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程汉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2,77(12):3090-3103
国际发展研究指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知识在发展中国家本地化的研究,是西方地理学的经典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出现背景、兴起过程和学科格局,系统评述了国际发展知识演变的4个阶段,即现代化理论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新结构主义阶段(21世纪初10年),以及新现代化理论阶段(21世纪10年代至今)。借鉴西方经验,对照当前中国崛起的过程,提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发展知识的新阶段,应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地理学。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立足学科优势,建议了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地理学研究的4个方向,包括基于中国的区域发展经验和空间治理模式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地理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海外重大项目案例研究和国际发展融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科学》2017,37(12):1831-1840
21世纪初,在对非正规经济研究的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解释基础上,出现了批判管治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国家权力与制度对非正规性产生的影响。基于该视角,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珠江三角洲,其基层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的产生、表现及其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土地制度缺失、正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和实施阶段,以及省级政府主导的土地制度创新阶段,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经历了被政府鼓励、包容和默许及正规化的过程。部分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成为制度创新的根源。土地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乡村基层“自下而上”式向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式推动的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具有非正规性特征,并服务于各个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需求。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关注“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规划实践与理论不断发展。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3个时期:1 1978年至1990年代初实践起步与理论引入期,是注重效率的区域不均衡发展阶段,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得到共同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开始引入、发展及应用;2 19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实践增长与理论探索期,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缩小区域差距发展阶段,区域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区域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3 21世纪初以来实践深化与理论转向期,是注重公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区域规划频繁出台并快速发展,区域规划理论多元化发展。在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规划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体系构建、实施机制创新、新问题跟踪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理论与找矿进展罗布泊是国内著名的干盐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各类项目支持,已积累了丰富的地址资料,总结提出了"高山深盆迁移论"、"两段式成钾论"和"含水墙成钾模式"等成钾理论及模型,指导罗布泊钾盐  相似文献   

6.
边界研究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受“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影响,边界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步入一个复兴时期,产生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概念转变。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归纳总结了边界理论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演变。边界研究进入复兴时期后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征,对边界的理解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把边界单纯看作是国家空间分隔的理解,强调边界内涵的动态性、多尺度性、空间性和多样性,更多地关注不断创造和重新创造出来的符号性边界,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实践。研究呼吁加强边界理论向城市内部空间尺度的边界延伸与拓展,以及加强边界理论与地缘政治学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罗燊  叶超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79-1990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领域。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之作。由于该书理论性强,涉及很多大而复杂的问题,因而也很难解读。哈维试图从整体视角理解和剖析城市(化)问题,创新了“社会进程—空间形式”的理论。通过比较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研究方法论,得出理论的本质在于方法和哲学的综合,空间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正义的本质取决于社会进程的运行,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的结论。该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知识地基,开辟了城市研究的批判路径,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密切关注不平衡的城市化,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城市总问题”,坚持和强化思想研究,通过对不同经典理论的症候阅读,围绕时代问题大胆进行理论革命。  相似文献   

8.
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主导产业理论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实践纪录。然而,半世纪后,该理论产生和应用的条件时移境迁,自80年代以来,该理论实践的绩效多有不佳,我国十五计划的编制仍然沿用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思想作指导,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趋同性。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广泛总结了全球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开拓了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维度,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之一。本文从不同层面比较了上述两大理论,展望了集群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中国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过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演化弹性理论(evolutionary resilience)采用经济周期模型法和偏离—份额法,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比较分析沈阳市、重庆市和武汉市3个典型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结果发现:① 重庆市和武汉市经济增长能力水平具有显著地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界的阶段性特征;沈阳市经济发展过程呈现出适应循环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由维持向释放过渡的阶段。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3次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放慢的结果。重庆市和武汉市3次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③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沈阳市和武汉市制造业结构演替受老路径增长能力变化影响较大,重庆市制造业结构演替是在新老路径都保持较高增长能力背景下稳步推进的。④ 21世纪初以来,沈阳市新路径的演化呈现出低端化特征,而重庆市和武汉市新路径的演化呈现出高端化特征。本文将弹性理论应用到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实证了弹性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领域,产业区研究作为当代经济学的"新异端"和"新区域主义"的代表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文章论述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特点和复兴过程,讨论了马歇尔式"产业区"的分类,深入阐述了"产业区"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scrutiny of the travels of critiques of neoliberalism in urban studies. Using the case of a state-led urban regeneration program implemented in Portugal since 2000, the Polis Program, the article weighs in on meta-analytical discussions about the hegemonic status of neoliberalism as a theoretical concept and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on discussions about the travels of dominant critiques of neoliberalism beyond the sites of epistemological produc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analytical overinvestment in neoliberalism may obscure important drivers of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and that recourse to a diversity of concepts may be a more profitable line of inquiry.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current efforts at epistemological renewal within urban studies benefit from taking up cities in the “borderlands” of urban theory as relevant cases in their own right. The article offers further considerations on the purchase of neoliberalism in contemporary urban literature.[Key words: neoliberalism, critiques, urban theory,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Portugal, Polis Program]  相似文献   

