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亚秋 《海洋学报》1998,20(3):40-46
根据我国渤海区域星载微波遥感DMSPSSM/I1994~1996年的观察数据的研究,指出现有的星载微波遥感海冰的数据标定和验证TBI和OSI算法是不适用的。用22和85GHz的散射指数SI和19GHz的极化指数PI,讨论了渤海区域海冰的主要辐射特征,用矢量辐射传输理论数值模拟了SI、PI与海冰覆盖及其厚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用SI-PI图规划了渤海区域性海冰的识别方法,给出了渤海海冰的空间分布及其辐射特征的时间序列变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雨云-7号和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接收的卫星微波辐射资料,即SMMR(1978年12月~1987年8月)和SSM/I(1987~1995年)资料。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同化处理,介绍了从亮度温度提取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的处理方法和后续处理过程。建立了海冰数据库,其中包括:①制作了海冰密集度动画彩色显示系统,可以连续地显示逐日、逐旬和逐月等冰图。②计算了密集度≥30%、>70%的北界线,提供出连续变化的海冰外缘带(≥30~70%之间的冰带),该区是研究海-气交换,生物活动的重要地区。③计算了净冰面积指数和距平变化。④各种处理海冰的软件程序和研究预报的应用软件程序。⑤各种图象、图表和计算结果的输出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3.
邹斌  解思梅 《海洋预报》1997,14(2):73-81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雨云-7号和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接收的卫星微波辐射资料,即SMMR(1978年12月 ̄1987年8月)和SSM/I(1987 ̄1995年)资料,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同化处理,介绍了从亮度温度提取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的处理方法和后续处理过程。建立了海冰数据库,其中包括:(1)制作了海冰密集度动画彩色显示系统,可以连续地显示逐日、逐旬和逐月等冰图。(2)计算了密集度≥30%、〉70%  相似文献   

4.
朱星源  苏洁  宋梅  杨茜  梁韵 《海洋学报》2022,44(12):70-83
海冰厚度是监测与研究渤海海冰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取更加可靠的渤海海冰厚度数据,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对海冰厚度反演中的冰水分离环节和冰厚计算方法都进行了改进。对于冰水分离环节,本文在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海冰基础上,加入了二值化处理、阈值判别等步骤,实现了较高精度的渤海海冰范围自动化提取。通过试验确定了海冰厚度与反照率指数关系模型中的参数,包括海冰衰减系数和海水反照率参数,使其更加符合渤海海区的物理特征。将改进后算法的海冰厚度反演结果与渤海海上石油平台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误差来源。结果表明,经过对算法的改进,海冰厚度与反照率指数关系模型的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由7.05 cm缩小到2.74 cm,相关系数由0.434提高到0.485。  相似文献   

5.
