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和美国面向地学的计算机学会(COGS)于1991年9月2日至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ISCAG).该会得到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AAPG)及联合国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察协调委员会(CCOP)的支持,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热烈响应.出席会议代表500余人,分别来自全球不同地区十八个国家,提交论文250余篇,  相似文献   

2.
南亚新构造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2月18—21日在印度台拉登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日、法、西德、芬兰、阿尔及尔及尼伯尔等国和印度共240名科学家。国家地震局丁国瑜、赖钖安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重力与大地水准面国际讨论会由国际重力委员会(IGC)和国际大地水准面委员会共同召开的重力与大地水准面联合讨论会于1994年9月11日至17日在奥地利格拉兹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奥地利、德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和中国等38个国家的代表160余人.会议由...  相似文献   

4.
1993年国际电波传播学术讨论会(ISRP’93)于8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1988年之后在我国举行的又一次国际电波传播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URSI)、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电子学分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天线和电波传播分部联合发起,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和武汉大学承办。来自2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中外专家、学者共14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第12届国际地潮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8月3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共87人。其中国外学者52人,分别来自比利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芬兰、丹麦、波兰、匈牙利、西班牙和埃及等国;国內学者35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与国家地震局系统。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Torge教授、IAG第5分部主席Dicky博士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于1988年3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四十多位构造物理学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 1月 6— 9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国内各大学、企业、事业和学术团体等36个研究机构的代表 94人与日、美、俄、德、英、捷、意、加、乌克兰和马来西亚等国外代表 1 4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别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中国地震局岳明生副局长等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收到论文或摘要近 70篇 ,其中来自国外的 1 8篇 .会前出版了中、英文论文摘要集 .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做了…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向这次讨论会提交的学术论文共有39篇,其中35篇在讨论会上作了报告。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40多位构造物理研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分5个专题进行学术报告与讨论。1.断层的演化该专题讨论由何永年和日本的(?)本利彦主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断层物质的微观组构分析断层的演化过程。美国的穆尔(D.E.  相似文献   

9.
1.会议概况及背景 为交流全国地震区划科研新成果,增进国际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我国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震工程学家发起,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和广东省黄清渠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外国学者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首次在广州召开了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3个单位的10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9篇,其中23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介绍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地电磁测深、频率测深、地磁测深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进行广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除对这次于1984年6月5—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会议概况外,着重综述了青藏高原的演化与隆起机制以及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这次国际讨论会显示出过去几年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结果,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新见解。来自中、法、美、英、澳、加、日、意、联邦德国、印、菲、土等十余个国家的400多名地质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大会刊印出280篇左右的论文摘要,在大会和分组会上报告了170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2.
1992年11月18—2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2届地学层析成像(Geotomography)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由日本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J/SEG)共同组织,来自美国、日本、中国、朝鲜、澳  相似文献   

13.
国际海面变化及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7日至14日在青岛和烟台两地举行。来自二十三个国家,近百名中外有关的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我国的刘东生、叶连俊、杨怀仁、林观得等教授,法国的皮拉佐教授(P.A.Pirazzori),瑞典的摩纳教授(N.A.Morner),荷兰的捷尔格斯玛教授(S.Jelgersma),日本的大田洋子教授(Yoko Ota)等。会议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进行专题学术讨论,另一是在山东半岛东部沿海进行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主持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讨论会”于1985年9月3—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模糊数学用于地震研究方面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民主德国和新西兰等国的52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交流了大约70篇论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了52篇,宣读的论文包括以下五个专题:1.综述报告;2.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模糊数学在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4.应用模糊数学;5.相关研究。本文除对这次讨论会概况和各专题分别扼要介绍外,并述及在讨论会的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会议程序委员会包括三项建议的倡议书。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前编印了会议的部分论文的论文集,现正在编辑续集,不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5.
1990年9月11日至14日在泰安市召开了煤田物探专业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赵文津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顾功叙、傅承义与理事长翁文波、副理事长夏国治、蒋宏耀分别向大会作书面发言或送来贺信。理事刘光鼎和孙文涛在会上发言并作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国煤田地质局副局长曲宝林也在会上讲了话。 来自全国7个部门的12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1篇,宣读了97篇,其中重磁8  相似文献   

16.
西藏讯,第二届青藏高原地震科学讨论会于九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西宁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部门,大专院校等三十多个研究单位、九十多位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丁国瑜,青海省科委、科协以及地震系统的有关省局、所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20日—21日在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单位的54名地震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陆远忠、刘蒲雄、许绍燮、杨懋源、高龙生、韩渭宾、李学良、刘正荣等主持,会上先后有39名代表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8月 1 5~ 1 7日 ,“地震工程学新进展与新挑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 ,宋瑞祥局长、刘玉辰副局长、黑龙江省马淑洁副省长出席了会议 ,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讨论会是近 1 0年来由中国地震局主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会议得到了科技部、建设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这次大会的召开 ,对推动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 ,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国际讨论会受到国际地震工程学界的高度重视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代表达 2 0 0多人 ,其中美国 57人 ,日本2 3人 ,加拿大 2人 ,…  相似文献   

19.
地震区土房国际讨论会于1981年5月24日至28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举行,来自1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涉及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土房和房屋改建经验,改变的障碍,房屋形式,有历史意义房屋的保护以及研究需要等。②材料方面:材料试验,土壤的安定性,防护技术,粘结,试验以及研究需要等。③结构方面:设计,试验,检查,评定,建设场地选择,加固及改建,修复,破坏分类,结构部件以及研究需要等。④实施计划方面:改建计划,翻建计划,修复计划,技术传授,试验,计划管理以及情报资料分发和需要等。  相似文献   

20.
第20届国际声成像讨论会于1992年9月12日至14日在南京市召开。设有10多个展台的国际成像仪器设备展览会同期在江苏省总工会科技展览馆展出。本次会议在声成像会议史上首次将“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列为一个专题,因而对中国地球物理界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