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轻质填土(SLS)的特性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马时冬 《岩土力学》2001,22(3):245-248
为了寻求“不进行地基处理的软基处理方法”,通过减轻路堤填土重量来提高软基的稳定性和减少沉降.研究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轻质填土SLS的轻质、高强、变形间的相关关系,找出有工程应用前景的配方.通过和常规路堤填土的比较,对SLS的工程性质进行了评价.特别从环保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用废泡沫塑料碎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轻质填土(SIS)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时冬 《岩土力学》2001,22(3):245-248,314
为了寻求“不进行地基处理的软基处理方法”,通过减轻路堤填土重量来提高软基的稳定性和减少沉降,研究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轻质填土(SLS)的轻质,高强,变形间的相关关系,找出有工程应用前景的配方,通过和常规路堤填土的比较,对SLS的工程性质进行了评价,特别从环保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用废泡沫塑料碎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费康  王军军  陈毅 《岩土力学》2012,33(8):2408-2414
为了加强对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桩间距、填土高度和内摩擦角的情况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填土高度与桩净间距之比H/(s-a)≤1的低路堤,填土中的破坏面为通过桩边缘的竖直面;而对于H/(s-a)≥1.5的高路堤的情况,最终填土中将发展成类似经典地基承载力理论中的由弹性楔体、径向剪切区和被动破坏区组成的区域。基于有限元得到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土拱效应的二维简化分析方法,并与有限元和文献收集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合适的破坏面假设,简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4.
软基路堤填土施工期的稳定性反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提出了依据填土施工期的路堤沉降观测资料计算路基的总瞬时沉降量、总主固结沉降量和地基固指数的基因反演方法,并以实例反演计算有关参数,然后将理论模型和实测结果进行比较,二者符合较好。最后用简化Bishop条分法计算了填土过程中路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用反压护道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是保证路堤及堤坝稳定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而目前较常使用的极限平衡法在对有反压护道的路堤及堤坝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时,其结果及搜索到的滑动面位置和形状与实际差别较大。通过强度折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有反压护道的路堤的稳定性,并与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强度折减法的分析结果更接近工程实际情况。利用早期得出的复杂荷载作用下路堤的填土极限高度计算公式,实现用填土极限高度控制路堤的稳定性。最后,以工程实例验证了强度折减和填土极限高度判断有反压护道路堤稳定性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粉喷桩技术加固软土地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加和  程华龙 《安徽地质》2002,12(4):282-285,292
简介了水泥粉体喷射搅拌加固软土地基的工作机理,结合沪蓉高速公路(沪宁段)地基处理实践,论述了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计算方法.采用粉喷桩加固软基,可加快路堤填土速率,铺筑路面后的工后沉降量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7.
卢谅  石通辉  杨东 《岩土力学》2019,(9):3474-3482
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常见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提出了一种置换减载与加筋相结合的复合路堤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具有一定刚度的PVC管置换路堤填土,减轻路堤自重荷载的同时发挥圆管的加筋作用,使得地基中附加应力减小,从而达到控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目的。为了验证该技术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效果,开展了置换减载与加筋复合处理路堤与未经处理普通路堤的大型模型试验,通过观测其在多级荷载作用下不均匀沉降的发展规律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沉降理论进行分析验证,揭示了置换减载与加筋复合处理方法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机制。该成果为加筋路堤或轻质置换路堤的设计及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强  李丽华  肖衡林 《岩土力学》2013,34(10):3011-3017
在对半挖半填路堤病害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加筋路堤格栅工作机制。通过现场试验,对采用格栅加筋法处理的路堤挖填交界区域进行了原位观测,观测了路堤填土完成时路面沉降、竖向土压力及格栅变形情况。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路堤填筑完成时格栅的拉力及位移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路面荷载和格栅刚度条件下,格栅的拉力与位移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路堤挖填交界处铺设格栅后,路面局部差异沉降较小。填方区域格栅底部土压力与填土自重应力相当,格栅存在有效加筋长度,在挖填交界面附近产生较大变形和拉力。上层格栅比下层格栅沉降曲线平缓,下层格栅的拉力在交界区域会陡然增大。路面荷载对格栅拉力和位移有一定影响,随埋深增加影响减小,格栅的竖向位移随着荷载增大略有增大,格栅在挖填交界面附近拉力增大。随格栅刚度增大,其拉力也增大,而位移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
桩承式加筋路堤的现场试验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康  刘汉龙 《岩土力学》2009,30(4):1004-1012
