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之下游,东邻大海,南滨太湖,几全部为冲积平原所构成,除省西南部,间有若干黄土邱陵,与高达百公尺以上之山地以外,其余均为平坦原野,高于海面不足五十公尺,太湖附近及江北里下一带,地势尤为低洼,河港纷歧,灌溉极便。雨量分布,自南趋北渐减,如上海平均每年雨量一千一百四十八公厘里下河之阜宁平均每年雨量八百公厘,而省西北部铜山之雨量,则仅六百五十一公厘较上海减少几达一倍,惟下雨时期,全省均以夏季为多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一年中之雨量集中於夏季,夏季雨量之损益,足以影响年岁之丰收,在长汗流域耕种,以稻作物为主,稻米之产量,占全国平年百分之四五·其重要可以概见。稻田自秧种以至成熟,据中央大学农科实验,历时约十一周,平均需水量近五百公厘,需水量最多在发穗时期,自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一年中之雨量集中於夏季,夏季雨量之损益,足以影响年岁之丰收,在长汗流域耕种,以稻作物为主,稻米之产量,占全国平年百分之四五·其重要可以概见。稻田自秧种以至成熟,据中央大学农科实验,历时约十一周,平均需水量近五百公厘,需水量最多在发穗时期,自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形甚为复杂,试由扬子江溯流而上,在下流可见广大之冲积平原,在中流多为海拔五百公尺左右之邱陵地带,在贵州云南二省有一千公尺以上之高原地带,至上流西康省境内则为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带,几可尽中国地形之大观。中国民族亦由多数种族混合而成,而同化异族之原动力,即为以平原为发祥地之汉族,此项建设伟大民族之工作,今已十成其九。中国人口大约为四万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地形甚为复杂,试由扬子江溯流而上,在下流可见广大之冲积平原,在中流多为海拔五百公尺左右之邱陵地带,在贵州云南二省有一千公尺以上之高原地带,至上流西康省境内则为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带,几可尽中国地形之大观。中国民族亦由多数种族混合而成,而同化异族之原动力,即为以平原为发祥地之汉族,此项建设伟大民族之工作,今已十成其九。中国人口大约为四万  相似文献   

6.
林应河 《热带地理》1998,18(2):128-134
根据广东43年的登陆台风和47个气象站的月(季)雨量资料,定量分析了登陆台风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与县域、区域、省域月(季)雨量变化的关系。指出登陆台风及其时空变化对广东夏、秋月(季)雨量有如下的多重影响:一是增加县域平均月(季)雨量和月(季)涝型事件的概率;二是造成全省平均月(季)雨量不均匀和涝旱不一;三是维持大范围正常的月(季)雨量和产充足的水资源,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一) 地势概述 西康省康属为大渡河及其支流所切蚀,南部为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所分割,在受切割之区,相对高度极大。例如康定位大渡河支流康定河谷底,海拔二、五七三公尺(注一),在离县城平面距不足十公里处,如北郊之郭达山,东南郊跑马山之东高处已终年积雪。九龙县府北方之大堡子山,与谷底平面距不足一公里,而高出河谷竟达六七○公尺。雅江县位雅砻东岸,县府之北,临溪矗立者,为恭真得木神山,高处距江面在一千公尺以上。上述三区仅示全区深谷地势之一斑,实际全区河谷,在深切裂点以下,均是此种峻峭危拔之状。  相似文献   

