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普朗铜矿床是格咱岛弧多金属成矿带的印支期代表产物,属产于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内接触带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受复式斑岩体控制作用显著;但矿区东部大脉状铜矿体、南部金矿(化)体则严格受控于断裂构造,明显具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笔者通过对矿区外围北矿段、东矿段和南矿段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普朗铜(金)矿床是由多期次、多成因、多成矿阶段叠加而成的次火山-热液矿床,与印支期复式斑岩体与断裂构造、节理裂隙与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北部外围深部具有斑岩型铜矿的良好潜力,而东矿段深部、南矿段深部则分别是寻找大脉状铜矿、金矿的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
钟良水 《江西地质》1997,11(1):52-59
文中概述了江西九瑞武山铜金矿床(体)地质特征,建立了块状硫化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铜金矿床(体)综合信息找矿模式;运用数学地质方法着重分析研究了武山铜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的空间变化规律,介绍了矿床(体)立体定量预测及靶区优选的找矿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汤白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南缘,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矿区由地表探矿工程控制3条赋存于早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斑岩中的主矿体(1号、2号和3号),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英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83.3±1.2Ma,形成于早侏罗世;(2)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岛弧背景下的安山质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表明汤白矿区含矿斑岩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3)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具有寻找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今后应加强该带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特别是早—中侏罗世斑岩的成矿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4.
云南德钦羊拉铜矿床构造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拉铜矿床的构造混杂岩由几个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组合的构造岩片组成,主要矿体局限在二叠系构造岩片中,二叠纪的构造混杂形成矿区的叠瓦式构造。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活动表现为矿区内的左行走滑断层、斑岩侵入,并伴生铜钼矿化。  相似文献   

5.
南秦岭柞山地区铜矿成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西社 《地质与勘探》2012,48(4):750-741
[摘 要]南秦岭柞山地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其西起柞水县,东到山阳县,面积约3000km2。其地处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东段,主体夹持于商丹缝合带与凤镇-山阳大断裂之间。作者总结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热卤水喷流沉积型铜(银铅)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热液脉型铜(镍)矿、矽卡岩型铜(铁)矿、震裂岩型铜矿、斑岩型铜(钼、金)矿等6 种铜矿成矿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柞山地区铜矿的成矿规律,指出热水喷流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最具找矿潜力。目前已知的矿床(点)均受具导浆、导热、导流、导矿功能的区域性凤镇-山阳大断裂控制,并沿其两侧展布。未来一段时期,柞山地区铜矿找矿主攻类型为热水喷流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沉积-改造层控型铜矿。找矿靶区首推柞水县银洞子矿床深部、山阳县池沟铜矿点、柞水县冷水沟铜矿点,次为柞水县张家坪铜矿点、山阳县色河铺铜矿点。通过进一步勘查有望取得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高阳 《地质与勘探》2021,57(1):198-209
本次研究的中蒙俄跨境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多种矿产的成矿密集区。本区成矿区带包括2个Ⅰ级成矿域、2个Ⅱ级成矿省和9个Ⅲ级成矿带。区内金属矿床的分布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研究区重点金属矿产中,铜矿床以斑岩型为主;金矿床以岩浆热液型为主,也有部分作为伴生矿种产于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中;铅、锌矿床以热液脉型为主;铀矿床以火山岩型为主。铜、金、铅、锌、铀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及其热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前景,是进一步开展铜、金、铅、锌、铀等金属矿产找矿工作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7.
Mn-rich ilmenites (up to 7 % MnO)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dykes cutting the Malanjkhand porphyry copper mining area in Madhya Pradesh. The dykes are hydrothermally altered and are of tholeiitic affinities. Lamprophyre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nearby areas. The presence of Mn-rich Ilmenites in the Malanjkhand copper mine dyk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amprophyres and the pervasive potassium metasomatism in the area strongly suggests a possibility of finding diamondiferous rocks in the area. Such high-Mn bearing ilmen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amondiferous deposit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g. Juina kimberlites, Brazil. Mn-bearing ilmenite is considered as an indicator mineral for kimberlite/diamond occurrences. The presence of kimberlite pipes in Raipur district and the association of Mn-rich ilmenite with kimberlites is a fortuitous coincidence for venture-some mining companies. A prob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manganese layers in the context of ‘rift’ tectonic environment is offered. Also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dykes, quartz veins in the Malanjkhand granitic rocks and the copper mineralization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8.
