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脆弱性视角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进而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研究期内,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没有出现单一子系统脆弱型,而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其主要类型;(3)建议通过规避模式、适应模式及循环模式,加强陆海统筹,控制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降低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博 《地理科学》2014,34(6):711-716
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海经济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进行研究。采用熵值系数法进行权重赋值,建立脆弱性与敏感性、恢复性函数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从脆弱性结果分析来看,1996~2009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逐年降低,并从极强脆弱型发展为弱脆弱型;② 1996~2009年敏感性指数呈现多个“倒U”型连续波动;③ 1996~2009年,恢复性指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海洋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海洋油气产业发展出现波动性的变化,海洋捕捞产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熵的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信息熵对广东省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差异分析,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研究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均衡度逐年上升,优势度逐年下降,说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在降低,结构性减弱,均衡度增加;②信息熵的空间差异大,其空间分异规律表现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山区递减;四大区域的信息熵大小表现为东翼>西翼>珠三角>山区.运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可知:①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及园地、其它农用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和交通用地的增加,这直接导致其信息熵的变化;②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原因;③总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信息熵的增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非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对非合作的重要伙伴。除以约翰内斯堡为中心的豪登省之外,南非经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分析南非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可为中南高质量合作提供借鉴。结合遥感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方法,对2002—2018年南非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区域内各省区可持续发展差异进行长时段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发现:(1)2002—2018年各区域压力、状态、响应因子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夸祖鲁-纳塔尔省与东开普省压力因子值高于其他地区;各区域状态因子值保持相对稳定,但西部沿海的纳马夸区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状态因子值不到其他省份的1/2;响应因子中纳马夸区与西开普省等西部沿海地区提升最为显著,区域差距逐渐缩小。(2)2002—2018年南非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从0.460增加到0.529;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东开普省、夸祖鲁-纳塔尔省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排名靠前,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不断提升的态势。南非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东开普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或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南合作中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5.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的机制与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彦随 《地理研究》1999,18(4):2-419
以温州乐清市为例, 对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动因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揭示了城镇体系演化与交通区位变化的相关关系。通过运用城镇化综合度指标, 在研究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了城镇化扩展域模型, 并深入分析了一定时期城镇化带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指导城镇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同演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及变异系数,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江苏省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二者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湖区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从南到北,高、中、低递减分布。太湖、高邮湖流域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骆马湖、洪泽湖流域周边地区,增长较快地区主要沿东陇海线、宁启线发展;(2)沿长江中下游、苏北灌溉总渠农村发展水平高,形成苏州、南通、徐州3个增长中心。苏南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地区处于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洼地,应当扶持苏北地区的发展;(3)江苏省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同演化程度较高水平区以苏州为的核心,低水平以淮安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源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潘竟虎  张永年 《地理学报》2021,76(1):206-222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碳排放统计数据,构建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框架体系,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2001—2013年碳足迹的空间格局和时空依赖动态演化;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对3个时间段336个地级单元环境碳负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在时空演变上既表现出稳中有进的总体特征,也存在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征。② 碳足迹和碳赤字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和5.72%;碳足迹和碳赤字整体北方大于南方,不同的行政单元尺度下碳足迹和碳赤字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各地级单元碳足迹变异系数逐步增大,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③ 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北方大于南方,且呈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增的趋势;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整体上则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④ 综合脱钩指数整体以弱脱钩型为主,但弱脱钩型城市数量持续减少,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区域数量逐渐增多且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聚集分布;全国平均脱钩弹性值逐步增长,变异系数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复杂性科学,引入涌现、协同、“吸引盆”等概念和模型,从涌现生成、协同维生、临界相变三个维度构建绿洲城镇化演进的理论框架。对绿洲城镇化的生成、演化和转型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系统剖析,并据此对诺瑟姆曲线进行新的解读。研究表明:① 绿洲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绿洲地域系统在多时空维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涌现现象,涌现形成的条件包括生成主体、自组织与受限生成机制、环境策略;② 竞争与协同机制维持了绿洲城镇化系统的生命活力与进化稳定,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系统不同层级具有不同的协同维生机制,根据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的协同度和有序度可以识别系统演化方向;③ 绿洲城镇化过程实质上也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相变,该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有序与混沌、稳态与非稳态的辩证统一;④ 时空间的正负反馈机制使绿洲城镇化复杂性与有序性不断提高,且不断向自组织临界态靠近,城镇化系统外在表现为活力与多样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从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相结合的新思维对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利用沿海地区11个省份2006—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NRCA模型对沿海省份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Fuzzy ISODATA聚类模型对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进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沿海省份竞争优势可分为强、中、弱三类,比较优势则可分为区位、环境、资源比较优势三类。最后,对各省份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培育和发展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海陆统筹、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以协同学理论和加速遗传算法为基础,应用有序度模型和协同演化模型,采用辽宁省历史统计数据,开展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两个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将辽宁沿海地区分为3个地区,定性分析了3个地区海陆协同基础条件的差异,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天宝  杨芳芳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9,39(8):1321-1329
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三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陆海统筹,转变和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制定和完善海洋开发政策与体制建设,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韧性水平,中国自2011年以来先后启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总结和评估该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提升;而新冠疫情事件作为调节变量,削弱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区域异质性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对中南沿海地区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最明显,而对华东沿海地区旅游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则更为显著。鉴于此,合理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因地制宜规划沿海区域经济体系,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狄乾斌  刘欣欣  曹可 《地理科学》2013,33(12):1413-1420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以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角度,运用变差系数及加权变差系数来表现1996~2010年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成倍增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减小;采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演化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海洋产业集聚规模有所减弱,各产业趋于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属性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3个梯队;使用R/S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差异情况进行预测,显示未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域认同视角下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狄乾斌  计利群 《地理科学》2016,36(11):1688-1696
海洋是影响整个沿海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精神的重要因素。在定义沿海城市的海洋性特征概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13个体现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以这些影响因素对形成地域认同感作用的直接程度为逻辑判断标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定性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人们地域认同感的递进关系。结果表明:城市海洋景观、城市涉海就业、城市海洋产品和服务消费对沿海城市地域认同感的影响最为直接;城市海洋文化和城市海洋产业生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他影响因素是系统的基础元素。参照该结果,构建了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评价体系,并运用舍弃等级论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7个典型沿海城市进行评价排序。评价结果显示沿海城市海洋性特征:大连>青岛>宁波>上海>厦门>天津>深圳。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②4个子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变化显著,资源环境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脆弱性则趋于碎片化且相对稳定;③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度呈缓慢增大趋势,社会脆弱性差异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经济脆弱性与资源环境脆弱性差异度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政策扶持性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整体格局稳定;④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资源开发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发生转变,最终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和政策制定。本文以“脆弱性”的视角解构西北地区人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