对一桩体面积置换率为8.7 %的低置换率桩承式加筋路堤进行了现场试验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现场主要进行了桩、土荷载分担,孔压、沉降及侧向水平变形等内容的观测。将观测数据与常规设计方法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路堤填土的土拱效应造成荷载向桩体转移,这种荷载转移大幅度减小了在软土层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当填土高度大于2.5 m时,土拱效应的应力折减系数可用Russell和Pierpoint或Hewlett和Randolph提出的土拱效应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与三维有限元分析也较相符,但在路堤高度较小时,只有Russell和Pierpoint方法与实测结果相接近。路堤施工过程中,实测的水平变形与沉降之比仅为0.2左右,这表明采用桩承式加筋路堤不仅可减小沉降,而且可减小水平向的变形,提高路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试验和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费康  王军军  陈毅 《岩土力学》2011,32(7):1975-1983
对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效应进行了三维模型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应力折减系数大小和填土中的竖向应力分布特点。对比分析了实测值与Terzaghi方法和Hewlett & Randolph方法计算值之间的差异,验证了各方法的适用性。采用三维有限元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路堤填土的大主应力方向、应力水平和沉降模式等几个关键问题。试验和数值结果表明,Terzaghi方法与Hewlett、Randolph方法给出的应力折减系数数值接近,但填土中竖向应力分布模式截然不同,且与实测值有所区别。若在Terzaghi方法中采用合适的滑动面形状,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能够反映竖向应力沿深度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边晓亚  郑俊杰  徐志军 《岩土力学》2014,35(11):3317-3321
考虑承载力计算模型和荷载不确定性,利用可靠度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理论,推导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S)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下可靠度指标的计算公式,给出了两种极限状态下可靠度指标间的线性关系式,研究了桩顶容许沉降 随机性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类别和桩型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模型因子影响很小;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基桩可靠度指标随承载力计算模型和荷载不确定性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幅度逐渐降低,且可靠度指标总变化量不大,工程应用中可忽略承载力计算模型和荷载不确定性在可靠度分析中的影响; 随机性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大,随 的增加,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模型因子和可靠度指标逐渐增大,而模型因子变异性逐渐减小,但桩本身性质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所允许的沉降条件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规范修订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姚仰平  刘林  王琳  罗汀 《岩土力学》2015,36(Z1):154-158
高填方地基的填方体量大、填方高度高的特征决定了高填方地基具有较大的工后沉降,可能会影响工程的实际应用,研究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计算方法对于控制工后沉降具有重要意义。蠕变沉降是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表明,土的蠕变变形主要受时间和应力历史等因素影响。基于考虑时间效应的统一硬化模型,以瞬时正常压缩线为参考线,引入弹性瞬时压缩线,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时间和应力历史影响的高填方地基一维蠕变沉降计算方法,并对室内试验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所建计算方法所用参数除一个参数外其余都为常见参数,而新参数可以通过常规试验确定,该计算方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邱路阳  刘毓氚  李大勇 《岩土力学》2007,28(10):2161-2166
结合发生于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土地洋大桥邻近的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灾害,着重分析了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与降雨的关系。对强降雨入渗导致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机理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渗流主要分布在靠近原地面处,此处容易形成软弱滑动面,造成滑塌。还探讨了引起滑塌的其他潜在因素如高填方路堤填土的土质特性、压实度以及湿化变形等,并提出了整治方案,为高填方路堤的填筑设计、控制施工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明华  邓岳保  杨明辉 《岩土力学》2009,30(9):2623-2628
深入分析了路堤等柔性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对路堤-碎石桩-桩间土系统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桩土应力比计算模型,并给出关键参数的求解过程。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导得路堤荷载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解析表达式,结合大型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过程中的全程监测数据,验证了理论解的正确性。探讨了各主要影响因素与桩土应力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桩土模量比和置换率是应力比的主要影响因素,路堤高度与路堤材料的影响次之;当路堤高度较小时,随着高度增加,桩土应力比提高明显;但当路堤高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桩土应力比基本不变;增大填料剪切模量可略微增大应力比。  相似文献   

15.
