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秦岭糜署岭岩浆带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糜暑岭岩浆带分布于西秦岭黄渚关EW向深大断裂带中,由2类岩石组成,酸性端元以草关、董河岩体为代表,岩性为中粗粒似斑状石英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组合;基性端元以挖泉山岩体为代表,岩性为细粒辉长岩,而糜暑岭、黄渚关岩体则是2类岩浆的强烈混合产物,不仅大量的岩石学资料佐证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而且主岩与其混合作用形成的包体具有一致的同位素年龄,主岩中钾长石中的Pb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幔源性质,因而是一个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带,这为确定区域性构造边界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为探讨本区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将其分解为偏酸性端元岩浆、基性端元岩浆、混合岩浆和非岩浆混合物4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岩浆混合和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发生对岩浆混合岩成分的制约,提出存在化学和机械两种岩浆混合方式,证明了它们与基性岩浆的侵入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序列.最后,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端元岩浆起源和混合岩浆结晶p-T条件的估算及端元岩浆形成构造背景的判别综合提出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的构造-岩浆模型  相似文献   

3.
新疆尾亚矿区3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东天山的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区,发育3期岩浆混合作用。第一期为辉长质与花岗质岩浆混合.并生成闪长质岩石;第二期为闪长质与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生成了石英二长质岩浆;第三期为石英二长岩浆与闪长质岩浆的混合。在各类岩石氧化物对SiO2的哈克图解上,尾亚3期岩浆混合岩石的投影点分别呈相关的线性关系。在稀土和微量元素方面,3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岩石分别表现出相近的地球化学特征。配分曲线形态各自相似.形成的过渡岩石——岩浆混合岩类与各自的端元岩石具有继承关系。3期岩浆混合作用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第一期形成的岩浆混合岩,成分相当于闪长岩,与第二期岩浆混合的基性端元属同类岩石.且与第二期各类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二期形成的石英二长闪长岩,与第三期的端元岩石石英二长斑岩体完全可以对比。尾亚地区的3期岩浆混合作用表明,混合作用可以是多阶段、多期次的,本区火成岩类最初的母岩浆是酸性的陆壳硅铝质和基性的幔源铁镁质岩浆。岩浆混合作用反映了本区壳幔相互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包含若干石英闪长质包体,该类包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正常环带的斜长石、筛孔构造的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核的“反环带”斜长石。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如下:下部基性岩浆注入到上覆酸性岩浆中并进行混合作用,酸性岩浆中已结晶的富钠质斜长石晶体进入偏基性的混合岩浆中,部分熔融形成筛孔构造;随着端员岩浆的进一步混合,富钠质斜长石晶体与中性混合熔体仅形成粗糙的边界,而保留原先构造特征;同时混合岩浆可以直接结晶出正常环带斜长石,呈单颗粒或以膜的形式包围其它环带构造的长石。本文还通过与平潭甬闪辉长岩杂岩体内筛孔斜长石的对比,认为斜长石的环带构造和成分可以反映岩浆源区特征和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 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一致,从而排除了暗色微粒包体为捕虏体或源区难熔残余物质的可能性,也排除了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基性岩浆侵入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了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是晚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是混合时的酸性端员,而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则是岩浆混合时未混合完全的残余基性部分。晚二叠世时,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在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发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壳幔物质相互混合,形成岩浆混合花岗质的岩浆房并向上侵入形成哈拉尕吐岩体。  相似文献   

6.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克拉玛依花岗质岩体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微粒包体,并形成有岩浆混合成因的岩浆混合岩——石英闪长岩。包体成分主要为闪长质,显微镜下具有岩浆岩结构,岩浆混合特征十分明显,如:针状磷灰石,角闪石包裹辉石残晶,长石斑晶的溶蚀环带等特征。岩体中寄主岩石、岩浆混合岩、闪长质微粒包体、闪长玢岩脉分别代表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两端元岩浆按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包体与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寄主岩石和包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形态相似;各种地球化学元素参数特征显示,寄主岩石与包体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成分交换及均一化。特征元素比值及同位素等特征表明,闪长质包体的端元岩浆可能为幔源基性岩浆,寄主岩石的端元岩浆可能是以壳源为主的酸性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佐证了该区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同时也暗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新疆北部后碰撞过程中重要的岩浆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7.
李昌年  薛重生 《地球科学》1997,22(3):261-267
对我国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将其分解为偏酸性端夺浆、基性端元岩浆、混合岩浆和非岩浆混合物4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岩事和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发生对岩浆混合岩成分的制约,提出存在化学和机械两种岩交混合方式,证明了它们与基性岩侵放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的岩交作用序列,最天野外造背景的判别综合提出港边港混合杂岩体的构造-岩浆模型。  相似文献   

