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寿景  李立 《台湾海峡》1993,12(4):303-311
本文根据历史水文气象资料,用条件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水动力因素低频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低频波动清楚地表现为水位和表层盐度的波动。厦门港水位的低频波动主要源自平潭站的水位波动,风的贡献是次要的;条件谱分析了难以描述表层盐度低频波动和九江径流波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台风。EMD分解结果显示三门湾内的风暴潮增水包含6 h,12 h,20 h左右的波动,其中6 h左右的波动来源于海湾共振,共振的频率是由海湾的形状、水深等固有性质所决定的。12 h的波动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作用导致,20 h左右的波动是由于台风移动过程中外海波动的传入。结果表明EMD方法为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精细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加深对海湾内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船载雷达观测海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海洋工程的迅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减灾防灾监测预报服务等各方面都特别需要沿岸近海的海浪动态特征信息.目前对海浪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动力学方法,二是统计学方法,但在研究中往往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1].比较经典的方法是利用流体力学方程研究理想的规则波动(正弦波动、余弦波动、斯托克斯波动等),把海水视为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运动是无旋的.这一类的研究成果能够说明海洋中实际发生的一些比较规则的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4.
将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的时空变化视为各种波动的合成,用频率一波数谱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三个方面结果.1.各种波动的时空谱特征是:主峰集中于低频段和低波数上,随频数和波数的增加谱值迅速衰减;同一频率一波数下,西退波大于东进波的情况居多.2.各种波动的比重和位置是:准静止波甚微,瞬变波占绝大多数;驻波占瞬变波的13%,移动波占87%,东进波占瞬变波的42%,西退波占44%;静止波的波脊在93°W,驻波的波腹居93°W.3.主要波动与埃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并能解释一些现象(1)波动周期与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周期是相近的;(2)波动波幅与同一频率下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幅度是相近的;(3)波动的波向、传播的距离和历时与埃尔尼诺的运动是相近的;(4)准静止波波脊和驻波波腹出现在90°W附近,从而加强了该处的波动,这与埃尔尼诺事件在南美洲沿岸的温度变幅为最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2014年4~9月,对涨渡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浮游生物等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涨渡湖水体已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富营养化因子为氮;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波动于52~69,磷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波动于26~50。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波动于1.38~1.74,Pielou指数波动于0.34~0.43,Simpson,s指数波动于0.54~0.67,McNaughton指数波动于0.68~0.92,Margalef指数波动于3.21~3.65,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波动于1.76~1.62。涨渡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正在迅速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面源污染;渔业生产对涨渡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涨渡湖水域环境,防止其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许金殿  曾刚 《台湾海峡》1991,10(1):33-38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功率谱的方法,分析大亚湾湾口冬季的海流波动特点,得出了本海域海流波动是以半日分潮潮流为主的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共存的波动形式,其振幅表层大于底层等结论。文中还指出了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波动振幅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近20,000年来的气候波动与海面升降运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气候的多次剧烈波动。与此同时,全球海面也曾经历过频繁的升降运动。引致海面升降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气候波动、地壳运动及大地水准面变形。气候波动直接影响全球水循环过程,从而控制着海洋中海水量的变化,因此是全球海面升降的关键。气候波动和海面升降运动具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及多旋回性。我们固然要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4-1993年蓬莱验潮站水位自记曲线资料,考察了该站的非潮汐水位波动资料分析表明,这种非潮汐水位波动是本区的一种较为经常的现象,且有较大的波高,最大可达124cm,超过当天半日潮潮差(107cm)。它们主要包含3个频段的水位波动,周期分别为8-12、20-30和60-120min,本研究主要揭示这些水位波动的特征和性质,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假潮,同时,通过对相关场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引起这种较大振幅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钮学新 《海洋学报》1991,13(3):325-332
本文用波动不稳定理论,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波动是不稳定状态下的惯性重力波。大气中存在深厚潮湿层和水气凝结加热可促使和加剧波动的不稳定,并有利于波动能量频散减小,因此有利于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而且又能使波动移动速度减慢。基本态比容随气压的变化小于绝热分布的情况,也可导致波动不稳定,因此,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我国海域辽阔,漫长的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在这辽阔的海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波动,蕴藏着丰富的能量资源,而这种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高频波动的海浪,潮频的潮位和潮流,它们的能量有的已经被利用,有的正在被利用.而在海洋中还存在一系列其它波动,如低频水位的波动,它仍含有自己的能量,这也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本文用能量谱分析的方法给出该海区低频水位能量的分布并分析能量的来源.因为"谱"系指能量相对于各组成波的频率的分布,水位具有的能量是由各组成波动贡献而得.所以谱是于整个频率范围内实行积分的结果,是水位变化总能量的量度.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