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月1~2日,以“创新、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内蒙古气象人精神演讲比赛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区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何卫卫参加会议,呼伦贝尔市直属机关工委副主任孙连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1—2020年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站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标极差分析(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同时采用MOD10A2积雪产品,研究2001—2018年呼伦贝尔市积雪覆盖率变化。结果表明:(1)近50年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呈递减趋势,最大积雪深度呈递增趋势;(2)积雪深度>20、30cm的年平均积雪日数主要出现在1996—2014年,其中积雪深度>30cm年平均积雪日数>1d;(3)呼伦贝尔市积雪初日出现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积雪终日在4月结束,积雪初日出现最早时间和积雪终日结束最晚时间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北部地区;(4)R/S分析和非周期循环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H指数分别为0.589 9和0.889,即最长积雪日数未来减少和最大积雪深度未来增多趋势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8和12 a;(5)呼伦贝尔市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98.87%,呈波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选用1980-2004年呼伦贝尔市草原蝗虫数据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对草原蝗虫的发生和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得出:气象环境条件是影响呼伦贝尔市草原蝗虫发生的主要因素,且温度和降水是影响蝗虫发生消长的敏感气象因子。利用蝗虫发生面积资料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蝗虫虫害发生程度的短、中、长期预测预报方法,实现对草原蝗虫动态预测,为防治决策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呼伦贝尔市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雷暴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兴安岭山地多、平原低地次之、草原地带较少的特点;各站的雷暴年际变化较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10月,夏季6—8月的雷暴次数占80%以上,发生雷暴的峰值时段在14—17时,雷暴日数具有较强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呼伦贝尔市雷暴天气有4种基本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5.
1 呼伦贝尔市引种柽柳的意义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大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草原荒漠化日趋严重,呼伦贝尔市有3大沙带,防风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亟待解决。而适宜呼伦贝尔市所用治沙植物品种比较单一,因此,进行防风治沙树种的引种和试验更显得尤为重要。多枝柽柳具有抗严寒、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耐病虫害的特性。通辽地区在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及治沙工作中,就把多枝柽柳作为了重要的树种加以推广种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 气候概况 2006年夏季全区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偏高;全区大部地区降水偏少,阿拉善盟西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显著偏少。全区日照正常。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2年冬季和2003年春、夏季对干旱有影响的气象要素、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呼伦贝尔市38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成因。  相似文献   

8.
选取呼伦贝尔市8个代表站1961~2000年资料,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对呼伦贝尔市及其林、牧、农区的年平均温度、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气温日较差、无霜期和积温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市近40年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升高趋势。(2)年温升高的趋势主要受到冬季气温显变化的影响。(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趋势,气温日较差变小趋势是以最低温度升高高于最高温度升高为特点的。(4)无霜日数显增加,无霜期延长,≥10℃积温带有明显北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市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线性拟合方法,对1960~1999年呼伦贝尔市10个气象代表站的月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市的年降水量变化都呈略增的趋势;(2)2月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3)全市8月份的降水量都呈略增趋势;(4)10月份全市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增多趋势;(5)12月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增多趋势。同时,呼伦贝尔市的降水在一年内呈现出时间上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市新旧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应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学斌  姚振东 《气象科技》2016,44(2):325-330