8.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哈吉岩体形成时代为278±3Ma,MSWD=0.43,包体年龄为291±4Ma,MSWD=0.32,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岩体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哈吉岩体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哈吉岩体形成的时代属于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之间,其形成和演化代表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横峰县港边岩体是我国罕见的填图尺度上表示的岩浆混合杂岩体。该杂岩体出露于古江南造山带的南侧,实际上它是该造山带晚元古代增生柱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产物。文章从地质学、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确证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岩浆演化的独特方式--岩浆混合作用。因此,我们在填图时没有采用封闭体系下岩浆演化的谱系单元-超单元方法,而是以岩浆混合作用理论为基础,应用端员-混合物-端员的区域地质测量方法对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进行了有效的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青城子矿集区印支期岩浆作用形成岩基状双顶沟岩体及岩脉状石英二长斑岩等,双顶沟岩体根据其岩相学特征可划分为主体相和中心相两个岩相带,主体相内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并常见矿物不平衡结构,显示岩浆混合的特征。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包体与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寄主岩石和包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形态相似,指示寄主岩石与包体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成分交换及均一化,也显示岩浆混合特征。双顶沟岩体主体相具有高Ba-Sr花岗岩特征,可能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与富集地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中心相则为主体相经过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石英二长斑岩脉可能为双顶沟岩体演化的浅成相,两者具有相同的源区和成因,矿集区内铅锌、金银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岩浆混合作用演化形成的石英二长斑岩相关。  相似文献   

