设计城市地貌图应注重城市地貌在建城区、边缘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区范围内的区域分异规律。编制城市地貌图应遵循:环境功能,应用性,突出重点和图面协调三个原则。据此编制了成都市1:6500建城区,1:5万边缘区和1:20万城市经济辐射区三种城市地貌图。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探讨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实现生态框架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城市整体空间优化与农用地资源保护协调共赢的土地利用机制。分析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导向作用对村镇建设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的要求,将该区涉及的12个区、37个乡(镇、街、场)分为生态控制型乡镇、引导发展型乡镇和城镇发展型乡镇3类。以区域产业布局为支撑,构建"镇区+社区+园区"的区域村镇发展体系;将区域内650个原有村庄分为搬迁型、控制性和发展型进行社区化建设,以期为促进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提供模式借鉴;并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用地制度改革及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探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