12.
国土整治与自然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土整治是保障国民经济与人类社会持续进展的必要措施,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地理系统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国土整治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以此阐述了自然资源研究在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在吸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作用日益凸显,旅游规划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然而,从学科来看旅游规划不仅缺乏独有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作为支撑,而且其与其他规划设计在本质上的区别也尚未能予以清晰地界定.为此,在前人研究和多年规划实践基础上,就若干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一是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的六大本质特征;二是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师的四大看家本领;三是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的“12345”核心理论框架;四是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的综合诊断技术、创造体验技术、综合匹配技术、时空设计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五大关键技术方法;五是讨论了旅游规划设计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河湖水系连通是中国正在推进的重大治水战略,是提高国家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提高水旱灾害抵御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河湖水系连通的知识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理论体系的构建、战略的实施和持续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研究的特征,提出其理论框架体系,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科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与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当前国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的迫切需求出发,本文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理论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河湖水系连通性与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河湖水系连通水体耦合机制与系统稳定性理论、水系连通协调性理论、水系连通—经济格局匹配性理论、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评估理论、水系连通巨系统不确定性与适应性理论等,优先突破重点领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以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河湖水系连通治水战略高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In a recent issue of Urban Geography (2001) , a number of key player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school of quantitative urban geography (called Chicago II in this article) set out some of the approach's key methodological premises and assessed its influence in the wider arena of urban studie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1920s and 1930s 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ociology (called the Chicago School in this article) was being reassessed in France ( Huet 2000 ), and deconstructed in Los Angeles ( Dear 2001 ). In this article, we outline a selection of basic models of urban space proposed by the Chicago School and further elaborated by Chicago II. We then consider certain aspects of three important critiques: humanist/aesthetic, Marxist, and postmodern. We argue that none of these invalidates the Chicago II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urban areas, and we demonstrate its resilience and usefulness by way of the empirical example of Montreal. Though the results are of interest in their own right, the principal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is to illustrate the type of insight that a structured quantitative approach provides and the way this approach rests on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at work in cities. We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the humanist and Marxist critiques shed important light upon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he Chicago II approach, but that the postmodern claim tha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is not structured by at least some general processes is inaccurate.  相似文献   

16.
旅游流空间模式的基本理论及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法,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并对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凝视和批判式思考,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6大问题为:[1]旅游者个体旅行行为和旅游流的社会群体行为相混淆的问题;[2]多数研究存在"二元陷阱"现象,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割裂分别研究;[3]大多数研究往往将区域界定为仅具有出游(旅游客源地)或入游(旅游目的地)职能,这同"现实中许多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既是客源地,又是目的地"相矛盾:[4]尚未辨析区域内部流和区域间流的辨证关系和各自旅游意义,部分研究甚至将区域内部流叠加到区域尺度上的旅游系统分析中;[5]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方向性倾向仍侧重定量描述,方向性倾向的基本指向及其指向类型仍需科学的界定;⑥国内现有研究较少从动态机制上驻足空间扩散,特别是多目的地旅行行为.  相似文献   

17.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方中权  陈烈 《地理科学》2007,27(4):480-485
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1,他引:53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本文强调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 ,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旅游是人们应对过快生活节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休闲行为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增多、旅游活动范围扩大,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与规划,旅游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粗放,导致地方一时难以应对大量人口的涌入,自身内部系统受到一系列的干扰,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危及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也受到了威胁。旅游-环境问题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学理论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旅游活动对植被、动物、水、土壤等具体要素及整体环境的影响。通过收集1990-2020年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相关的旅游文献,梳理生命周期、景观生态学、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足迹等生态学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对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生态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并对生态理论在未来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入室盗窃多尺度地理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增利  刘学军  陆娟 《地理学报》2017,72(2):329-340
选取N市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市2013年全年的入室盗窃案件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内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首先,从环境犯罪学理论和现有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两方面出发,分析现有研究中的尺度依赖性。每一套环境犯罪学理论均有其适用的空间尺度,在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中会有相应的地理因子与之关联;其次,引入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获取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小区、街区、社区、街道以及区等多个空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用瓦尔德检验来测试各个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变化,有些地理因子与入室盗窃的关联性并未变化,有些则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不同尺度的犯罪地理学理论进行解释;最后,将多个尺度地理因子反演入室盗窃空间分布的结果进行综合,并将之与单一尺度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与单一尺度的地理因子反演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相比,利用多个尺度地理因子解释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更高。研究表明:在犯罪地理学研究中,环境犯罪学理论、地理因子分析以及犯罪空间分布反演均存在尺度依赖性。综合多个尺度的结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准确认识犯罪的地理因子及其对应理论,对于犯罪反演精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