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思梅  邹斌 《海洋预报》1996,13(3):21-29
本文使用了WDC-A提供的按WMO标准格式化的SGRID海冰资料和NSIDC提供的SMMR和SMM/1的亮温微波资料,将这些资料同化处理使海温序列延长为1973-1994年。利用上述资料研究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70年代前期海冰迅速增多到中期达最大值,后期到80年代前期迅速减少到最少,80年代海冰持续偏少或在平均值附近振动,90年代前期海冰又开始缓慢增多。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海冰光衰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海冰多年的调查资料以及现场测量数据,建立辽东湾海冰的辐射传输模式,进而研究辽东湾沿岸海冰的光衰减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海冰中卤水泡的吸收(主要是短波400~600nm)、纯冰的吸收(主要是长波700~900nm)以及卤水泡和气泡的散射对海冰的光衰减系数有很大的影响。辐射传输模式的估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该模式适用于辽东湾海冰的光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Radarsat卫星渤海海冰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加拿大Radarsat雷达卫星只有7种工作模式,是专门为海冰业务监测设计的。1999年1月我们预订和获取了两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渤海海冰进行了监测研究,两种模式各有优点,ScanSAR模式可用于对整个渤海地区的全面监测,而利用宽幅的高分辨率图象可得到渤海海冰的详细特征结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辽东湾海冰和沿岸冰进行了实地观测,为解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南极海冰数据库,包括资料来源和性质,资料处理方法如SIGRID资料的解码和压缩,存贮数据的生成,如净冰面积指数(10°×10°冈格).密集度(0.25纬距网格).图形模块和海冰外缘线;数据库资料的分析应用软件系统,以统计计算方法为主.统计模拟为杨,它包含了大量的成熟的统计方法,如谱分析,回归,时间序列,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数据库的输出方式:显示器、激光打印机和平板绘图仪作为图形输出设备.以磁盘作为数字输出设备。数据库和相应的外部设备驱动程序支持下,可以很方便地生成图形和硬拷贝。开发便于在计算机存贮和处理的LIST格式转换海冰原始SIGRID格式资料。两者比较显示出LIST格式节省10倍的空间和时间。建立了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库,并以伪彩色动画显示,以位图作映射存贮方式节约空间,动画连续显示海冰分布形式逼真,便于直观应用和查找。利用网格球面积×网格冰密集度的方法计算净冰面积指数,可方便的给出任何区域的净冰面积而且能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比原来国际上所使用的冰范围面积其结果要大大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渤海海冰预报业务化的需求,针对渤海海冰和MODIS数据的特点,结合MO-DIS-TERRA数据,编程实现了基于MODIS数据的渤海海冰遥感探测系统.系统以IDL和VisualC++作为开发语言,为海冰信息提取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了海冰面积、海冰外缘线、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信息提取,并以专题图和数值的形式输...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对冬季渤海海冰进行了监测。根据多光谱谱段特征和现场测试的海冰光谱之间的对应关系, 建立了卫星影像冰水识别、渤海海冰外缘线的模型, 估算了海冰面积及判别海冰发展趋势;对卫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 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模型;根据海冰类型的不同将海冰区域进行了划分, 并作为对海冰灾害严重程度的判别依据;以2007年度冬季为例, 对渤海海冰的分布面积进行了统计, 与海冰监测业务中使用的MODIS数据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北京一号”卫星可以为海洋监测和预报服务部门提供高分辨率海冰遥感信息, 并为我国海冰灾害的防范提供可靠有效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逐步回归分析在渤海海冰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1—2013年渤海海冰等级资料,利用最大熵谱法分析了渤海海冰等级的周期,结果表明渤海海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主要周期为2—7年和11年。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渤海海冰的年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及北界指数、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以及南方涛动指数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海冰预报模型经过拟合和试预报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海洋1号”卫星在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海洋1号A”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2002~2003年冬季,该卫星首次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建立了从卫星1B级数据开始的海冰反演系统,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与冰外缘线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介绍所发展的“海洋1号A”卫星海冰反演系统的流程、算法和反演参数,海冰反演结果,及其在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渤海潮汐对冰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海  白珊 《海洋预报》1999,16(3):39-47
为研究渤海潮对海冰运动的作用,将渤海海冰模式与Blumberg的ECOM-si模式通过动力作用联结,构成一种海冰一海洋动力耦合模式。应用上述耦合模式对渤海冬季潮流对冰的动力作用进行模拟研究,得出了渤海海冰运动的一些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理论出发,导出了适合我国北部海区一年生海冰的微波辐射遥感三层介质模式.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当微波波长为10cm时,相干模式在海冰厚度小于20 cm范围内、非相干模式在20~40 cm范围内分别给出较好的拟合结果.以这些理论模式为依据可建立海冰厚度的微波遥感反演软件.文中给出了利用这些理论模式和实测数据推算出的辽东湾不同类型海冰的相对复介电常数,其数值范围为(0.5~4.0)-j(0.07~0.19).  相似文献   

15.