周洁 《地质与勘探》2017,53(6):1070-1089
云南省永胜县分水岭矿区是近年发现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矿化多产于斑岩体中部外侧(喇叭箐断裂两侧)及部分岩枝的节理裂隙中,矿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矿区主要侵入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含矿石英二长斑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6.0±0.2Ma,表明分水岭矿区斑岩体为古近纪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斑岩体Si O2含量变化较大(53.7%~71.06%),高钾(1.67%~6.1%)和碱(Na2O+K2O平均值8%),A/CNK为0.35~1.03,属高钾的钙碱性-碱性、准铝质-过铝质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Nd、Hf)、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A2型花岗岩特征。斑岩体锆石Hf同位素研究,得到εHf(t)值为-8.70~+4.67,地壳模式年龄(tDMC)为533.7Ma~1062.8Ma,显示矿区始新世斑岩体来源于壳幔岩浆的混合。结合区域演化特征,认为分水岭斑岩体形成于造山期后的拉张环境,陆陆碰撞挤压后应力松驰,岩浆沿断裂及次级断裂上侵,进而形成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
小土尔根是近年来诺尔特地区新发现的斑岩铜矿。矿区内发育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为了确定矿区侵入岩成因及其与铜矿化的内在关系,对矿区内发育的岩体开展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岩石富硅和碱,铝含量中等,属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系列岩石。所有样品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Ta、Ti、P、Sr和重稀土元素,指示其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陆缘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这些岩体是俯冲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上覆地幔楔后,在上升过程中经分离结晶作用后的产物。与典型的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形成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小土尔根地区有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骆驼峰铜钼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类;岩浆岩以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类为主,花岗闪长岩为区内主要含矿岩性;构造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为主,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区内地表及外围矿体以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为主,深部矿体以斑岩型钼矿为主,总体形成以含钼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钼矿,外围为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从地表向深部总体具绿泥石化—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上铜下钼”的成矿模式,今后的找矿思路是加强对斑岩体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对比的研究,进一步建立找矿模型,为祁漫塔格地区乃至东昆仑地区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斑岩体的存在是斑岩型铜矿重要的特征,查明隐伏斑岩体对于斑岩铜矿找矿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多宝山矿集区的岩石标本物性特征为基础,对重力、磁法、广域电磁法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根据矿化蚀变中心一般位于斑岩体顶部和矿化蚀变具有电阻率显著降低的特征,从已知到未知,对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和争光金矿的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识别,进而推断出矿体位置。根据电性异常特征推测:多宝山铜矿可以扩大外围找矿部署,铜山铜矿矿体有往下延伸的趋势,隐伏斑岩体南侧可能存在大型矿体;争光金矿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争光金矿同属斑岩型铜矿系统,多宝山矿集区具“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钻孔揭示了铜山矿区隐伏斑岩体南侧矿体的存在,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显示出矿集区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多龙矿集区色那东岩体年龄、成因与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龙矿集区是我国首个铜金属资源量达到2 000万t以上的世界级铜金矿集区,外围找矿潜力依然十分巨大.首次报道矿集区东部色那东地区花岗斑岩体和闪长玢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精确的锆石测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发现,上述岩体的成岩年龄均为123±2 Ma,岩石的形成与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有关,源区有明显幔源组分加入.色那东地区侵入岩与矿集区含矿斑岩空间上集中侵入,且同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暗示其具有相同动力学背景,是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末期-碰撞初期弧-弧"软"碰撞的产物,其侵入过程为成矿提供了热量和流体来源,显示该地区仍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在包括多宝山矿床在内的矿集区范围内资源丰富,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以及热液型金矿床.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认为复活了的基底构造对铜元素的迁移、富集和贫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北西段为矽卡岩...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北缘玉勒肯哈腊苏斑岩铜矿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玉勒肯哈腊苏铜矿是近几年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发现的又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其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对矿床模型构建、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制约。矿区侵入岩发育,矿化主要受闪长玢岩控制,少部分赋存在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北塔山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本文利用锆石LA-ICP-MS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矿区岩体和矿化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矿区存在5次主要岩浆侵入事件:382Ma石英闪长岩侵入,379Ma形成含矿闪长玢岩,375~374Ma形成似斑状黑云石英二长岩,348Ma形成黑云母石英斑岩脉,266Ma形成二长斑岩,前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对应构造环境为板块俯冲阶段,后二次岩浆侵入活动为后碰撞阶段。9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73.9±2.2Ma,表明铜钼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与闪长玢岩侵入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江岭铜钨矿区内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与茅口组碳酸盐接触带附近,矿石矿物以黄铜矿、白钨矿为主。区内成矿岩浆岩为花岗闪长斑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43.31±2.70)Ma。通江岭矿区存在“上铜下钨铜”的矿化分带特征,矿区石炭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或五通面、奥陶—志留系所形成的硅钙界面,找钨潜能大。  相似文献   

16.