利用呼伦贝尔市4个气象台站197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逐日新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与旧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对比两种干旱指数统计出的干旱日数、干旱强度,以及根据相应标准统计出的干旱过程和与实际干旱发生情况的吻合程度,分析新旧指数的优劣。结果表明,由于CI没有区分逐日降水量在指数中的权重,从而造成其跳变要多于MCI,而且MCI引入了近150天降水量的SPI并区分了冬、夏半年的权重值,避免了干旱指数对呼伦贝尔市冬季、初春干旱评价过重的问题。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的气候特点和干旱灾害发生实况,MCI更符合实际,适合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水汽条件及海温等方面初步探讨造成2015年初夏呼伦贝尔市干旱少雨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月平均高度场上,呼伦贝尔市长时间受强盛的暖高压脊控制,距平场显示为两低一高的干旱环流形势;7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且势力较强;低层水汽辐合弱;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增暖,夏季风弱是造成呼伦贝尔市初夏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CCTV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是中央电视台以展示城市个性魅力和发展潜质为宗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型活动。呼伦贝尔市气象局积极响应号召,全市气象部门职工积极为此项活动投票,为呼伦贝尔市争创中国魅力城市做贡献。市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要求全市气象部门,通过争创中  相似文献   

13.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站1960—2015年最低气温0℃时雾的观测记录,结合气象要素,对呼伦贝尔市极寒天气下特有的冰雾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最低气温-37.0℃时,雾的发生概率突然升高,可以此作为冰雾研究的标准。呼伦贝尔市冰雾出现最多的地区为根河市,冰雾逐年出现的日数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冰雾的出现概率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多发生在降温过程中,冰雾发生时空气为非饱和状态,相对湿度多在70%~80%之间且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降低,风速以静风为主,持续时间与日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2-2016年MODIS的MOD10A2卫星遥感积雪面积监测产品,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对积雪面积变化与融雪型洪水发生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的积雪2月从大兴安岭两侧向中部开始融化,5月积雪基本融化,牙克石市、鄂温克旗等地的积雪融化时段集中,融雪型洪水灾害的发生风险较高。从各月积雪融化面积变化来看,由于呼伦贝尔市冬季积雪接近饱和,若2-3月和3-4月积雪融化面积较小,则爆发融雪型洪水的风险将升高,遥感积雪面积监测对春季融雪型洪水风险预判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960—2012年逐日雷暴资料,对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雷暴每年集中发生在4—10月份,6月份最多;雷暴的日分布主要集中在13—19时,占总数59.8%,14—17时为峰值,占主要集中时段(13—19时)的65%。年际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是大兴安岭东部雷暴日多于西部地区。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表明呼伦贝尔市雷暴日的变化呈现一致性,从1988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第二特征向量表明以大兴安岭为界,东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由广西科协和社科联联合主办,以“科技振兴广西,青年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广西首届青年学术会”在自治区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于5月4日至6日在南宁举行。这是显示广西青年科研学术水平的盛会,也是对广西青年科技工作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广西第一次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为打破不同学科的封闭,增进学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一个身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16站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揭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呼伦贝尔市雷暴日近41a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集中在7月,雷暴在13:00-15:00出现频次较高;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均呈现推迟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大兴安岭山区不但是雷暴的高发区,而且雷暴持续时间也较长。EOF分析结果显示,雷暴日主要EOF模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以及东西反相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应用1960—2012年呼伦贝尔市雾日统计资料,对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雾的天气类型。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年际变化在均值附近波动,且呈现减少趋势;雾日季节性分布不均匀性明显,夏季7、8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秋、冬季节次之,春季4、5月是雾日最少的月份。(2)雾日的空间分布随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林区雾日明显多于牧区和农区,林区北部根河市年均日数4.14d,为最多,牧区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年平均日数仅1.69d,为最少。(3)雾的天气分型以高空影响系统分为7种类型,其中高压脊型、槽前型和冷涡(槽)底部型为雾天气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域内16个国家级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以及MODIS卫星Terra 1000m分辨率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和温度植被指数法(简称TVDI),对呼伦贝尔市2016年夏季干旱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夏季呼伦贝尔市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其中7月极端最高温度较历年同期偏高0.3~7.9℃,降水距平百分率值为-17.3%~-81.6%;8月极端最高温度比历年同期偏高3.2~10.8℃,降水距平百分率值约为-36.3%~-92.6%。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以及鄂温克旗的高温干旱情况最为严重。从卫星反演的土壤湿度数据可知,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干旱严重,东部地区受灾较轻,其反演结果与降水量分布图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