热红外遥感技术使大范围、快速地监测渤海海冰表面温度成为可能。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遥感器都是小视场角的,只对海冰在某个方向上的辐射能量进行了测量。由于自然界的海冰大多数都是高低起伏的、不平坦的,如果近似地认为遥感像元尺度内各部分温度是相同的,有时会带来较大误差。在盛冰期的渤海辽东湾东岸固定冰区,分别用3D激光扫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自计温度计测量了渤海海冰的表面形状、辐射亮温和真实温度。结果表明,由于海冰表面粗糙,会形成三维非同温像元。同时,也会导致传感器在粗糙海冰的各个部分的局部观测天顶角与整体观测天顶角有所不同,造成粗糙海冰与平整海冰的方向辐射特征有较大差异,平整海冰更接近理想平面,粗糙海冰更接近朗伯面。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海冰监测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获取海冰面积的重要性,以第四代可视化计算机语言IDL和MapBasic语言为工具研制并开发了海冰面积信息提取监测系统.整个系统由解译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利用1996-2005年渤海NOAA/AVHRR数据和MODIS数据,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进行了海冰面积信息的提取实例,得到渤海海冰面积解译图和面积数值统计表,结果表明:1996年至2005年,渤海海冰面积(相对最大面积)的变化范围为6 173.34~36 928.00 km2,其中1999年海冰面积最小,2001年海冰面积最大.该系统可为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冰监测等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冰中太阳辐射的光谱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采用多光谱仪器,对渤海营口港一带的近岸固定冰进行了3个站位11个谱段的入射辐射、反射辐射和透射辐射随时间变化过程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海冰中的反射辐射和透射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的谱分布有明显差别,而且有显著的日变化。文章确立了入射辐射、反射辐射和透射辐射随时间的变化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精确的线性关系,海冰的积分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满足二次函数关系,可将不同时刻的观测值归算到正午时刻的辐射值,使不同时刻的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计算结果表明,海冰只衰减特定强度的辐射,衰减量与入射辐射光谱分布以及辐射的强度无关,导致绿光的透射辐射最强。该文是对渤海海冰透射辐射的初步尝试,所获得的结果对未来大范围海冰光学观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海冰模式和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辉碇  李海 《海洋预报》1999,16(3):85-96
根据渤海冰情,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海冰动力一热力模式。该模式包括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三要素,采用粘一塑性本构关系计算冰内应力。利用参数化方法处理变形函数和热力增长率。该冰模式与潮流模式耦合研究渤海冰-潮相互作用,并与ECOM-Si海洋模式耦合进行预报试验。该冰模式与大气模式联接,或应用气象部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海冰业务数值预报。本文还给出了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9.
谢涛  赵立 《海洋科学进展》2022,40(3):351-366
海冰密集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冰区导航、海上作业、海冰模式验证和气候模型改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成本相对低等优势,已成为获取海冰密集度的主要观测手段。本文从主被动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的角度,回顾了现阶段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海冰监测传感器、海冰密集度反演算法和海冰密集度产品等。结果表明,被动微波遥感是目前获取海冰密集度的主要方式,已发展出许多成熟的业务化算法;主动微波遥感数据已成为制作冰情图的主要数据源,海冰密集度反演算法由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分类向深度学习算法发展;光学遥感海冰密集度算法较为成熟,但受限于云层和夜晚限制,其反演结果多用于其他海冰密集度产品的验证。受传感器硬件限制,3种观测手段各有其长处与不足。为获得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是解决传感器性能瓶颈的有效手段。大数据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深度融入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领域知识。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应着力于海冰预报服务,致力于提高我国的海冰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完成周总理的遗愿,海军28年来执行黄、渤海海冰调查任务,积累海冰数据数万组对黄、渤海海冰展开调查研究,为国家准确预报黄、渤海冰情,减少因海冰造成的经济损失 中国第一艘破冰船1998年度冰调航行2915km,两次环渤海航行,两次穿过渤海峡,掌握了数千组冰情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