8.
前期土壤湿度和降雨对小流域山洪预警指标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晓燕  郭良  刘荣华  张永勇  王雅莉 《地理研究》2019,38(12):2957-2965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预警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前期土壤湿度状况和降雨变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确定安徽省岳西流域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集合,评估前期土壤湿度状况、雨型和预警时段对临界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山洪水文模拟系统在研究区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径流深和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均在15%以内,平均峰现时间误差在1h以内,平均Nash-Sutcliffe系数为0.79和0.77;② 60种情景模式下,池墩组村的临界雨量集合为141~528 mm;③ 前期土湿状况和雨型均显著影响临界雨量变化,随着土壤饱和率从0.20分别增加到0.50和0.80,临界雨量分别减少13.7%~16.2%和26.8%~31.8%;短历时预警时,临界雨量由大到小的相应雨型分别为减弱雨型、中间雨型和增强雨型。研究可为山洪灾害预报和早期预警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中国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 区域概述 成都平原位四川盆地西北部,海拔五百至七百公尺,面积约五千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在政治区划上跨有一市二十县。 平原之西邻为藏边山地,与西藏大高原相连,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平原之东缘为龙泉山脉,系突峙盆地中之山岭,海拔约一千公尺。两者之间,为一洼地。源自藏边山地诸河,自山区骤入洼地,所挟泥沙,委弃沉积,初为各自独立之冲积扇,日积月累,群扇相连,乃成为今日广大之山麓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区域概述 成都平原位四川盆地西北部,海拔五百至七百公尺,面积约五千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在政治区划上跨有一市二十县。 平原之西邻为藏边山地,与西藏大高原相连,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平原之东缘为龙泉山脉,系突峙盆地中之山岭,海拔约一千公尺。两者之间,为一洼地。源自藏边山地诸河,自山区骤入洼地,所挟泥沙,委弃沉积,初为各自独立之冲积扇,日积月累,群扇相连,乃成为今日广大之山麓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作物之生长率,生长期,产量之多寡以及死亡率或死亡期之因素固多,然以气候为最著。而决定农作物之分布与种类,尤以温度与雨量为最重要。例如稻米之优良环境为三十吋以上之雨量,与至少八个月之生长期。小麦集中於冬季乾燥之黄河三角洲及淮河流域。高梁与小米具有耐旱性,故在雨量极不可靠之华北,为夏季之主要作物。此二种作物对於环境之适应已甚悠久,但其收成之丰歉则受制於雨量之变率。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农作物之生长率,生长期,产量之多寡以及死亡率或死亡期之因素固多,然以气候为最著。而决定农作物之分布与种类,尤以温度与雨量为最重要。例如稻米之优良环境为三十吋以上之雨量,与至少八个月之生长期。小麦集中於冬季乾燥之黄河三角洲及淮河流域。高梁与小米具有耐旱性,故在雨量极不可靠之华北,为夏季之主要作物。此二种作物对於环境之适应已甚悠久,但其收成之丰歉则受制於雨量之变率。  相似文献   

13.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格桑  唐小萍  路红亚 《地理学报》2008,63(9):924-93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2,(2):54-54
同里隶属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依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面积33公顷,被五个湖泊环抱。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全镇由49座  相似文献   

15.
太湖为吴中胜地,颇多异名,如震泽、具区、洞庭等等,也有五湖之别称。然而历史上也有观点认为五湖并非太湖,亦不在太湖之内;又或认为五湖是指太湖周边五大水湾;便是宗五湖为太湖别称者,亦因太湖何以名五湖而纷纭不已。历史上太湖以五湖为名确是曾有的史实,而参订各家之说,虞翻《川渎记》、王士性《广志绎》之以为太湖派通五道者极是。  相似文献   

16.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秀丽,历史悠长,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  相似文献   

17.
海水盐分之浓度,在各大洋中,平均皆在35‰上下,惟红海以地理关系,盐分特高,几达40‰,在红海湾内,且达43‰,然此尚不算大,苏彝士运河内之盐分,竟高至56‰,大概为世界盐分最高之海道矣。苏彝士运河盐分所以如此之高,盖因其中部有大苦湖,湖底积有盐层之故。但自运河开凿后,因海水之流通,运河盐分已在逐年减低(水面盐分平均每年减低0.18‰,大苦湖底每年约减低0.30‰),而大苦湖底之盐层亦渐次溶消矣。  相似文献   

18.
海水盐分之浓度,在各大洋中,平均皆在35‰上下,惟红海以地理关系,盐分特高,几达40‰,在红海湾内,且达43‰,然此尚不算大,苏彝士运河内之盐分,竟高至56‰,大概为世界盐分最高之海道矣。苏彝士运河盐分所以如此之高,盖因其中部有大苦湖,湖底积有盐层之故。但自运河开凿后,因海水之流通,运河盐分已在逐年减低(水面盐分平均每年减低0.18‰,大苦湖底每年约减低0.30‰),而大苦湖底之盐层亦渐次溶消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指出,青藏高原水体的固液结构正在失衡,越来越多的冰川、积雪等固态水向液态水转化,这使得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风险加剧。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历史洪涝灾害记录资料为依据,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内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临界雨量法估算青藏高原各流域的洪涝灾害临界雨量,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绝大多数的洪涝灾害事件均由降水引发,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超过30次,并且洪涝灾害的年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2)青藏高原的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主要在河湟谷地以及横断山区,次高发区位于藏南河谷区以及河湟谷地的外围区;(3)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在高原的南部最高,其次是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高原中西部及北部最低。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河流域的面雨量序列及其与径流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1km×1km网格数据为基础,对阿克苏河流域1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2000年的年降水资料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 (EOF),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主要特征向量与地理因子的插值模型,给出了一个面雨量序列的计算方法,为建立气候要素的区域平均序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由此推算出年阿克苏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以及面雨量序列。径流量与面雨量之比 (R/P) 平均为0.43,最高为0.69 (1997年),最低为0.30 (1963年)。计算出的阿克苏河流域面雨量序列与阿克苏河实测径流量序列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5.79×108 m3/10a和4.29×108 m3/10a,两者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面雨量的增加速率要比径流量大一些,年际变化幅度也要大,面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分别为0.17和0.13。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夏季0oC层高度、年面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气候的变化是阿克苏河流域径流稳定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