The metallogenic aspects, tectonic setting, magmatism,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Au- and Ag-beari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the Buchim-Damjan-Borov Dol ore district and their genetic features are considered and compared with earlier published data.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supergene gold in heavy concentrate halos of the Borov Dol deposit. The total Cu reserves of the deposi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do not exceed 150 kt. The Buchim deposit likely is the world’s smallest deposit of this type currently involved in min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se dwar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s undertaken to answer questions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formation. How do they differ from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giant deposits?  相似文献   

17.
福建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全胜 《福建地质》2006,25(2):82-88
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床受基底与火山岩系不整合面附近发育的一组铲式断裂裂隙带控制,以独特的石英 冰长石 银(金)和绢云母 银铜蚀变矿化组合区别于紫金山矿区石英 明矾石 铜(金)组合,与紫金山地区五子骑龙铜矿床、罗卜岭斑岩型铜矿床共同构成与中酸性次火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斑岩铜金银矿成矿(亚)系列。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斑岩铜矿的找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铜矿类型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斑岩型铜矿找矿进展不大,是因为我国斑岩型铜矿品位较贫,制约着找矿研究和开发。斑岩型富铜矿的找矿,主要应研究斑岩型铜矿与其它类型铜矿床构成成矿系列的主导因素,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多期岩浆成矿作用,多种富集成矿作用等;研究影响斑岩型铜矿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发育的因素等,并指出青海南部玉树—扎多—乌丽一带是我国寻找斑岩型富铜矿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次玛班硕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距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西南约10 km,周围分布着北姆朗、落布岗木、懂师布等矿床,为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明确次玛班硕找矿潜力及勘查方向,本次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精细的岩芯蚀变-矿化编录以及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研究发现次玛班硕铜矿主成矿期中新世岩体为一套复式杂岩体,分别由细粒二长花岗斑岩(F斑岩:16±0.30 Ma)、粗粒二长花岗斑岩(C斑岩:15.89±0.06 Ma)、含角闪石二长花岗斑岩(H斑岩:15.81±0.06 Ma)、闪长玢岩和二长花岗岩(15.51±0.07 Ma)组成,且不同期次岩浆沉淀Cu金属量差异较大.锆石Ce4+/Ce3+(平均值190)和10 000×(Eu/Eu*)/Y(平均值13)比值指示次玛班硕中新世各岩体,氧逸度和含水性均高于朱诺矿床.次玛班硕热液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和14种脉体,根据次玛班硕矿床蚀变-矿化对应关系,铜主要沉淀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特别是与黑云母化密切相关,青磐岩化阶段亦沉淀部分的铜,绢英岩化阶段沉淀最少.与经典的斑岩铜矿蚀变-矿化分带模式不同,次玛班硕铜矿表现出深部钾硅酸盐化被青磐岩化强烈叠加和部分高温脉体穿插低温蚀变的反常特征,证明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过程,为成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动力、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形成了各种蚀变相互叠加的复杂热液系统.分布于次玛班硕矿区北部的F斑岩为主要致矿岩体.矿区北部蚀变-矿化作用强而南部较弱,且深部发育强烈的青磐岩化蚀变.综合分析认为,次玛班硕矿床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下一步勘查方向应以矿区深部和北部为主,重点关注F斑岩和C斑岩且发育钾硅酸盐化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成矿斑岩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属于印支期产物。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粘土化-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工业矿体赋存于斑岩体中心强硅化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内。矿化类型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细脉浸染状矿化不发育。本文对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水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3类,子矿物主要为石盐、方解石、赤铁矿和少量CaCl2水合物及不透明硫化物。其中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420℃,盐度为33.48%~75.40%NaCl equiv.,密度为1.01~1.09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H2O和CO2。早期水溶液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共生,其均一温度相近,以及纯CO2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成矿流体存在不混溶现象,这种不混溶是由原始岩浆流体“二次沸腾”作用产生的。CO2相分离、温压条件降低和pH值升高是雪鸡坪斑岩铜矿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晚期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和,对矿化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