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80年代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 ,但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 ,探讨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 ,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中,课文中提到了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书中是这样来叙述的:“人口容量是指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断有位于河口三角洲区域的县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科学地估算这些县区的宜居人口容量是新区规划的前提。文章通过选取河口区人居自然环境主导因子、提取人口承载区和参考同类区域平均人口密度和相关国家标准等环节,构建了一种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估算方法,并估算了广州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结果显示: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为87万人,宜居人口密度为2 776人/km2,其中,南沙街23万人,黄阁镇21万人,万顷沙镇为19万人,横沥镇为13万人,珠江街为11万人。考虑到地基和经济发展差异,南沙区宜居人口密度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间和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可比性。文章所用方法突出了水文与地质条件的约束作用,可用于估算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硅屯-乌苏-独山子区域人口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区域人口现状的结构特点,采用人口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对区域人口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方案并制订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再加上长期以来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自然资料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很可能使自然资源成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摆脱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市场,解决“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状况,这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搞好经济核算,发挥资源潜力,防止其滥用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本文分析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态势。开发利用现状,主张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思想和7项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及人口容量是关系到该地区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划分陕为3个农业生态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简洁而实用的土地分类方案及对应产量估算模式,进行区域土生产潜力和人口容量分析。指出了陕北人地关系的基本态势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口承载容量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性区域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加剧,特别是人口急剧增长,在一些地区超出了区域经济的负荷及区域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困境,这又反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不稳定性,出现了粮食危机,因而产生了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所谓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简称为PRED)这一普遍性、整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协调好在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这就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必须首先进行区域发展时空规模规定性的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而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以及解决PRED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处的区域环境具有空间差异性,每个区域都有相对优势因素。所以开发利用区域环境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区域环境与企业战略相合,提出了基于区域环境的企业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应立足于区域环境是定发展战略,利用各种区域环境条件,形成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并采用企业跟踪调查法,对莲花集团进行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了基于区域环境的企业战略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袁雯  杨凯 《地理研究》2002,21(1):97-106
本文围绕上海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基于7项原则,选取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总投资、城区人均居住面积、水质指数、环境保护投资等10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对上海1978-1998年间城市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求上海区域环境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上海环境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协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在经济度增长时期这种改善表现得较为突出;相关分析的结果则表明1990-1998年间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总体上高于1979-1989年间,且部分指标间相关系发生了正负向的变化;从回归结果看,GDP相对其它指标可预测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陈国阶 《地理科学》2002,22(4):390-396
导致川西生态退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后,以柴、粪为薪、天然放牧,陡坡垦殖,砍伐森林等导致植被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据此,对川西的区域资源优势,川西较低密度人口,川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选择应重新评价和定位。进行川西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营造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耗散结构,构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的有序结构和机制。同时,较彻底地改造农林牧生态系统,开创与生态协调的农业结构,生产模式,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农牧区社区建设,根除刀耕火种,陡坡垦殖,游牧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在经历和借鉴无数的惨痛教训后,人类认识到区域的开发应尊重自然规律,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近年来各省高考试卷涉及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也体现了当前人类追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背景。必修III"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四个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对  相似文献   

16.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栾维新  王海壮 《地理科学》2005,25(5):544-550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分析了1982-1990年和1990-1998年2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并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个时期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关联关系。1982-1990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人口低增长、中西部高人口增长率、中东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等4个区域,1990-1998年中国可分为北部低人口增长率和南部高人口增长率2个区域,2个时期的空间聚类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低,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低。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在区域PRED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1990-2003年东陇海产业带地区PRED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是非一致性、非同向性的;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域PRED系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域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4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表征,其中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建立PRED系统的综合决策机制,构建系统配套的PRED系统综合政策框架体系,是促进该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的人口规模及地区分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省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云南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分布检验的结果表明,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l0年间,云南省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也进一步扩大。云南人口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区人口增长差异较大。实现云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人口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艺惠 《福建地理》2002,17(2):54-58
本文根据1991-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耕地年变化、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漳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力。结果表明:近10年来,漳州市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并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是耕地变化的3大因素。此外,自然灾害、政策等对耕地变化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