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庞杂,莫衷一是。中国文化是指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这里,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明是同义词。中国气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气象文化发源地与中国文化发源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对近5a来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采用最新的器测时期资料和代用温度资料对中国地区近50a、100a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规律进行再分析,初步重建了中国过去1000a的地表温度序列;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预估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中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增温略高。近50a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升温速率达0.8℃/10a,远大于北半球平均的升温速率。中国雨型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西北西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降水明显增多,以新疆最为显著。中国东部则由70年代末以前的北涝南旱型转为以后的南涝北旱型。气候变暖后,中国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冬季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2—2011年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等资料通过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SST)的长期升高及其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呈现明显的长期升高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升高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增加存在显著的相关。最后,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5.1)模拟研究了近海海温长期升高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模式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观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确实对中国冬季降水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白爱娟  翟盘茂 《气象科学》2007,27(5):584-590
本文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概况,讨论了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和海温,此外还叙述了有关大气气溶胶、大气污染等人为因素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指出:北极涛动、东亚季风这两个大气环流因素对中国气候异常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El Nino和La Nina事件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也对中国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有关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自然原因仍然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2011,(5):619-619
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专家评议,《气象科技》2010年度人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较高层次行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中国的困境、机遇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的特点,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及相应的控制对策加以讨论:一方面中国应继续强调人均碳排放和历史碳排放低,另一方面应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扮演领导角色。中国的特定发展阶段提供了发达国家所没有的机遇,如高能源效率基础设施的建设,全民动员植树造林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机会。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和相对资源贫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限制,气候变化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中国开创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海冰资料、中国地面气候资料、环流特征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日气温变率以及异常低温天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多年中国冬季常为暖冬;异常偏少年中国冬季常为冷冬,且异常低温天气出现频率更高,常发生低温灾害事件。秋季北极海冰通过影响后期的北半球极涡、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进而影响中国冬季的平均气温,且通过影响冬季异常强西伯利亚高压的出现频次,影响中国冬季异常低温天气的发生频次。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年的冬季,中国以北亚欧大陆高纬度的偏北风较强,且中国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空气异常偏冷,导致极地和高纬度的冷空气易向南爆发,造成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异常低温天气频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12年发表的包含中国地图插图的论文,选择其中25种期刊40篇论文进行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附图表达形式的调查统计,探讨了此类附图的规范表达形式。结果表明:在40篇论文中,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附图出现了4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其规范表达形式为,南海诸岛作为附图在中国地图中出现,附图包含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中国地图中出现的物理量分布在附图中应以相同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2011,(4):422-422
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专家评议,《气象科技》2010年度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较高层次行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学科范畴主要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冬季积雪特征及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首先回顾了有关中国冬季积雪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冬季积雪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冬季降雪特征,气象因子对中国冬季积雪水量平衡的影响,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在积雪形成中的作用等。冬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同期和后期中国气候影响的相关研究说明与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相关联的中国气候异常以及积雪通过改变土壤湿度、表面温度和辐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应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 (NCEP) 第2版气候预测系统 (CFSv2) 的回报试验结果,对CFSv2在欧亚大陆积雪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关系的可预报性方面的分析表明,CFSv2能够较好地回报出春季欧亚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在积雪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0年7月10日上午,由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承办的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式启动。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减少自然灾害给国家、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了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中国气候研究至今已有55年(其中仅1991—1994年奉调至《中国气象报》社工作),退休前后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研究了约40年中国气候之后发现,中国气候不仅影响到我同植被、农业和经济建设等物质层面,而且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影响到中阳传统文化,即精种层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50年降水量变化区划(1961-201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圆  千怀遂  张灵 《气象学报》2016,74(1):31-45
基于中国53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运用滑动概率分布模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结合中国地形特点,从降水量均值的变化、变率的变化、频率分布形式的变化、突变特征以及周期变化5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对中国降水量变化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中国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3个变率变化带、10个平均降水量变化区、35个周期变化亚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气象事业道路的重要意义及途径,并重点分析了中国气象事业的特色,为进一步总结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的经验,坚定走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道路的信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中国为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主张,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积雪分布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北半球不同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积雪异常影响中国气候的事实以及影响机理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是北半球积雪分布的关键区,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化最强烈的区域。中国积雪分布范围广泛,其中新疆、东北和青藏高原是3个大值区。总体来看,北半球积雪有减少的趋势,而中国积雪却有弱的增加趋势。冬、春季高原积雪与欧亚积雪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积雪影响中国气候的机理解释为:冬季积雪反照率效应起主要作用,春夏季积雪水文效应起主要作用。积雪被视为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物理因子,继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利用一个全球大气 海洋耦合模式 ,对中国汛期气候异常进行了 1991~ 2 0 0 1年共 11a的跨季度回报试验和检验研究。采用一套多指标的评估方法 ,对该模式的预报性能进行系统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中国汛期降水和温度及夏季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场等都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模式对中国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有所不同。总的来说 ,模式对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降水趋势回报较好 ,模式预报好于气候预报和持续性预报。从相关系数指标来看 ,模式跨季度预测夏季温度的技巧在中国西部比中国东部高。  相似文献   

19.
热带大气季内振荡对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江静 《气象科学》2015,35(4):422-429
利用1959—2011年中国522个站点冬季日平均温度资料,选出期间中国发生的持续低温事件,统计了MJO位于各位相时中国各区域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并试图从垂直速度以及经向环流异常入手,研究MJO影响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机制。统计研究表明,MJO位于2、3位相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相对更高。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在MJO位于5、6位相时,也有相对较高的概率触发持续低温事件。而MJO位于7位相时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较高。从影响机制看,MJO能够激发出西北向传播的Rossby波,引起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副热带亚洲地区激发出大气异常显著的垂直运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形势,进而改变冷空气活动的路径或区域,导致中国冬季的持续低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CMIP5逐日最低气温的模拟和预估数据,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历史模拟显示,模式集合的结果低估了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但能够反映出与观测结果相同的减弱趋势,且比单个模式的结果更稳定,其空间分布与观测结果相似度也较高。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式集合方案对不同排放情景下(RCP2.6, RCP4.5, RCP8.5)的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较为缓和;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减弱趋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更明显。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主要影响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