朱爱军  曾祥勇  邓安福 《岩土力学》2009,30(8):2495-2500
数值流形方法是包含流形元、有限元及DDA在内的数值方法体系,建立流形元与DDA块体的接触方程,则可实现流形方法框架下的连续介质和散体系统共同作用模拟。针对填石路堤工程,编制了大型数值计算程序,采用块体随机生成、块体粒径控制及块体自然堆积的方法建立散体系统的DDA模型,对路堤的分层铺设、碾压及工后沉降变形等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算例表明,在数值流形方法框架下,采用流形元与DDA共同作用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同时存在连续变形和散体大变形的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其对该类问题的模拟更接近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从根本上揭示分析对象变形的细观机制和规律,并能考察更多因素对工程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embankments in urban areas often interferes with existing underground facilities such as sewer lines and other buried conduits. In many instances, the extra loads imposed by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on buried conduits would be unacceptably high. Severe consequences of overstressing an underground utility conduit include damage and interruption of services for both the utility and highway. Typical alternatives considered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include: relocation of utility lines; embankment load reduction using lightweight fill; at-grade pile cap bridging; at-grade geogrids-reinforced bridging; and induced (imperfect) trenches. The relocation, lightweight fill and pile cap alternatives are usually cost prohibitive. A full-scale instrumented test embankment is constructed by Ontario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on the underground utilities. The test embankment comprised four sections, which facilitated the evaluation of four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backfill, induced trenching and two at-grade geogrid-reinforcing bridging with different spans. Each configuration consisted of a 3 m deep trench overlain by a 10 m wide, 10 m long and 6 m high embankment section. Earth load cells were installed to monitor stresses at the fill/ground interface and at depths of 1.5 and 3 m. The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test embankment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program FLAC.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stress measurements in the 3 m wide trench under embankment loads an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varification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induced trench method (ITM)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vertical stresses relative to positive projection method case.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horizontal stresses increased when ITM is employed.  相似文献   

17.
邓益兵  周健  刘文白  孔戈 《岩土力学》2010,31(Z2):292-296
利用基于Biot方程耦合场分割算法的ANSYS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形成的岩土工程有效应力分析模块,对某水库围堤坝基进行了液化震陷分析。计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堤坝断面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上海50 a超越概率10%的人造地震波加速度-时程作为基底输入地震。计算得到围堤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比的分布情况以及震陷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坝基中心部位的孔隙水压力比要比坝脚两侧的孔隙水压力比小,坝基中心部位可以不进行地基处理。该方法可为今后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志强  辛建  喻文兵 《冰川冻土》2013,35(6):1499-1504
寒区高等级公路宽幅路面比普通路面吸热面积更大,增加了保证路基稳定性的难度.在对其进行路基温度场的稳定性分析时,传统的有限元方法都是进行确定性分析,没有考虑到边界条件等因素的随机性、变异性,因此不能得知以上随机因素引起温度场的变幅.采用随机有限元法,由温度场的变分原理,通过摄动法建立随机温度场,从而得到随机温度场的有限元格式,理论公式可广泛适用于其他工程随机温度场问题. 将宽幅路基气温边界条件参数设为随机变量,考虑升温效应,对寒区宽幅路基温度场进行计算,分析了温度场均值和方差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宽幅路基中部聚热效应明显,路基下部出现厚度不均匀的融化盘,可能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边界条件的随机性造成温度场方差分布呈明显的边界效应,即越靠近路基上边界温度场方差越大,在一定深度以下趋于零.此外,不论是路基下出现的融化盘,还是温度场方差分布下边界都将随时间增长而扩大.  相似文献   

19.
孔祥兵  赵淑萍  穆彦虎  罗飞 《冰川冻土》2013,35(6):1490-1498
冻土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是一个复杂的热、力相互作用过程,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工程难题. 应用冻土物理学、冻土力学、传热学等基本理论建立冻土路基的动力分析模型,以青藏铁路某普通路基典型断面为例,对冻土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系统的分析了路基内动应力、位移、加速度等动力响应特点. 结果表明:普通路基修筑后,在路基及其下部地基中将会产生大片力学性质不稳定的高温冻土层;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内土体产生竖向加速度,随着深度增加,加速度波动范围减小,路基顶面中心点加速度波动范围比路基底面中心点大一个量级. 路基竖向位移由道砟中心向内部呈圆弧状逐渐减小,整个分布关于路基中线对称;在不同季节的路基上施加列车荷载时,路基顶面的动应力差异不大,但路基底面的动应力差异达7.5 kPa. 不同季节的路基内动应力随深度的衰减曲线不同,路基表面以下2 m和大于15 m的深度范围内,差异较小;2~15 m的范围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曹文贵  李鹏  程晔 《岩土力学》2005,26(Z2):175-178
把填石体作为粘弹性介质,提出采用三参数本构模型来描述填石体的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填石体三参数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的优化反演方法,结合某高填石路堤得实测工后沉降数据进行参数反演,并利用反演参数对类似断面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填石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参数便于求取,为寻求合理的路面铺筑时间和制定施工控制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