11.
曲晓明  王鹤年 《地质科学》1997,32(4):445-454
暗色包体、岩石地球化学及Nd.Sr同位素的研究一致表明,胶东金矿区的郭家岭岩体是由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混合比大体为3:2.该岩体岩性均一,缺少长英质端元和过渡性岩石类型正是壳幔岩浆混合程度高的表现。以胶东群地层150MPa.850℃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产物(熔体分数约35%)作为长英质端元,最偏基性的闪长质包体作镁铁质端元,按3:2的混合比较好地模拟了该岩体的成分,同时也满足了分层岩浆房发生整体对流的动力学条件。根据暗色包体计算了岩体的侵位速度,结果表明该岩体很可能是沿着现在的艾山岩体所占据的断裂通道侵位的。岩体呈EW向带状产出反映了基底构造——栖霞复背斜对该岩体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广泛发育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岩体,岩体类型主要有钙碱性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其中以第一类最为发育;岩体中的暗色包体类型以闪长质为主,成分可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过渡到花岗闪长岩,部分地区可发育辉长质、安山玄武质、安山玢岩质包体;有些地区还发育有岩浆混合岩.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主要形成于四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即D3-C1交界的洋-陆俯冲期、C1末-C2初的碰撞期、C2-P的后碰撞期和T1的板内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判别标志有岩体宏观标志(近等轴状)、野外宏观标志(暗色微粒包体发育,有时可见岩浆混合岩)、显微标志(淬冷和矿物不平衡结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线性过渡特征)、年龄(一致)标志等.该区的岩浆混合作用是多级次的,其深部岩浆源区的混合表现为壳幔相互混合作用;混合作用表现出多阶段性,以基性岩浆注入到酸性岩浆为主要方式,由物理混合到化学混合渐变过渡.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与斑岩铜钼金矿床密切相关,其成矿关系模式可概括为: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混合产生混合岩浆,经过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了含矿岩浆;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的斑岩铜钼矿的找矿标志为:岩浆混合作用强烈的大岩体内或附近晚期补充侵入的小型斑岩体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闹枝沟岩体中的包体(脉体)的野体地质学特征及寄主岩石的关系,阐述了闹枝沟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野外地质学证据。首次确定闹枝沟岩体岩浆是由基性慢源岩浆和酸性壳源岩浆混合而成,岩体成因类型属壳幔混合型,为岩浆混合成因的花岗岩提供了初步的野外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闹枝沟岩体中的包体(脉体)的野外地质学特征及与寄主岩石的关系,阐述了闹枝沟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野外地质学证据,首次确定闹枝沟岩体岩浆是由基性幔源岩浆和酸性壳源岩浆混合而成,岩体成因类型属壳幔混合型,为岩浆混合成因的花岗岩提供了初步的野外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5.
王晓霞  王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8):523-529
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细粒闪长质和二长质的岩浆包体,有的岩浆包体具有细粒边,有的和寄主岩石呈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出现石英-角闪石眼斑;暗色矿物中有石英包裹体;磷灰石呈针状。在包体、寄主岩石及其边界上广泛出现卵球状的碱性长石斑晶。这些混合特征表明:老君山和秦岭梁环斑结构花岗岩、环斑结构与岩浆混合关系紧密;岩浆作用也具双峰式的特点,表现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混合。这为探讨该类花岗岩和环斑结构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依据。同时,也为探讨北秦岭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广泛发育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本文对其中布雅岩体及其暗色包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寄主石英二长闪长岩结晶年龄为432.6±2.5 Ma(MSWD=1.5),暗色包体结晶年龄为432.4±6.4 Ma(MSWD=0.031),二者形成时代相同,均为志留纪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布雅暗色包体应来源于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寄主岩石岩浆具有壳源岩浆的性质并经历了幔源岩浆不均匀的混合。野外及岩相学特征均显示暗色包体为铁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快速冷凝形成的,是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形成的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塔里木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17.
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包体发育,主要类型为细粒闪长质和二长质的岩浆包体,有的岩浆包体具有细粒边,有的和寄主岩石呈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出现石英-角闪石眼斑;暗色矿物中有石英包裹体;磷灰石呈针状.在包体、寄主岩石及其边界上广泛出现卵球状的碱性长石斑晶.这些混合特征表明:老君山和秦岭梁环斑结构花岗岩、环斑结构与岩浆混合关系紧密;岩浆作用也具双峰式的特点,表现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的混合.这为探讨该类花岗岩和环斑结构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依据.同时,也为探讨北秦岭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杂岩体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阿卡阿孜山杂岩体位于西昆仑昆南地体南侧,被新藏公路横切出一条南北长约2 km的剖面。在剖面范围内可见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出露。通过详细研究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岩体中出现不平衡矿物组合;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可见石英和长石捕虏晶;各岩石样品的痕量元素配分型式呈现相似性;岩体的Sr、Nd、Pb同位素体系同时具有地幔和下地壳的贡献等,认为岩体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混合作用的直接原因。由此推测,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西昆仑地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重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群结晶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锆石的晶面统计分布,呈不对称正态和不对称对数正态的单峰、双峰和双曲线型;同时,同一岩体中出现不同端员锆石群晶型的共生,它们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由锆石晶面统计分析可以求得不同类型岩方开始与终止结晶的温度:辉石二长闪长岩,900-700℃;石英二长闪长岩,850-650℃;花岗闪长岩,800-650℃;花岗闪长斑岩,650-600℃。岩浆物理学研究表明,高粘度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有利于钻石(311)晶面发育,低粘度的辉石二长闪长岩岩浆有利于钻石(111)晶面发育。锆石群的平均碱度指数和平均温度指数相关图解表明,本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浆的物质来源为幔壳混源型。  相似文献   

20.
马绪宣  施彬  熊发挥  李海兵 《岩石学报》2020,36(10):3063-3080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其形成过程主要受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控制,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曲水岩基位于冈底斯岩浆带中段,介于拉萨和曲水之间,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组成。岩基花岗质岩体中包含大量暗色岩浆包体,包体产出状态有同侵位岩墙、包体墙、包体群等,表明岩浆混杂与混合现象。前人关于曲水岩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很多进展,比如,发现这些暗色岩浆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同的结晶时代,主要集中在55~45Ma。但是,关于曲水岩基形成在俯冲背景还是碰撞背景还存在着争论。这些广泛分布的暗色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岩浆混合过程还需要精细的矿物学工作。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野外岩性分布、暗色岩浆包体出露形态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其中的暗色岩浆包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显微结构和构造的分析,并结合电子探针数据,以探求曲水岩基的岩浆混合过程。我们初步认为曲水岩基的形成经历两期混合过程:早期的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端元在深部的混合;晚期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后的中性岩浆爆破、上升,并继续与酸性岩浆混合。此外,曲水岩基形成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过程,受控于俯冲板片作用所产生的弧型岩浆和板片回旋及稍后的断离所产生的地幔岩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