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单要素到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承载能力主要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即萌芽奠基阶段、应用探索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详细讨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最后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情景模拟和实践应用等四个层次指出了未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遥感的科学推动作用与重点应用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研国内外遥感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遥感在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及在我国的重点应用领域。遥感催生了全球变化研究,使得人类得以从新的视角来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未来;遥感推动了地球科学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分析、从单站点到多时空尺度的变革,诸多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遥感是应用驱动的,一致性及可对比性是定量遥感的核心,也是遥感深化应用的基础。遥感应用于众多领域,但不同的国家基于各自的国情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维护国家全球利益、灾害快速响应与灾后评估、第三方独立监督、保障国防安全是我国的应用重点。  相似文献   

3.
成像雷达(SAR)遥感地质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像雷达(SAR)遥感以其独有的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对地表的穿透性及形态探测能力,特别是现在新型成像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之在地质学应用中比光学遥感更具优势。文章结合SAR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波段单极化到多波段多极化,再发展到现在极化测量和干涉测量阶段,综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对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差分干涉雷达)在岩性分类、探测地震区域形变的地学应用作了实例介绍。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方法与应用实现三方面,对国家“973 ”项目“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的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个概述。在遥感机制与信息理论上,以合成孔径雷达( SAR )研究为背景,发展全极化散射与SAR 成像信息理论;以微波辐射遥感为背景,发展非均匀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 VRT )理论。在这基础上,开展在轨业务与试验遥感卫 星在多类陆地地表和大气遥感数据验证的方法与算法的研究。结合遥感、辐射传输、地理信息系统、中国陆面水文过程、数据同化技术,建立一个中国陆地水环境数据同化系统( CLDAS );针对我国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由在轨SSM / I 、AMSU 、MTI 等遥感卫星数据、结合地面台站实测与探空等工作,形成了星载微波大气三水(降水、水汽、云水)反演与气象卫星数据业务算法与数据库;针对我国SAR 技术的发展,由ERS 、RADARSAT 等SAR 数据图像的应用研究,形成SAR - INSAR 多类应用技术研究与软件遥感应用平台。同时,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理论方法与环境中目标跟踪实验与仿真,发展了目标与环境复合建模与特性数值仿真、开展了沿海区域异常大气结构中波传播实验等 研究。  相似文献   

5.
多年冻土制图是冻土学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总结我国多年冻土制图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多年冻土分类系统和多年冻土(区)面积,并从经验模型、物理模型、统计学习3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多年冻土制图方法的研究进展。根据制图手段、数据可用性、模型和方法的不同,将我国多年冻土制图分为3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60~80年代)、遥感和GIS初步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和多源观测与综合模型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不同阶段对多年冻土面积的认识有较大差别,随着制图空间分辨率与精度的提高,新的冻土图更接近代表真实的多年冻土面积。在制图方法方面,经验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发展贯穿3个阶段,经验模型与遥感的结合是目前中国多年冻土制图的主要方法;冻土物理模型发展迅速,通过与其他模型的耦合,特别是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耦合,为模拟冻土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了重要工具;随着地面与遥感观测数据的积累,统计学习方法表现出较大潜力。地球观测系统的发展为冻土监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地面调查的优化、数据积累与开放共享、冻土遥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多年冻土深层过程的理解与物理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及其与观测的融合等,都将有助于突破中国多年冻土制图面临的挑战,促进对中国多年冻土过去、现在和未来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发射其第一颗遥感卫星一陆地卫星-1算起的30余年里,世界范围内商业遥感卫星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团体拥有自己的遥感卫星。除了更多各类的遥感器得以使用外,卫星的图像分辨率和覆盖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未来的发展更加令人振奋。国外遥感卫星(包括已经发射和计划要发射的卫星)简介是根据从国内外出版物中获得的信息整编而成,旨在给遥感应用提供一个现在和未来图像信息源的总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遥感地质找矿方法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传感器的发展使得探测波段不断细分,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遥感地质找矿的精度,使地质找矿从定性化到定量化转变。总结近几十年来多光谱与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过程,并概括在此发展过程中相关找矿方法的发展,从多光谱成像与高光谱成像的发展2个方面介绍了相应的找矿方法与找矿应用,论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趋势,并对目前遥感找矿领域中的相关难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遥感技术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三十年来的遥感地质应用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水文地质遥感、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灾害遥感为主的遥感地质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核工业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于1997年8月4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成立,并举行了学术委员会第1次会议。核工业遥感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核工业系统遥感工作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遥感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应是立足于核辐射,扩展到国防科研领域,尤其在核的和平利用及军事方面的应用研究领域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在开拓遥感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国内遥感发展的很快,遥感技术在核资源、核环境、核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有权威性的学…  相似文献   

10.
遥感蚀变异常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蚀变异常的机理、方法、数据源及在不同找矿阶段的应用.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沙拉西别地区为例,讨论了遥感找矿的预测应用;以内蒙古西部朱拉扎嘎金矿为例,讨论了遥感找矿在详查工作阶段的应用.通过研究认为,遥感蚀变异常可以为野外勘探前期的预测阶段提供重要的找矿信息,为详查阶段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遥感技术是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